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詩明
棗原產中國,是中國栽培歷史最悠久的木本糧食之一。棗果營養豐富,經濟價值很高,被列為百果之首,民間流傳“一日吃三棗,一輩不顯老”,它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被譽為“天然維生素丸”。浙江省為南方棗的主要產區,中西部的義烏、蘭溪、東陽、金東、淳安、浦江為主產區。2019年,浙江省棗種植面積約2.2萬畝,其中義烏6000畝、東陽1.2萬畝、蘭溪4000畝,產量11萬噸,產值1.2億元。
推廣良種
義仁大棗,浙S-SV-ZJ-003-2017,該品種單果重14.5—18克,大小較均勻,果面白綠色,質脆,汁液中等,品質上等,可溶性總糖37.3%,可溶性固形物21.8%,維生素C356毫克/100克,水分75.9%,8月下旬成熟,可食率95.71%,雙仁率為46.2%,畝產1595千克(按矮化密植110株/畝計算),主供加工南棗、蜜棗,亦可鮮食;伏脆蜜棗,浙R-ETS-ZJ-007-2017,該品種平均單果重12.2克,鮮果含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2%、維生素C245毫克/100克,粗纖維2.1%、Fe3.9毫克/千克、還原糖23%。果肉酥脆無渣,汁液較多。畝產1570.8千克(按矮化密植110株/畝計算)。8月10日前后成熟,屬于早熟品種,主供鮮食;早金脆棗,浙R-ETS-ZJ-008-2017,該品種果肉松脆無渣,單果重13.8—24.1克。鮮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7%,維生素 C265毫克/100克,可食率95.5%。8月5日前后成熟,比沾化冬棗早1個月上市,品質優于當地同期成熟的“旗鼓棗”,屬于早熟品種。果肉細甜脆嫩,皮薄核小,吃后無渣,產量較高。畝產1762.2千克(按矮化密植110株/畝計算)主供鮮食。
種植范圍
適合在村莊“四旁”、山地、低丘緩坡、河灘、平地等區域推廣。
土壤要求:棗樹以排水良好、滲透性強、通氣性好、水位較高的壤土或砂壤土,最適宜棗樹的栽培;土壤pH值以中性最好,棗樹耐鹽堿,能在土壤總鹽量0.3%以下地方生長。土層厚度大于60厘米。
環境要求:年降水量400—1400毫米的地區棗樹均生長良好。棗樹花期忌多雨水,若花期多雨以大棚避雨栽培為好;棗樹喜光性強,盛花期最忌大風,特別是干熱風;棗樹適宜在山地、低丘緩坡、河灘、平地等種植。在平原地區可采用棗農間作方式或“四旁”種植。平坦地栽植棗樹,土層厚、肥力高,利于排灌,易于施肥,便于管理,結果早、產量高;山坡丘陵地栽培棗樹,排水良好,陽光充足,果實著色佳、糖分高、裂果少。
栽培技術
造林模式:零星栽植。利用村莊“四旁”栽植棗樹,品種以鮮食棗為主,既可兼收棗果,又可美化環境;成片栽植。可在荒坡、河灘、鹽堿地通過改造發展棗樹。在山區丘陵、交通不便的地區以發展制干品種為主,有加工條件的地方可發展加工品種;在大、中城市附近及城鎮近郊以發展鮮食品種為主;棗農間作,即利用較大行距栽植棗樹,在行間種植糧、棉、中藥材等模式。
種植技術:采用2年生嫁接苗,成片種植一般株行距3米×4米,每畝56株,矮化密植行株距2米×3米,每畝112株。整個休眠期都可栽植,以秋季落葉后栽植較好。挖長、寬、深各60—80厘米的定植穴。栽前每畝施農家肥3000千克、復合肥80千克。棗園不同品種混栽可以提高座果率。義烏大棗,要配置10%—20%的馬棗作為授粉樹。
樹體管理技術:樹形采用自由紡錘形或小冠疏層形,栽植當年定干高度80—100厘米,剪除苗干上所有的二次枝,在距地面40厘米以上,每隔25—30厘米選留1個主枝。萌芽期抹除多余的萌芽,花前對發育枝、二次枝摘心,以控制營養生長。結合冬季修剪、短截、回縮、疏枝等修剪技術控制樹勢。
林地管理技術:采果后施基肥,以雞、羊、豬糞等農家肥為主,每畝施用農家肥4000千克、復合肥40—60千克。
病蟲害管理技術:棗樹的病害主要有棗銹病、棗瘋病、棗縮果病等;棗樹的蟲害主要有棗龜甲蚧、棗癭蚊、棗尺蠖、棗粘蟲、刺蛾、棗銹壁虱等。加強植物檢疫,防止棗瘋病等危險性病蟲害傳入。棗瘋病是棗樹的一種毀滅性病害,發現病株就挖除,減少病源,控制發展,通過防治葉蟬類害蟲,消滅傳播媒介。秋冬季施用石硫合劑清園。
典型案例
基地位置及規模:義烏市城西街道夏樓村,面積100畝
經營業主:義烏華秀棗類研究所
經營情況:該基地依托浙江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科技支撐建成的義烏華秀棗博園面積30畝,現收集棗品種70余個,2013年認定為浙江省首批省級義烏大棗種質資源圃,現為義烏市科普教育基地之一。每年共約有2000人次游客前來觀賞、采摘、選購果品和苗木。
示范基地70畝,造林13年,8年進入盛產期,平均畝產棗1500千克,按市場價20元/千克估算,畝產值達3萬元。該基地建在城郊,結合采摘游,發展一二三產業融合,提升了總體效益。
種苗供應
義烏華秀棗類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