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翠花,楊奕梅,楊麗娟,郭小娟,李 佳
(昆明市婦幼保健院 產科,云南 昆明 650031)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 complicating pregnancy.HDCP) 是妊娠期特有的、妊娠20周后出現的以高血壓、水腫、蛋白尿等為主的一類疾病[1],是產科常見危急重癥,可造成全身多器官損傷,特別是腎臟的損傷,胱抑素C臨床上廣泛應用于各類腎損傷患者的早期診斷[2]。本研究對2016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分娩的產婦作為研究對象,研究血清胱抑素C水平在妊娠婦女中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生及妊娠結局影響,現報告如下。
一、臨床資料 本研究采用回顧性研究方法,選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在昆明市婦幼保健院產科入院分娩的產婦為觀察對象。收集以下信息:⑴母親年齡、體重指數;⑵妊娠結局:孕周、新生兒體重、新生兒Apgar評分、分娩方式、出血量;⑶不良的分娩結局:早產、轉新生兒科率;⑷妊娠期并發癥:妊娠期高血壓、子癇前期、產后出血、胎盤早剝、心衰等。
二、納入、排除標準 1.納入的標準:⑴收集的各項數據完善。⑵根據謝幸、孔北華、段濤主編《婦產科學》第9版妊娠期高血壓臨床診斷標準診斷。2.排除標準:⑴病例資料無法查詢;⑵收集的資料不完整,包括:病史資料、實驗室資料。⑶排除雙胎妊娠;⑷排除腎臟損傷等疾病。
三、研究方法 1.實驗室檢測方法: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比濁法測定血清胱抑素C水平。2.數據收集:從我院產科登記、產科住院病歷、新生兒科住院病歷中收集研究對象的臨床資料,包括:年齡、體重指數BMI(kg/m2)、孕周、分娩方式、血清胱抑素C(mg/L)、產后出血量(mL)、新生兒出生體重、Apgar評分、轉新生兒科的情況。收集母體并發癥情況:包括胎盤早剝、心衰、產后出血等。3.分組情況:將所有研究對象分別按血清胱抑素C水平的四分位數數值進行分組:A組:血清胱抑素C水平≤研究人群第25百分位;B組:研究人群第25百分位<血清胱抑素C水平≤研究人群第50百分位;C組:研究人群第50百分位<血清胱抑素C水平≤研究人群第75百分位;D組:血清胱抑素C水平≥研究人群第75百分位。定義最低四分位組數為參照組,分析血清胱抑素C與妊娠期高血壓和子癇前期發病率和妊娠結局的相關性。
四、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計量資料多組間比較完全隨機設計資料的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相關分析采用Spearman相關分析,logistic回歸分析相關數據。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為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2016年1月-2018年6月在昆明市婦幼保健院產科住院分娩的產婦總數為23913例,其中符合納入標準的病例數為19 427例(占分娩總人數的81.2%)。母親產前血清胱抑素C的第25、第50、第75百分位數值分別為:1.09mg/L、1.26mg/L、1.46 mg/L;比較血清胱抑素C水平四分位分組間母親人口統計學、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病率以及妊娠結局的差異。血清胱抑素C水平與母親人口統計學指標和產前血清學指標比較,見表1。從表1可見,隨血清胱抑素C水平的增加,母親年齡、產前體重指數在血清胱抑素C水平分組間無統計學差異。血清胱抑素C水平與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生率以及不良妊娠結局的相關性分析,見表2。從表2可見,隨血清胱抑素C水平的增加,妊娠期高血壓(r=0.068,P=0.015) 及子癇前期 (r=0.074,P<0.01)、FGR (r=0.078,P<0.01)、早產的發生率(r=0.091,P<0.01)、新生兒轉新生兒科率(r=0.128,P<0.01)逐漸增加;而新生兒出生體重逐步下降;且血清胱抑素C水平與上述發生率呈微弱正相關,有統計學顯著性差異。而不同水平胱抑素C組間,胎盤早剝(P=0.762)、產后出血(P=0.814)、剖宮產(P=0.696)的發生率無顯著性差異。

