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俄羅斯、德國、伊朗特約記者 王臻 青木 李睿 本報記者 谷棣
“俄羅斯在技術上已做好被斷網的一切準備!”這個2月,俄羅斯國內的輿論都在持續關注有關主權互聯網的話題。對俄羅斯來說,“這樣做很不容易,但必須像中國一樣做好準備”。實際上,為免受外部攻擊,俄羅斯兩年前不僅為打造主權互聯網立法,還進行過大規模的“斷網”演習。過去幾年,伊朗為對外部干涉進行“戰略預防”,開始打造“內聯網”軟頂西方;德國領導人提出“歐洲人之間的通信不能無緣無故繞美國一圈”,歐盟要有自己的“歐聯網”……這些國家的嘗試,都是為了打破美國“一網天下”的態勢,凸顯多方對美國的不放心。而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在維護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上的努力和貢獻正獲得國際的廣泛認可。
“純俄網”為被斷網做好一切準備
《紐約時報》2月22日刊文說,俄羅斯官員表示,俄已掌握建立“俄羅斯主權網絡”(RuNet)的技術——即使與世界互聯網隔絕,俄羅斯人也能通過該網絡繼續訪問自己國家的網站。美媒關注俄羅斯主權網的背景是,俄國內反對派人士擔心俄與外部世界的聯系被這種“昂貴的基礎設施”部分或全部切斷。本月初,俄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前總理梅德韋杰夫在接受俄媒采訪時表示,俄具有確保自身互聯網部分自主運行的技術能力,且“在技術上已一切準備就緒”,政府對此種情況已有預案。梅德韋杰夫說:“我再次強調,這不容易,并且非常不希望如此。但互聯網是特定階段的產物,它處于美國的掌控之下。在緊急情況下其運用斷網這一手段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另外,俄高層擔心,在西方嚴厲制裁俄羅斯的情況下,被斷開與SWIFT國際支付系統聯系的威脅也是一直存在的,因此俄已被迫創建自己獨立的信息傳輸系統,以應對可能發生的突發狀況。
俄羅斯網絡安全領域的專家隨后也做出解讀。有俄媒援引俄信息系統研究所專家馬薩洛維奇的話稱,國際互聯網的完整性由主服務器來確保,長期以來它們大部分位于歐美境內,如果關閉它們,互聯網將變成許多個區域網絡。該專家還表示,為避免被斷網,3年前,中國已配備4臺“備份服務器”。如果全球互聯網癱瘓,那么中國主權互聯網將會繼續運轉,并且在大多數情況下甚至不會被注意到。
早在2014年,俄羅斯總統普京在主持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時就討論過斷網問題,并多次表示要建立自己的網絡。克里米亞危機發生后,西方對俄羅斯實施了一系列經濟制裁,特別是總部設在美國的國際支付系統和萬事達宣布,停止向幾家俄羅斯銀行的客戶提供支付服務,這讓俄羅斯進一步擔心美可能會給俄斷網。為此,俄開始動手建立自己的主權互聯網。2019年11月1日,俄羅斯《主權網絡法》正式生效,根據該法案,俄國家信息科技、通信及大眾傳媒監察機構,可關閉外部網絡聯系,創造“純俄”網絡。同年12月23日,俄進行首次旨在防范“斷網”風險的全國網絡運行穩定保障演習。時任俄通信部副部長索科洛夫表示:“我們的目標是在任何情況下,在俄領土上提供不間斷的互聯網服務。此次評估的結果表明,政府機構和通信運營商已做好有效應對威脅、同時確保互聯網和通信運作的準備。”對這次主權互聯網演練,《俄羅斯報》這樣說:“關鍵信息被歸類為國家機密,因此并非所有內容都要對外透露。”
“斷網對俄經濟的打擊將是巨大的。”從俄媒的報道可以看出,俄對“被斷網”帶來的危害有清醒認識。俄國家杜馬議員戈列爾金說:“將俄與全球的網絡斷開,相當于真正戰爭的威脅。我希望這永遠不會發生。但我們必須有相關的應對計劃。我相信所有發達國家都有類似的行動計劃,就像應對核戰爭、流行病或自然災害計劃一樣。”俄區域問題研究所所長茹拉夫列夫認為,主權互聯網的概念對俄國家安全至關重要,而俄自身的技術基礎可以保障國家的信息安全。他還強調說:“當全球互聯網不再屬于一個國家時,一些國家擁有自己的主權互聯網,那么就不用再擔心出現斷網。”▲
