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婷婷

陳波
臨近年末,每個人都在盤算著自己一年辛勤勞作之后的收獲,云南省“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獲得者、昆明理工大學副教授陳波在2020年收獲頗豐。作為第二完成人,前不久,他剛剛獲得云南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這個獎項既是對過去8年工作的總結和肯定,也是對未來工作的鞭策和指引。
從發表ESI高被引論文,到一次次獲得省級獎項,榮耀背后有什么成功秘訣嗎?回顧過往,陳波的秘笈只有一個,那就是堅持。
2017年,團隊申請了“復合污染廢水中重金屬和抗生素同步吸附與協同去除機理研究”項目。在此之前,國內外主要關注單一污染物去除,而多種不同污染物的同時治理技術研究非常罕見。但實際情況是,水體中本來就是不同性質多污染物交叉共存。而且,復合污染物往往比單一污染物具有更強的毒性。“我覺得如果我們能采用有效的方法,把污水中性質差異巨大的多種污染物同時去除,這將對環境保護非常有意義。”
基于這一考量,團隊滿懷信心地申請這一研究項目。但是,第一年落敗了。第二年,他們又落敗了。第三年,在猶豫還要不要繼續堅持下去的時候,他們給出的答案是:不想放棄。于是,在一遍又一遍地撰寫、論證、修改項目申請書后,他們的研究方案獲得了同行專家的高度認可。陳波滿懷信心地說:“該項目旨在消除或減弱復合污染物在傳統吸附劑上的競爭吸附的關鍵科學問題,最終達到‘同步/協同’去除不同性質污染物的目的。”目前,項目進展順利,預期研究成果可為有機-無機復合污染廢水治理高效吸附劑的設計提供理論指導,并大大簡化傳統污水處理工藝,降低廢水處理成本。
21世紀,納米技術被認為是最具工業應用前景的污染治理技術。而自陳波的課題組成立之初,他就瞄準這一國際前沿,并圍繞納米技術開展多項研究。目前,陳波已主持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及人才培養項目近10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近30篇;部分研究成果已經實現工業化應用,經濟效益顯著。“當前,在水環境污染防治領域,仍然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下一步,團隊將繼續努力,為打好云南省的碧水保衛戰貢獻微薄之力。”
“作為高校教師,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教書育人。”如何才能更好地培育學生呢?2016年年底,在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下陳波前往韓國明知大學進行為期一年的研修訪學。
經過一年的國外訪學,陳波收獲頗多。他總結說,人才培養過程中,導師要放手但不撒手。要放手,就是要給學生更大的自由度,不能束縛學生的創造力,但同時也不能撒手不管,科研工作中一定要及時解決學生遇到的困難;要為學生設計科學合理的成長體系,先讓學生盡快取得階段性的成果,建立起學術自信心,然后才容易取得更大的突破;導師要時刻向學生灌輸學術道德和學術誠信的重要性,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教會學生做人做事的道理。
國外的學習經歷也改變了陳波的教學指導方式,現在課題組每周開一次組會,每次至少2~3小時,幫助學生梳理研究思路、討論課題研究中出現的問題、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進一步推進工作進度。在改進的教育模式下,人才培養取得顯著成效,他指導的兩名碩士研究生分別獲2018、2020年度國家獎學金。
除了教育方式的改革,陳波的科研思路也發生了明顯的轉變。“一定要做有意義的研究,研究成果一定要對行業和學科的發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面向水環境污染防治領域,陳波開始了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