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昌宇

時下,市面上寫春節的著述很多,但能夠把古老的年俗與火熱的生活聯系起來,讓人在長知識的同時,還能體會到人間濃郁煙火氣息的作品,倒并不是很多。書法家、北京特級教師何大齊所著的《北京的春節》(北京出版社2021年1月出版),以其風味獨具的釋古筆法,為年俗文化的寫作,帶來了一股素樸雅致的新風。
全書從臘八節寫起,分述了祭灶、辦年貨、除塵垢、貼春聯、掛福字、做年菜、祭祖神、祈福貴、放鞭炮、驅邪祟、包餃子、團圓飯、壓歲錢、拜新春、逛廠甸、吃元宵、觀龍燈、猜燈謎、看花會……等一系列年俗活動,直至寫到二月二龍抬頭。這些沿襲已久的春節習俗,不僅是北京人傳統的過大年方式,還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民風民俗的集中體現。
眾多的過年習俗,實則寄寓了國人對生活、對世界美好而熱切的期許。一個個年俗香甜了寒冬臘月,也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滋養著我們的靈魂。這些溫暖可人的風習,絲絲縷縷浸潤在醇香怡人的臘八粥里,帶來迎喜接福的陣陣歡愉。它體現在煙火裊裊的祭灶儀式中,一敬一拜中,懂感恩知回報的禮信之道,便在一代又一代人國人心中傳承。它彰顯在除塵垢一清一掃的用心里,除舊迎新,從此開啟了一段閃光的航程。它洋溢在百姓貼春聯、掛燈籠時的傾情祝愿中,一個福“倒”、一片片紅彤彤的燭光,映襯出多少平安、吉祥。它意蘊在豐盛可口的團圓年飯里,一杯酒一生情,不問東西,無論南北,我們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它流連在觀燈賞花的歡歌笑語中,星河迢迢,何懼路遙,直為奔赴那一場心靈的約定……
自小生于斯、長于斯的何大齊,對北京有著虔誠般的喜愛。他走慣了九曲連環的大小胡同,喝慣了馨香爽口的豆汁兒,聽慣了京腔京韻自多情的京韻大鼓,也看慣了踩著高蹺、玩著雜耍的一場場廟會。那些火熱的生活場景,如過電影般,一年年在腦海里翻騰回旋,特別是春節期間,諸多熱火朝天的“鬧”年鏡像,又會推陳出新的一次次在原鄉上演。于是,那些文化的濡染和浸潤,便促使他毅然拿起畫筆,攤開稿紙,繪制北京的人文風情,說道京城的年俗故事。他就像是一個操著地道京腔的說書人,從看似細微瑣碎的民風民俗里,從燈火可親的舉家盛宴中,洞察著新舊時代年味的遷演嬗變。他追懷著有關“年”的歷史,以北京為原點,采擷著年俗文化中光彩燦爛的一朵朵奇葩,以一事一題的筆法,將它們放置于整個中華文化的大場域中娓娓道來。
作者既在追溯年俗,也更像是在普及年俗中,進一步地“補白”年文化。從他的筆墨里,我們不僅會知道煮臘八粥的標配都有哪些,而且,從他意味深長的言辭里,還能體會到喝臘八粥竟有“年年有余”的意蓄。再如,貼“福”字大家都知道最好倒著貼,但對于福字背后所蘊含的“五福”,一些人則未必都了解。經過何大齊的普及,總算有了透徹的了悟,原來“五福”代表的是長壽、富貴、康寧、高尚和子孫滿堂。再如,舊時北京人過春節,在置辦年貨之余,還喜歡買一本黃歷,又叫皇歷。為什么要這么叫?看了本書,方才大悟,原來黃歷也好,皇歷也罷,據說歷史上都是由皇帝欽命頒訂的歷書。這些意趣盎然的“補白”,在書中俯拾皆是,既深化了全書的主旨,增添了濃郁的文化韻意,又在雅俗共賞中傳播了年俗知識,讓馥郁芳香的年味,紓解了我們濃濃的鄉愁。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聽著耳熟能詳的兒歌,在喜慶祥和的年味中,悠然捧起《北京的春節》,共鳴共勉中,對“中國年”的認知,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相信會變得愈加清晰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