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銀海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心血管外科,福建福州 350001
心房纖顫屬于常見的心律失常,心房纖顫在風濕性心臟病患者中具備較高的發病率。Cox迷宮Ⅲ型手術會使其竇性心律轉復成功率在90%以上,屬于臨床中公認的心房纖顫治療方法[1-2]。但此手術的應用技術相對復雜,手術時間長,術后存在較多的并發癥,會限制其臨床上廣泛應用,臨床醫師在心房纖顫治療方法上仍然在積極嘗試。現階段,簡單易行的射頻消融術屬于心房纖顫的有效治療手段,能幫助患者恢復正常心律,實現術后心功能改善,有效提高其遠期生存率,降低栓塞,預防出血等并發癥產生[3-4]。現階段,臨床國內外研究表明,單極射頻消融術能實現永久性心房纖顫的有效治療,但關于遠期效果研究較為少見[5-6]。該次對該院2014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風濕性心臟病患者530例為研究對象,分析實施心臟病瓣膜置換術中單極射頻消融術治療永久性心房纖顫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風濕性心臟病患者530例為研究對象,且均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患者及家屬均對研究內容知情同意。納入標準:經超聲心動圖、X線片、心電圖檢查等并結合患者的臨床癥狀診斷為風濕性心臟病;患者心房顫動持續時間>6個月,并伴有一定的乏力、心律失常、水腫等相關癥狀;具備心臟瓣膜置換術手術指征;臨床一般資料完整度較高;6個月內未產生腦卒中,不具備肝功能、腎功能障礙及系統退行性病變。排除標準:哺乳期、妊娠期女性;合并全身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礙、合并血液相關傳染性疾病、惡性腫瘤疾病、伴有心房顫動消融治療史、認知障礙者。采用隨機分配法分組,兩組命名聯合組、普通組,普通組年齡38~74歲,聯合組年齡38~75歲;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普通組單純實施常規心臟病瓣膜置換術治療。為入組患者實施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并為其做一胸骨正中切口,在患者左房做一二尖瓣置換術的手術切口,利用成形環、DeVega法為患者實施三尖瓣成形術,在患者主動脈切口部位實施主動脈瓣置換術操作。
聯合組利用心臟病瓣膜置換術、單極射頻消融術治療。患者實施全身麻醉后,在患者胸部正中部位作一正中切口,并經過患者上下腔靜脈、主動脈部位實施插管,進行體外循環建立,應用Cardioblate美敦力沖洗式單極射頻消融筆為患者實施心內膜緩慢動作消融射頻,輸出功率設置25 W,利用生理鹽水為患者實施沖洗,5 m/min,為其實施主動脈灌注,患者心臟停搏后應對其進行是否存在左心房血栓探查,如患者存在血栓需要為其實施左心房血栓清除術,并分別為其實施左、右心房消融射頻。
左心房消融路徑:①為患者實施房間隔切開并進行懸吊,對其實施環繞左、右側肺靜脈口進行消融射頻;②在患者的左上肺靜脈、右上肺靜脈中間、左下肺靜脈、右下肺靜脈之間進行消融射頻;③環繞患者的左心耳為其進行消融射頻;④將患者的左心耳根部、左上肺靜脈間作為消融射頻連線。
比較治療前后患者心功能指標(LAD、LVFS、RAD、LVEF)、臨床指標(出血量、引流量、手術時間、體外循環時間、住院時間)、并發癥(肺部感染、瓣周漏、心律失常、低心排量綜合征)發生率。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肺部感染、瓣周漏、心律失常、低心排量綜合征等并發癥發生率對比,聯合組低于與普通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中,出血量、引流量、手術時間、體外循環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住院時間聯合組更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對比(±s)

表3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對比(±s)
?
治療前,對比兩組患者LAD、LVFS、RAD、LVEF,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聯合組LAD、LVFS、RAD、LVEF優于普通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對比(±s)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對比(±s)
?
心房纖顫屬于臨床常見的心律失常,會使發患者產生焦慮、心悸等不適感,降低其心輸出量,容易引發患者產生左心房血栓,增加患者的血栓栓塞發生率,增加腦卒中發生率,對患者生活質量產生較大影響,因此,心房纖顫的治療屬于近幾年臨床研究的熱點。相關研究發現,多個折返環圍繞的解剖障礙導致區域功能阻滯,導致單一折返環蛻變成多個子波,因此,會產生持續性大折返,此結論屬于心房纖顫的理論基礎[7]。
臨床中將手術成功率在90%以上的Cox迷宮Ⅲ型手術作為現階段心房纖顫治療的“金標準”[8]。但由于此手術時間相對較長,患者術后容易產生房室傳導阻滯具備較高的并發癥發生率,無法在心外科中廣泛應用。頻射消融系統其產生的線性損傷能有效代替傳統手術的縫合及切口,具備簡單易行的特點,能實現心房纖顫有效治療。現階段,國內外廣泛開展單極射頻消融術治療技術并獲得理想療效,能作為瓣膜置換術的同期治療手段。現階段,臨床應用的射頻消融裝置為單極消融系統,能通過分子振動產生熱能為患者實施治療[9]。心房顫動屬于風濕性心臟病患者中的常見并發癥,永久性心房顫動會使患者心排血量降低并加大栓塞風險,對患者的生命安全產生嚴重威脅。單極射頻消融術能有效實現患者心房纖顫治療,能作為簡單易行的治療手段,療效確切[10-11]。
臨床研究中發現,永久性心房纖顫會使患者產生焦慮、心悸,該類患者腦卒中發生率相比正常人高5~7倍。風濕性心臟病患者心房纖顫發病率在50%左右,由于該疾病臨床發生機制相對復雜,因此需要引起足夠重視[12-14]。瓣膜置換術為現階段臨床風濕性心臟病的主要治療方法,但在幫助患者改善心纖顫方面無確切療效。射頻消融術能實現患者房室折返環阻斷,有利于幫助患者實現竇性心律恢復,通過電流產生熱效應進而實現治療有效恢復患者的心臟運動、收縮功能,使其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降低,效果顯著[15]。單極射頻消融術能有效阻斷折返環,具備安全性高的優點,屬于臨床心房纖顫的有效治療方法[16-17]。能實現消融時間控制,使消融的均等性得到有效提升,降低心房局部神經損傷,進而降低臨床并發癥發生率。
該文研究顯示,聯合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51%低于普通組并發癥發生率26.04%(P<0.05)。兩組患者臨床指標對比中出血量、引流量、手術時間、體外循環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聯合組住院時間(17.65±1.54)d短于普通組(P<0.05)。兩組心功能指標明顯優于治療前,且聯合組優于普通組(P<0.05),這與胡鑫[18]學者在相關研究中得出,患者給予心臟病瓣膜置換術基礎上結合單極射頻消融術治療后,其住院時間(13.85±2.16)d明顯短于單一治療,并發癥發生率11.36%低于單一治療,與該文所得結果相近。因此在患者實施心臟病瓣膜置換術的基礎上實施單極射頻消融術治療能積極預防永久性心房纖顫,使患者心功能指標有效改善,降低臨床手術并發癥發生率,幫助患者有效縮短住院時間,使患者術后恢復速度加快。
綜上所述,心臟病瓣膜置換術治療風濕性心臟病的過程中結合單極射頻消融術能有效治療永久性心房纖顫,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