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聰靈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在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歷史長河中,最古老、最富于人情味,也是最具傳承性的,首推中國的年俗文化。幾千年傳承至今,年俗因時因地有所變遷,其對過往的答謝與對未來的祝愿卻是根本義旨。2021年的春節,大抵又是要以閉門抗疫為主要形式,“原地過年”成為各地提倡的安全方式。此時,來了解一下中華歷史上的年俗,擇其心儀者參照傳承,或可賦予這個春節以不同內涵。
“年歲”是農耕文明的時光刻度
年,今天的語義已成為時間單位。回溯其起源,在古時,關于“年”有不同的說法。虞舜時期,稱之為“載”,含有萬物運而不積,周而復始之意;至夏朝,稱之為“歲”,天有歲星,每年行一次;至殷稱“祀”,指人們依四時變化而舉行的祭祀活動至此完終;至周時,始稱之為“年”。年字在古時的寫法,上面為“禾”,下面為“千”,有禾谷成熟之意,因稻谷一年成熟一次,故以之借為紀年之用。從這一來源可知,華夏民族是多么注重農耕這一生命線,又傾注了多么樸實誠摯的情感。
我國的許多傳統節日都與農業文明有著密切關系。以作物生長、動物活動和農人作息為標識的二十四節氣也一樣,相當于古人日常生活的重要指南。獨特的自然環境與地理條件決定了我國以農業立國,農業生產的豐歉關系到國計民生,所以人們對土地的情感特別深厚。而其中最為隆重的儀式,莫過于在收獲之后,舉行各種感謝與祈禱的年俗活動。
漢代以前新年的時間不固定,到漢武帝時創制了《太初歷》,確定以夏歷正月為一年的第一個月,正月初一為新年。
年俗中最早的內容,當屬祭祀。相傳祭祀起源于舜時,帝堯禪讓王位于舜后,舜率百官在元日行祭祀大典。《書舜典》上記載:“月正元日,舜格與文祖。”文祖是堯的祖先,格是兩心契合、感而應之的意思。也有相傳在更早的神農時代,就已有了年終祭祀活動。古人臘月圍獵,以捕獲的禽獸作為犧牲祭獻給先祖與眾神,也是年終之大型活動。
上述兩種源起哪個是事實,后人已很難確切考證。可以確定的是,到了年終臘月(農歷十二月)之際,作物收獲歸倉,動物狩獵有得,人們不必為農事忙碌的這段時光,就用來答謝天地回饋了。以這樣的答謝與祈禱總結過往,寄愿來日,就有了更飽滿的熱情走向新的一年。
時至今日,人們仍然習慣于在年終時回顧自身并作總結規劃,習慣于在年終時以各式禮品答謝親朋好友。可見每至年關,大家與古人雖勞作形式有所變化,內心體驗卻是大致無二的。
年俗是浸潤溫情的人間劇場
年味從什么時候開始醞釀?按民間風俗,農歷臘月廿三或是廿四,就已經是進入“小年”了。從這一天開始,人們有條不紊地依俗行事,正式拉開“忙年”序章,可謂浸潤著人間溫情的連續劇,從這一天開始密集上演最有滋有味的精彩章節。
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掃塵、祭灶等。清以前,民間傳統的小年祭灶日是臘月二十四。清朝中后期開始,帝王家在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同時把灶王爺也拜了,因此祭灶又有“官三民四”之說。如今各地過小年的日子也都集中在這兩天。
祭祀之前很重要的準備工作是掃塵。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掃塵也有“除陳布新”之義,借清潔居家把一切“窮運”與“晦氣”統統掃出門,以便來年迎祥納福。
祭灶神的活動從先秦時就有了。據說從臘月二十三直到除夕,都是灶神回天宮的日子。臘月二十三當晚,灶臺上設禮恭送灶神“上天言好事”,除夕當天再請灶神“下界保平安”。
接下來,每天都有事忙。臘月二十五磨豆腐,接玉皇下界,照田蠶祈求田野豐收。臘月二十六,割年肉,籌備過年需要的肉食,同時趕往集市準備各種年貨。年貨買回家了,至臘月二十七,洗澡洗衣,故有“臘月二十六洗福祿,臘月二十七洗舊疾”之說。古人洗澡不便,擇這一天泡湯池潔凈身心,來年即是健康在望。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
