本報駐俄羅斯、德國、日本特派特約記者 張光政 青木 蔣豐 本報特約記者 濟冬
編者的話:中國教育部1月底發布針對一名全國政協委員提出的《關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的答復,此事最近一段時間在國內輿論場火了,引發社會關于針對不同性別存在刻板印象、“小鮮肉”是否要為“陰柔之風”負責、教師行業“陰盛陽衰”、家庭教育父親缺位等多個話題的熱議。其中最大的爭議來自于,相關提案使用了“女性化”一詞,以及教育部在答復中表示,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陽剛之氣”。這是否存在性別歧視?到底何為“陽剛之氣”?這些正在中國備受關注的問題,也是其他國家在面對的,畢竟,當今世界文化日趨多元,人們對性別角色的認知與解讀發生了巨大變化。那么,國外民眾究竟如何理解“陽剛之氣”,他們怎樣開展相關教育?《環球時報》駐多國記者就此進行了調研。
德國 從小參與家庭決策,孩子被當作大人看
對于中國教育部倡導“陽剛之氣”,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的德國家長表示理解。家住法蘭克福的工程師馬庫斯認為,現在一些德國年輕人也存在這個問題,比如染發的顏色很鮮艷、戴耳環等。但他認為,即便在孩子成年前,學校與父母可以跟他們溝通這些問題,但這一新趨勢其實很難改變。
曾在2019年到上海一所中學交流的漢堡女學生索菲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若只是提議增加體育課,注重體魄與意志力的培養,那么這完全沒有問題,“但如果是要改變男孩的性格與愛好,就不對了”。她表示,如今中國年輕人呈現的多元化,打破了很多德國人對中國學生只愛學習的刻板印象。通過TikTok等社交平臺,德國學生看到了不一樣的中國年輕人。
在柏林一所中學任教的海姆拉特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到,在德國以及歐洲其他國家,官方機構、教育部門等不會這么直接說要培養“陽剛之氣”,因為這容易引發關于兩性、第三性的爭議,“可以說,這在歐洲不是一個‘政治正確的問題,如今一些國家甚至在倡導‘去性別化”。
舉個例子,德國有個“女孩日”,在每年4月的第4個周四,許多男性占主導的技術性企業或研究性機構會向10至15歲女孩敞開大門,讓她們在這一天體驗傳統男性職業。但如今,德國還增加了“男孩日”,讓青少年男生有機會在幼兒園、護養院等地方體驗傳統女性職業。
“陽剛之氣”引發社會激烈討論后,多家中國官方媒體強調,教育部強調的是“養成良好鍛煉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注重培養青少年的擔當與責任感,“陽剛之氣”不分男女。德國學校也有類似的教育目標。
就加強體育鍛煉而言,德國中小學生主要通過3種途徑。首先是上體育課,每周3小時,學校從三年級起開設專項運動,如游泳、自行車、劃船、滑冰等;從五年級開始增加理論課,比如運動解剖、體育保健等。即便是要迎接“高考”的十二年級學生,也必須按計劃上體育課。第二種方式是體育選修課。德國中小學只安排上半天課,一般每天5至6節課,下午一兩點就放學。學生放學后可參加足球、排球、曲棍球等訓練。三是校外運動,不少德國家長會根據孩子的興趣送他們去校外體育教育機構或俱樂部。
除了加強鍛煉以外,德國孩子從上幼兒園開始就要在玩耍中學習提升自理能力、加強規則意識等。上小學后,孩子們被送去參加童子軍磨難訓練營。他們自己背著帳篷、睡袋、食品、炊具、餐具和衣服等必需品行軍,除此之外還要參加爬山、劃船和游泳等活動。到了中學,很多學生都會去打工,甚至到國外參加志愿者活動。
在德國家庭中,孩子從小就被當作大人來對待,比如在裝修、度假安排等事宜上,家長都會與孩子商量。德國青少年還經常跟父母、爺爺奶奶等家庭成員一起參加社交聚會、社區活動,這樣能讓他們學習大人言行,更加懂事、有禮貌。另外,德國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即孩子從6歲開始應該幫助父母做家務,通過洗碗、掃地、洗車、修剪草坪等賺取零花錢。