從對手伊朗到盟友歐洲
在其他國家和地區,主權互聯網還以其他形式出現或在醞釀中。《環球時報》記者近日查詢伊朗議會網站,相關報告顯示,伊朗建立“內聯網”,也就是國家信息網,早在2005年開始就由通信和信息技術部提出,全面實施是在2016年開始的。2009年伊朗總統大選期間,國內爆發大規模反政府示威活動,反對派利用一些國際社交網站發泄不滿和組織抗議活動。在此情形下,伊朗政府認為,有必要建立一個獨立的國家互聯網。還有人建議網絡上不能有任何不道德的內容,要符合伊斯蘭教的教義。此后,因遭受過網絡病毒攻擊、查獲網絡間諜,伊朗建立獨立互聯網的需求越來越迫切。2011年8月,伊朗通信和信息技術部官員宣布,將實施第一期國家互聯網項目,從政府關鍵部門開始斷開與全球的網絡聯系,然后再向學校、企業和銀行等領域推廣,整個項目18個月內完成。但更多細節,伊朗媒體并沒有報道。根據伊朗政府的說法,國內信息網的主要任務之一是打破國際互聯網的壟斷地位。
對有關外媒“伊朗將永久關閉互聯網”的報道,伊朗官方一直否認,并稱這樣“毫無根據的報道別有用心”。相反,伊朗官方通訊社公布的數據顯示,僅2018年3月到2019年3月,伊朗就遭受3300萬次網絡攻擊,“黑客們企圖在伊朗互聯網上制造混亂,但都被伊朗成功化解”。伊朗總人口8100多萬,而據伊朗官方伊通社去年9月的報道稱,有4700萬伊朗人活躍在社交媒體上。據《環球時報》記者觀察,除伊朗官方宣布因“企圖顛覆政權”而永久限制的英國廣播公司(BBC)網站、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網站、“推特”、“臉書”以及“貼有色情裸露照片的網站”被屏蔽外,像英國《衛報》、美國《紐約時報》這樣的國際媒體的網頁,在伊朗都可以打開。谷歌也在伊朗可以隨意使用。2019年11月,由于政府宣布提高汽油價格,伊朗多地陸續出現民眾反政府抗議示威活動。這期間,伊朗全境互聯網服務一度中斷數日,但伊朗國內的政府網站、國內官方及半官方通訊社的網站仍可以瀏覽,網上銀行服務系統也正常。在街頭抗議示威平息后,伊朗國內互聯網很快恢復正常。伊朗官方表示,關閉互聯網是應對騷亂和危機的自然反應。有分析認為,這表明伊朗實際上是有能力實現“內聯網”,伊朗自身可以提供服務器、具有掐斷國際互聯網連接的能力。
伊朗對國家信息網絡的評價很高。2017年,伊朗通信和信息技術部官員曾在接受國內媒體采訪時說,伊朗人使用的打車軟件Snap、電子商務軟件Digikala等,都是國家信息網絡的參與者。由于受到制裁,伊朗的應用程序軟件被國際互聯網平臺刪除或下架,但國家信息網卻讓國內的電子商務有序發展,“這意味著伊朗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魯哈尼政府的官員還表示,國家信息網還得到伊朗國內法律法規和政策的支持,如伊朗人在伊朗視頻共享網站Aparat上觀看視頻的費用是在YouTube上觀看的一半。
“歐洲人之間的通信不能無緣無故繞美國一圈,我們要有自己獨立的網絡。”2014年2月,為抗議美國的監聽行徑,德國總理默克爾提出“自建歐聯網”。相關報道說,當時的IPv4(互聯網協議第四版)體系內,全球共13臺根服務器,唯一主根部署在美國,其余12臺輔根有9臺在美國,2臺在歐洲,1臺在日本,而這一要“掐斷大西洋紐帶的壯舉”,目的是保障網絡信息不被竊取。盡管默克爾的提議得到時任法國總統奧朗德的贊同,但也有歐洲媒體分析說,從技術、資金以及價值觀等角度考慮,默克爾一氣之下提出的建議更具有象征性意義。互聯網是高度強調速度和運營的行業,但歐洲的多語言環境也被看成是天然障礙。英國《金融時報》當時分析稱,美國的網絡巨頭過去一直反對歐盟委員會提出的建立“歐洲云”計劃,擔心此舉使互聯網“巴爾干化”。
