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振頡
在面對不合理要求或是你不想做某件事的時候,你有權利提出“我拒絕”,也不必害怕說出拒絕之后而失去這段人際關系,或許你的一次拒絕更能讓他人懂得你的界限。青少年是人生發展的特殊時期,是形成健全人格的關鍵時期,也是塑造未來形象的最佳時期。學會拒絕,從現在開始。
關于校園欺凌的報道,不時在媒體上出現
被欺凌的同學在性格上相對內向、懦弱,當其他同學對他們實施欺凌行為時,他們沒有采取適當的措施來保護自己,比如報告老師、適當地反擊,而是選擇隱忍。他們總認為,同學欺負自己不過是一時的行為,自己忍耐一段時間,欺負者會主動收手。
情況往往沒有他們想象的那么簡單。欺負者不僅沒有良心發現,反而得寸進尺、步步緊逼,把欺負人當成樂趣,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欺負者不覺得自己的行為存在過失,相反會對著痛苦不堪的被欺負者哈哈大笑。
那些暴力欺凌同學的照片和視頻,特別是被欺負者受傷部位的特寫,深深刺痛了大多數人的心。
有些同學忍受不了這種欺凌,覺得活在世上是一種難以擺脫的痛苦,于是走了極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在無奈中逝去,他們留下的遺書讓他們的整個家庭陷入巨大的悲痛中。
其實,校園欺凌不僅僅只是指生理上的傷害,很多言語上的傷痛同樣很難彌合。比如有些人會給同學起綽號,這種綽號帶有明顯的人身攻擊,讓人感受到羞辱。
欺凌者不僅限于同齡人,一些教師的不當言行會對學生造成更大的傷害。因為在很多學生眼中,老師就是圣人般的存在,老師說過的話在他們心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可能某些知識點老師講一遍別人就學會,但少部分學生的天資愚鈍,教了很多遍他們還是懵懵懂懂。這時候,部分老師難免會心生怨憤,不經意間會流露出諸如“你真笨”“你這學生是我教過的最差的學生”之類的埋怨。可能老師這么說并非存心,只不過是一時的發泄,卻會在學生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記得小學時遇到過一位老師,那時候我的成績在班中排名中下游,語文成績更是“慘不忍睹”。那位老師是我的語文老師兼班主任,就對我說出類似的埋怨。幸好后來那位老師調走了,來了一位年輕的女老師,她不斷地鼓勵我,才沒讓我在沮喪中越陷越深。但是那位老師帶給我的心理陰影,至今仍讓我記憶猶新。
老師帶來的傷害,或許學生很難抗拒。但是面對同齡人的欺凌,為什么有些同學能忍受到令人難以理解的程度?為什么他們如此怕事,為什么不敢反抗欺負者?
成人世界里的“PUA”
“難以拒絕”這種現象不僅僅存在于孩子的世界,成年人的世界中也存在類似情況。
大家可能聽說過“PUA”這個詞匯。“PUA”是近兩年在網絡上出現的熱詞,全稱“Pick-up Artist”,翻譯成中文是“搭訕藝術家”。這個詞起初適用于兩性之間,指男性接受過系統化的學習實踐,不斷提升情商,進而很會吸引異性、讓異性著迷。
但是經過多年發展,這種情感操縱術很快越出了兩性相處的范疇,延伸到職場以及友情的領域,出現“職場PUA”“友情PUA”的現象。
“職場PUA”的控制者與被控制者由戀愛中的男女朋友換成具有領導關系的上下級。上級運用種種手段,比如打擊員工的自信等,對下級實施精神控制。
這樣的上司會想盡辦法批評下屬,無論下屬任務完成得如何,他都會雞蛋里挑骨頭,從中找出問題。這種批評不是建設性的,不是以改進今后工作為目的,而是為了讓下屬認識到自己不行。通過這樣的手段,下屬逐漸否定個人價值,嚴重者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他們會認為自己這么差的人能被招進公司并被上司包容是非常榮幸的,一旦被公司開除,可能很難有出路。
有了這樣的認識,下屬不敢對上司布置的工作有任何不滿,只能服從領導的安排,忍受上司帶有侮辱性質的言語,一切似乎變得風平浪靜。可是這種凌辱帶來的傷害會讓人身心俱疲。這類手段用在職場新人身上非常有效,會讓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生活在陰影中。
還有一種“友情PUA”,殺傷力不比“戀愛PUA”“職場PUA”小。一段令人疲憊的友情,早已違背了它的初衷。如果不能及時抽身離開或者努力修復,很可能給你帶來難以愈合的傷害。
有些朋友習慣以自我為中心,他們說話、做事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考慮,從來不顧及別人的感受。
比如我曾有一位文友,他說話就讓我感到很不舒服。那時候我剛剛開始寫作,不論是文筆還是謀篇布局的能力,均顯得非常稚嫩。而這位文友創作多年,早已是一位成熟型作者。因此,我把自己創作的小說發給他,希望能得到一些建設性意見。
結果我沒有等來友善的建議,收到的卻是一大堆負面的評價。他把我的小說批得一無是處,并表示我的作品就是不折不扣的“文字垃圾”。不僅如此,他還嘲諷我根本不具有寫作天賦,與其在文字上浪費時間,不如去做其他有意義的事情。
他的話在我心中很有分量,我有些心灰意冷,兩年時間里沒再寫出任何文學作品。好在后來遇到一位友善的前輩,他看完我那篇被痛批的作品,留下洋洋灑灑的批注,總算讓我擺脫了“沒有文學創作天賦”的心理陰影。
這位文友就是典型的“友情PUA”。他習慣于打壓別人,通過這種打壓讓自己得到平衡。他的批評絕不是出于善意,而是給你帶來極大的傷害。
“友情PUA”不僅僅是心理上的傷害,還有一方對另一方的物質上或精神上的壓榨,比如只有一方在付出,另一方根本沒有任何回報,由此造成雙方在友誼中處于不對等的位置。
為什么在“職場PUA”以及“友情PUA”的行為模式中,被欺負、壓榨的那一方不敢起來反抗?是什么力量在暗地里阻撓這種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