在社會層面,德國聯邦或地方的公立電視臺節目較為嚴肅,需要遵守科普、教育、健康等節目的比重要求,傍晚青少年時段沒有娛樂節目,甚至不允許播放廣告。而私立電視臺的娛樂節目通常在晚上8時以后。另外,公立電視臺宣傳消防員、軍人、警察等傳統“硬漢”形象的節目有很多。▲
俄羅斯 勞動課上男生女生學習內容不一樣
年輕時的阿列克謝·巴拉諾夫是特種部隊的一名軍官,參與過海外作戰行動。“我從小是怎樣被培養的,我就怎樣培養兒子。”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孩子小時候,即便在嚴冬季節,我也會帶他出去玩耍、跑步,令他的體格更加耐寒、意志更加頑強。我也曾帶著孩子去練習跳傘。”
巴拉諾夫的育兒觀念在俄羅斯人中很普遍。注重培養男性獨立、勇敢、堅忍等品質,在俄羅斯經過了一代代的傳承。在沙皇時代,俄羅斯男人要為了個人尊嚴以及保護他人挺身而出。彼得一世就因為在巡視芬蘭灣時跳入海中救落水者而感染風寒,隨著天氣入冬病情加重最終去世。眾所周知的另外一個例子是,詩人普希金為了愛情和尊嚴而與一名法國軍官決斗,以致殞命。
到蘇聯時期,為保護女性生殖健康,政府于1974年出臺禁止女性從事的工種清單,列出的職業有456個,直至今年1月1日,因勞動力短缺解禁了98個工種,包括卡車司機、水手等。但包括化工生產、地下采礦作業、金屬加工、油氣開采在內的300多個行業工種仍然不讓女性涉足。
男性在俄羅斯家庭與社會中扮演的角色與承擔的義務,令整個社會都非常重視培養男孩子的“陽剛之氣”。前文已經提到家長注重鍛煉孩子的耐寒體格。俄羅斯人有冬天洗冷水浴的宗教傳統。莫斯科以南六七十公里處有一處清冽的“圣泉”,不少人除了開車前去將泉水運回家飲用,還會在那里的池子洗冷水浴。有一年冬天,《環球時報》記者就見到一對年輕父母將孩子倒提著浸入水中,又迅速提上來。
在俄羅斯中小學的勞動課上,為男生和女生設置的學習內容不一樣。男生要在作坊里操作機床,學習木材或金屬加工,或者修理家具等,以便“向成長為真正的男人又邁出一步”。而女生的課程更多是學習烹飪、縫紉以及手工制作。
另外,俄羅斯重視培養孩子的軍事素養。俄政府在全國開設二十多所少年軍校——舒瓦洛夫軍事學校,主要招收12歲至17歲的男生,近年來也開始招收女生。該校的培訓和管理很嚴格,學員每天要學習外語、軍事,接受隊列和戰術訓練。舒瓦洛夫軍事學校主要給軍隊培養后備力量,其學員經常參加克里姆林宮的大型活動。▲
日本 校園“男子漢教育”正在發生變化
在日本,孩子進入小學,男生背的是黑色的牛皮書包,女生背的則是紅色書包。通常,人們認為這是日本學校“性別教育”的起步。但福岡市美和臺小學一名教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是對男孩開展剛性教育、對女孩進行柔性教育的開端。
這名老師說,要讓男孩子像“男子漢”,是日本小學教育的內容之一。過去,這種教育大多在體育課上體現出來,后來,道德課也注重培養這方面素養,提倡男孩子不僅要身強體壯,還要更講禮儀、更有責任感。比如,教導男生對女孩子不要講粗話、要謙讓,在語言方面不能使用女性用語。在看“繪本”時,老師和家長會引導男孩多看里面男性主人公勇敢頑強的故事,同時對媽媽等女性形象進行“角色說明”,令他們從小懂得敬重女性。
在日本關西大學男性學和教育社會學領域的專家佐賀太看來,受政治結構與經濟狀況影響,日本社會對男子漢氣概的標準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發生變化。他在去年12月的《現代性教育研究月報》上撰文說,觸景生情、感懷傷情是平安時代男子的特征;“男兒有淚不輕彈”、善戰之男是鐮倉至江戶時代的準則;明治維新后,富國強兵理念下的日本男子呈現“戰時性暴力”特征;二戰戰敗后,在實現復興、開展“經濟戰爭”的大背景下,“企業戰士”成為修身齊家、為國為民的男子漢形象。