盡管如此,歐盟近些年還是做了一些嘗試。2019年6月,歐洲議會公布《歐盟網絡安全法》,修訂和加強歐盟網絡安全局的職能。去年6月,歐洲創新與技術研究院發布研究報告《對數字化基礎設施控制和數據保護》時,仍強調建立“歐洲互聯網”有關的內容。與此同時,歐洲大國也很關注俄羅斯如何發展“主權互聯網”。德國電視一臺去年9月曾報道說,與俄羅斯不同,歐盟更希望是主動建立與歐洲價值觀更加緊密契合的互聯網,實現“數字主權”。
德國漢堡IT技術專家托馬斯·布特法肯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歐盟和俄羅斯打造主權互聯網,是為了在技術上不用再依賴美國的網絡技術。在他看來,美國或許認為,一些歐洲國家對美國技術的擔心被放大了,但現實是美國的數字巨頭已經主導歐洲互聯網生態,因此,歐盟正通過技術以及法律手段來制衡美國巨頭,打造主權互聯網的趨勢已不可改變。▲
美國想斷網沒那么容易
“打造主權互聯網的國家絕對不是心血來潮,而是早就做好周密準備。”中國網絡空間戰略研究所所長秦安這樣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認為,俄羅斯打造的主權網絡,在技術層面完全不需要依賴美國人制造的“數字大炮”,現在關鍵在于主權網絡運行后,如何繼續與國際互聯、避免成為“信息孤島”的問題,也就是如何做到突破美國阻撓,實現應用“前移”。也正因為如此,美國對各方提出的主權網絡建設沒有什么明確的表態。秦安建議,俄羅斯的主權網絡,首先可以在獨聯體、上合組織等范圍內,實現各個國家之間的平等互聯。
幾乎所有的俄媒在報道俄主權互聯網的時候,都會提及“中國在建立自己的獨立網絡”。《環球時報》記者查詢,俄專家所提的是由中國下一代互聯網國家工程中心牽頭發起的“雪人計劃”。公開報道顯示,“雪人計劃”于2016年在美、日、印、俄、德、法等16個國家完成25臺IPv6(互聯網協議第六版)根服務器架設,其中1臺主根和3臺輔根部署在中國,事實上形成13臺原有根加25臺IPv6根的新格局。德國專家托馬斯·布特法肯也提到,中國“將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的IPv6用戶”,在研發新的互聯網技術和制定新的標準上貢獻突出。
談及外界關注的“雪人計劃”,全國政協委員、安天科技集團首席架構師肖新光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是中國所推動的國際關系民主化在互聯網國際治理中的重要體現。在肖新光看來,一個大國需要有相關的網絡安全基礎設施、相關協同機制、正確的配置策略和應急處置流程體系,才能全面提升應對各種網絡攻擊、癱瘓事故和其他極端情況的能力。他認為,全球互聯網已不是一個最初以美國為中心的網絡體系,如果美方試圖以單邊行動,將一個主權大國從互聯網上斷開,無論基于物理斷連接手段,還是基于域名解析手段都具有很大困難。以中國為例,肖新光分析說,從物理手段來看,中國和全球互聯網的連接不是單點維系在中美光纜之上,而是和周邊國家多點互聯。從域名解析上看,我們完全有能力依托基礎設施和技術策略手段,實現斷開根服務器情況下,保證國內節點正常解析的能力。肖新光表示,將美方對我網絡空間安全威脅過度聚焦在根DNS解析或物理斷網上,是比較片面、偏頗的安全視角,容易反而忽略美方實際進行的網絡情報作業、認知域作業和網絡戰準備所帶來的系統性風險,誤導戰略判斷方向和資源投入。與此同時,中國作為全球化的倡導者,在網絡空間的大國博弈中一方面要堅決捍衛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另一方面也要為維護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履行國際主義責任。
秦安也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一個國家打造主權互聯網首先要有應急預案,特殊情況下除必須能獨立運行國內網絡外,還要盡快和其他國家建立信息通道。而對中國這樣的大國來說,不僅要有核心技術,還要掌握好國際網絡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