過年最隆重的儀式,還是在除夕。“除夕”是歲除之夜的意思,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舊年最后一天,自古就有貼年紅、祭祖、團年飯、守歲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除夕是除舊布新、闔家團圓、祭祀祖先的日子,與清明節、七月半、重陽節并稱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祭祖大節。
除夕在國人心中有著至高無上的意義,這一天,游子漂泊再遠,也要趕回故鄉與家人團聚。所謂“一年到頭,一家人在一起”,圖的就是這一刻。若家庭成員中少了一人,就會感覺這個年過得有些缺憾。這也是中國人對家庭高度重視的生動體現。如今各單位在年假之外,還有探親假,也是為了彌補那些春節期間不能回家的人們,另擇時節與親人團聚。
謝過祖先和親友,心存良愿向來年
在祭祀活動上答謝祖先,是中國民俗節日永遠的主題,除夕當天自然格外隆重。這一儀式飽含了對前人與上一代建設者、奮斗者們的敬重與感恩。
年夜飯是要有魚的,以示年年有余,各地還會依不同風俗配有寓意吉祥的菜肴。不論多少人過年,菜都要擺上一大桌。吃不完沒關系,剩些到來年才顯得豐盛。而后,大人們守歲等跨年,孩子們等新年的壓歲錢,歡歡喜喜就跨進了“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新紀元。
正月初一拜歲,迎新歲。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給尊長道賀新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出門就要雙手抱拳,相互說“恭喜發財”以討口彩。
爆竹是要放個不息的。如今城里禁燃,還有電子禮花略過把癮。有些家庭初一早上用齋菜拜祭太歲神,早飯就吃素齋,之后乃可大魚大肉。
正月初一這天,主婦們也可以好好歇一把。因為這天不能動掃帚,不能潑水倒垃圾,據說是要避免破財。筆者感覺,這更像是上天給了主婦們新年第一天放松歇息的一個絕好理由。
大年初二,路上行人多,都是回娘家的。出嫁的女兒要在這日帶上自己的夫婿、兒女到娘家來。一年一度,嫁出去的女兒也有了機會參與娘家的過年活動,剛好是親人歸來團聚最多的時候,也是緊密聯絡、增進感情非常好的時機。同樣,父母們可在這天一解思女之苦。
接下來,正月初五迎財神、正月初六要送窮……初九九皇會、初十開燈酒宴、十一請子婿、十二做齋頭、十三十四舞獅游廟、正月十五元宵節,又迎來一個年味高潮。
元宵節要賞燈游燈、押舟、吃元宵等,湯圓也寓意團團圓圓。熱熱鬧鬧二十來天,待正月十五過后,才算完完整整地把這個年給過完了。而后,君子上馬,各奔前程,家人們又開始滿懷希望地為新的一年奮進。
時代發展日新月異,人們已經許久不曾品味過這么長的年味了。如果說2020年的春節長假,人們還是猝不及防地被動“居家守歲”,那么今年春節,年假之長,居家之穩,則成為主動選擇。有了之前的經驗,守在家里的人們在手機上搶紅包、朋友圈里送祝福之余,想必也會不由自主地回味千百年來傳承的這些年俗。
現代生活不是年味淡了,而是所有的時光里都有了年味。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親友的祝福,對家人的珍重,對自身所擁有一切的珍惜與感恩,是人類始終未變的內心訴求。讓我們回味年俗的同時,也為新的一年里,全人類乃至地球上所有生靈的福祉祈禱,祈禱新冠肺炎疫情早日過去,人們再度迎來平安、健康的生活。
(編輯 鄭儒鳳 zrf911@sina.com,采采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