隨著經濟泡沫破碎、高齡少子化時代的到來,以及“女性經濟學概念”的提出,日本如今的教育氛圍朝“去男子漢化”或者說“平抑男子漢氣概”的方向發展。據《東洋經濟》報道,日本11所著名男校聯合向家長們提供了如何培養出一位優秀男孩的指導意見。該文件認為,如今日本男性承擔過大的生活與工作壓力,相對于“在弱肉強食中殺出一條血路”,“和平共榮的軟競爭狀態”才是父母應該帶給孩子的理念。父母與學校不該在“統一的標準”中抹殺男孩的個性發展。為消除學校針對不同性別的區別教育,現在日本一些地方已經采取了將男女校服統一等措施。
說到日本男性的“陽剛之氣”,有人也會想到該國著名的“宅男文化”。有觀點稱,日本在近三十年給青少年提供了豐富的文化產品、精神食糧的同時,也養出許多毫無愛國心、社會責任感的“廢柴”。但也有人認為,“宅男”與“宅男”之間是不同的。日本評論家岡田斗司夫表示,“宅男”流行不意味著日本男子日益軟弱,這種現象是網絡時代的產物。一些“宅男”看似與社會的接觸越來越少,但他們的興趣更加集中,做事情越來越專注。這樣的人亦有望成為新時代的“匠人”。▲
韓國 男性雖注重形象但自認仍然傳統
中國教育部為何提出要培養“陽剛之氣”?媒體分析原因與背景時都會提到,這與國內近年來針對“小鮮肉”和韓流文化影響的討論密切相關。比如BBC稱,“從扮相嫵媚的韓國男團到氣質陰柔的大陸‘小鮮肉們,這些在娛樂圈大行其道的男明星膚白唇紅、明眸皓齒,在中小學生中有大把‘粉絲,他們的形象對年輕一代的審美選擇必然會產生影響”。這篇報道配有一個視頻,主題為“酷愛美妝的韓國男性:面膜粉底眼線一個都不能少”。
確實,韓國“Grooming族”最近幾年備受關注。“Grooming”原本意為“與馬有關的梳刷和整飾”,現指代將外貌視為競爭力、注重時尚美容的男性。韓國就業網站2019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有40%的20歲至30歲男性受訪者自認為屬于“Grooming族”,他們的具體表現是“使用水乳基礎護膚品以外的化妝品”,另外,不少男性做過美容、半永久化妝、祛斑等手術。
有韓媒分析稱,“Grooming族”增加的背后是男性想提升自己對女性吸引力的結果,或者是“我也很珍貴”的一種表露。還有觀點認為,這與女性社會參與度愈發活躍、男性社會影響力有所減少的趨勢有關。在這一背景下,人們認為作為“身體資本”的外貌雖然不是成功的必然因素,但也能發揮重要作用。
對于韓國男性太注重個人形象、年輕人深受偶像影響,也有韓國網民發出類似于“缺乏陽剛之氣”的聲音。“很多男子偶像團體的MV的確會讓人不舒服,化妝、著裝和動作等都有女性化特征,讓我這樣的女性都‘自愧弗如,是我太保守了嗎?”一名20多歲網民在社交平臺上這樣說。
不過,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的幾名韓國男性認為,偶像是韓流文化的一部分,精致妝容是一種表現形式,這些都發生在舞臺上,并非生活。“在我看來,大部分韓國男性仍然較為保守,面容干凈、服裝整潔確實重要,但如偶像一般化妝、打耳洞戴耳環的人還是少數。”一名30多歲韓國男性說,他們仍然非常重視打造自身的陽剛之氣。
眾所周知,韓國男性必須服兵役,時間是兩年左右,“男人只有服完兵役才能成為真正的男人”這句話在韓國廣為流傳。另外,韓國有不少單性別學校。在男子中學,除了有女教師以外嚴格實施“禁女”原則。雖然學校通常鬧哄哄,但也可以讓男生更專注于學業,并集體開展體育活動。
一名韓國女性友人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過去韓國家長非常重視男孩的成長教育,讓他們遠離“女性化”元素,甚至因此培養出些許“大男子主義”的特質。但隨著時代變遷,韓國人對男性化的理解逐漸變得多元,不少年輕人認為真正的“大男子主義”是對女性好,對家庭有擔當。▲
環球時報2021-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