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鈁
玉溪市人民醫院婦科,云南玉溪 653100
子宮內膜息肉是婦科比較常見的一類疾病,主要是因患者子宮內膜局部過度增生所致,使子宮腔內長出單個或者多個光滑腫物[1];該病雖為良性疾病,但若未能及時采取有效治療,容易導致患者出現不孕情況,對患者及家庭造成不良影響[2]。伴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發展,宮腔鏡技術逐步應用到了臨床婦科疾病的診療當中,并在各種原因導致的不孕癥的診斷和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實踐研究證實,應用宮腔鏡診斷不孕的檢出率在40%左右,可為臨床疾病的進一步對癥治療提供可靠依據[3]。宮腔鏡目前也是唯一一種能夠直視宮腔的醫療器具,借助宮腔鏡可實現宮腔內的多種操作,因此越來越多的學者指出,可使用宮腔鏡技術治療和診斷子宮內膜息肉導致的不孕癥。研究表明,宮腔鏡手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性不孕具有術中出血少、術后復發率低、患者恢復速度快、術后妊娠率高等眾多優勢,因而被譽為診治子宮內膜息肉不孕的“金標準”[4]。為進一步了解宮腔鏡下采用不同方式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現對該院2015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80例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采取不同方式治療,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均經臨床確診為子宮內膜息肉不孕80例為研究對象,以治療方式為依據分為觀察組、對照組,每組40例。對照組年齡23~35歲,平均(30.23±2.54)歲;14例患者有流產史,8例患者為原發不孕,18例患者為繼發不孕。觀察組年齡25~36歲,平均(30.52±2.37)歲;16例患者有流產史,8例患者為原發不孕,16例為繼發不孕。納入標準:①該次參與研究的患者經過診斷、病情分析等,全部都符合子宮內膜息肉不孕的診斷標準;②醫護工作人員經過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該次治療方式溝通交流后,征得患者及家屬的同意后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前期對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后,患者及家屬存在依從性差的情況,不嚴格遵守醫囑者;經過臨床檢查后,存在精神障礙、心理疾病、語言障礙者;患有惡性腫瘤或者有嚴重系統性疾病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院倫理委員對該次研究項目進行討論及分析后,同意研究開展。
所有患者均在月經結束后3~7 d接受治療,采取宮腔鏡進行疾病探查,采用5%的葡萄糖作為膨宮液,設置95 mmHg的膨宮壓,體位選擇膀胱截石位,在此過程中的麻醉方式為硬脊膜外阻滯麻醉,術前采取常規清潔方式,對患者的外陰、陰道及宮頸進行消毒,采用無菌彎鉗將宮頸前唇夾住,將宮頸管擴張后再置入宮腔鏡。對照組患者進行宮腔鏡下刮宮術治療,主要通過宮腔鏡的引導進行定點刮除術,對息肉的位置、大小、數量等進行準確判斷后,選擇合適的刮匙,清理息肉后,采取負壓吸引宮腔,再采用宮腔鏡進行觀察,確保息肉徹底刮除。觀察組患者在宮腔鏡下采取電切術進行治療,切割的功率保持在0~100 W,電凝的功率保持在40~60 W,采取環形電極對息肉的基部進行切除,再將息肉周圍的子宮內膜切除。兩組患者手術后均口服用安宮黃體酮片,2片/次,2次/d,連續服用3個月。
記錄并分析兩組患者在手術過程中的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對比術后的月經情況并;隨訪1年后對比兩組患者的息肉復發率及成功妊娠率[5]。
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明顯比對照組更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明顯更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s)
?
兩組術后月經情況方面(包括經間期出血、月經過多、不規則出血)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月經改善情況比較[n(%)]
術后隨訪1年,觀察組與對照組在息肉復發率及成功妊娠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成功妊娠情況及息肉復發情況比較[n(%)]
子宮內膜發生過度增生會引起子宮內膜息肉,引起該疾病發生的因素有炎癥、內分泌紊亂等,子宮內膜息肉在臨床上缺乏典型臨床癥狀,經過臨床上不斷的實踐與總結得知子宮內膜息肉患者一般會出現月經不規律、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等情況。子宮內膜息肉主要由子宮內膜腺體以及間質組成,在息肉表面覆蓋有上皮組織,腺體大并且形狀多不規則,該疾病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主要與體內的激素水平、炎性刺激、細胞凋亡、基因突變等情況有關。對于此類疾病患者的確診,臨床上一般采取B超或者宮腔鏡進行檢查[6-7]。
不孕指夫妻二人在沒有采取任何避孕措施的正常性生活下,1年時間內妻子都無孕。子宮內膜息肉導致不孕不育的因素有多種,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子宮內膜息肉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感染,導致子宮內膜受到炎性因子的長時間刺激,影響患者宮腔內的環境,從而影響精子的運輸,或者影響精子的存活;其次是因為息肉產生的位置大部分位于女性輸卵管與子宮的結合地帶,對輸卵管的開口處造成堵塞,影響精子和卵子的結合;宮腔內息肉為一種占位病變,最終可導致胚胎種植障礙,引起不孕[8-9]。針對子宮內膜息肉導致的不孕,一般采取保守的藥物治療,但是效果不理想,復發率高,患者預后情況難以得到預想的改善[10-11]。宮腔鏡行刮宮術和宮腔鏡電切術均是當前臨床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的主要術式[12-13]。其中,在宮腔鏡下行刮宮術治療具有可準確定位病癥、可保證子宮完整性等優勢,但會增加手術過程中的出血量,增加感染等風險。采取宮腔鏡下行電切術治療可能會損傷患者卵巢,但能徹底清除息肉,降低復發風險,從而提高妊娠率[14-16]。兩種術式均有較好療效,但何種術式的療效較佳、安全性更高,臨床尚未定論。
該次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為(21.75±4.62)min,對照組手術時間為(24.23±5.23)min,就手術時間相對比,觀察組所用時間明顯比對照組短(P<0.05);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為(25.98±5.78)mL,低于對照組患者的手術中出血量(29.67±6.64)mL(P<0.05);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為(4.34±0.45)d,對照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為(4.87±0.76)d,觀察組所用時間明顯比對照組短(P<0.05),該結果與黎少琴[14]在經宮腔鏡兩種手術方式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癥的臨床效果中的結果,觀察組術中出血量(31.9±0.6)mL、手術時間(19.4±0.7)min低于對照組的(33.5±0.5)mL、(21.8±0.8)min結果一致。術前兩組患者月經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月經改善情況方面(包括經間期出血、月經過多、不規則出血)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隨訪1年,觀察組與對照組在息肉復發率及成功妊娠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王丹[15]學者在宮腔鏡下不同手術方式治療子宮內膜息肉并不孕癥的臨床效果中,隨訪1年后發現,觀察組患者在息肉復發情況明顯比對照組患者的復發情況低(P<0.05)的結論一致。在宮腔鏡下采用電切術與刮宮術均可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但電切術能有效優化手術過程相關指標,提升患者疾病的預后情況,臨床療效十分顯著[17-19]。
綜上所述,在宮腔鏡下采用電切術與刮宮術均可治療子宮內膜不孕,但電切術治療能有效減少手術過程中的出血量、縮短住院時間,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隨訪1年后患者的成功妊娠率較高,息肉復發率低,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