表1 不同水平血清胱抑素C分組間母親人口統計學差異和產前血清學指標比較

表2 血清胱抑素C水平與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生率以及不良妊娠結局的相關性
前面分析顯示,隨血清胱抑素C水平的增加,妊娠期高血壓及子癇前期的發生率逐漸增加,故以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是否發生為應變量,血清胱抑素C水平為自變量,分析血清胱抑素C水平等級變化與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生風險的關系,其中≤25%組為參照組。經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血清胱抑素C為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當血清胱抑素C水平大于人群水平第50百分位,即大于1.27mg/L以上時,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病率明顯增加,見表3。

表3 母體血清胱抑素C水平四分位數分組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病率的影響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 complicating pregnancy.HDCP) 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也是全球孕產婦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主要表現為妊娠20周后出現的以高血壓和蛋白尿為主、并發母體多器官功能損傷的系統性疾病,文獻報道發病率在5%~12%之間[3],本研究的發病率為7.7%,與文獻報道相符。在本研究中,母親年齡和產前體重指數無統計學差異,說明母親血清胱抑素C不受母親年齡和產前體重指數的影響,它有望成為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獨立影響因素。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是一種以妊娠中晚期高血壓、水腫、蛋白尿以及全身各系統臟器灌流減少為主要病理特征的嚴重疾病。胱抑素C是一種相對分子質量低的堿性非糖化蛋白質。體內以恒定的速度產生胱抑素C,腎臟是其唯一的清除器官[4]。生理情況下胱抑素C能自由的從腎小球濾過,完全被腎小管上皮重吸收并于細胞內降解,腎小管也不分泌胱抑素C。當腎臟受損,腎小球濾過率下降時,血清中胱抑素C水平升高。目前臨床上評價腎臟損傷常用指標為血清尿素氮、肌酐及胱抑素C。其中血清尿素氮及肌酐受影響因素較多,只有在腎臟損傷嚴重時才表現出異常;而血清胱抑素C平不受性別、發熱、腫瘤和免疫因素的影響,較血清尿素氮和肌酐有更高的穩定性、靈敏度和特異性[5]。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導致全身多系統、多臟器損傷;腎臟作為高血壓的重要靶器官之一,同時隨著妊娠進展,血容量增加,腎臟負擔加重,最易發生損傷[6]。本研究中也證實,隨著血清胱抑素C水平的增加,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生率逐步增加,當血清胱抑素C在人群中第50百分位時,即大于1.27mg/L以上時,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病率明顯增加。故血清胱抑素C有望成為妊娠期高血壓疾病高危人群的篩檢指標。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早產、胎兒生長受限率高,這兩種是導致圍生兒不良結局的重要原因,也是NICU轉診主要原因。本研究表明:早產、胎兒生長受限發生率、轉NICU率隨著血清胱抑素C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而產后出血、胎盤早剝、剖宮產率與血清胱抑素C水平的增加無關,與郭凱敏[7]等研究符合。當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病情惡化,治療需要提前終止妊娠造成醫源性早產,早產兒的各個臟器發育尚未完全,容易繼發呼吸窘迫、新生兒窒息等;胎兒生長受限的新生兒易繼發喂養困難、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等,上述原因均導致NICU轉診率增加。因此,監測血清胱抑素C水平有望指導臨床積極治療。當其異常升高時,對于孕周較小的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應該在密切監測母胎安全的前提下,盡量延長孕周,使胎兒的各個臟器盡量發育健全,以提高早產兒的存活率。本研究表明,血清胱抑素C水平升高與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生率增加有關,當血清胱抑素C水平大于人群第50百分位水平孕婦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生風險明顯增加。且血清清胱抑素C水平升高與胎兒宮內生長受限、早產、轉NICU的發生率顯著正性相關。這些信息提示我們,對正常妊娠人群進行血清胱抑素C水平的流行病學調查,確定不同孕周血清胱抑素C水平的分布區間,并將其與妊娠期血壓的變化進行對比,有望找到血清胱抑素C水平與妊娠期血壓的關聯,從而探索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早期篩查路徑。這也是我們未來進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綜上所述,血清胱抑素C水平升高與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生率增加有關,當血清胱抑素C水平大于人群水平第50百分位。血清胱抑素C升高伴隨著胎兒宮內生長受限、早產、轉NICU的發生率也逐步增加;而與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其他并發癥,如胎盤早剝、剖宮產、產后出血的發生無明顯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