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儉慰,劉靜娜,馬小玲
(廣州市紅十字會醫(yī)院 神經內科,廣東 廣州 510220)
腦卒中作為神經科較為常見的疾病之一,同時也是構成對人類身心健康的嚴重疾病,其常伴發(fā)多種并發(fā)癥,其中吞咽功能障礙是最為常見并發(fā)癥之一,發(fā)病率高達51%~73%[1]。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臨床表現(xiàn)為吞咽困難、飲水嗆咳、誤吸等,在病情進一步發(fā)展后,極易造成患者營養(yǎng)不良、體內水電解質絮亂及誤吸引發(fā)肺部感染、窒息等情況,從而導致神經功能恢復緩慢,出現(xiàn)傷殘或死亡的后果。基于該病對患者對患者生活造成極大影響,易因焦慮、抑郁、暴躁等不良情緒引起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及生理障礙,從而降低了患者生活質量,影響了病情恢復[2]。近幾年來,生活質量、心理狀態(tài)的評定指標越來越得到醫(yī)學界廣泛應用,為探究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的焦慮癥狀與生活質量的相關性及影響因素,本文選擇我院2018年3月-2019年11月于我院收治的99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選用生活質量問卷及焦慮自評量表對患者評估,并剖析影響其生活質量的相關性,現(xiàn)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一、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神經內科2018年3月-2019年11月于我院收治的99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經MRI影像學檢查或頭顱CT確診為腦卒中病人,均符合腦卒中疾病的診斷標準,且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意識清楚。99例患者中男女各有53例、46例,年齡42~91歲,平均年齡(73.45±13.05) 歲;吞咽障礙II級、III級、IV級各有29例、37例、33例;在職人員6例,退休人員93例,月收入6 000元以上有2例,4 000~6 000元28例、2 000~4 000元45例、1 000~2 000元有25例;省、市醫(yī)保51例、農村合作社24例、普通24例。將伴有其他病癥致吞咽障礙者、認知障礙者和中途退出者均排除。患者資料均無差異。
二、方法 1.吞咽等級評價 在患者入院時進行問卷調查前做好吞咽等級評價,吞咽等級評價方法則采取洼田飲水實驗對其進行評定,由專人進行負責。
2.調查方式 自編式基礎資料問卷獲取患者的性別、年齡、職業(yè)、吞咽障礙等級、文化程度、收入及醫(yī)藥支付方式等基礎資料。生活質量問卷(SF-36):問卷內容共36條選項,其中包括生理機能(PE)、身體疼痛(BP)、個體活力(VT)、情感職能(RE)、精神健康(MH)、生理職能(RP)、總體健康(GH)、社會功能(SF),總分越低,說明生活質量越差;焦慮自評量表(SAS):問卷內容共20條問題,根據(jù)患者最近7d的感覺評分,70分以上為重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50~59分為輕度焦慮,總分越低,說明患者焦慮癥狀越輕。
3.資料收集 通過2為調查者與患者解釋調查目的且征求得到其同意后,共發(fā)放99份問卷表,回收99份。
三、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以上患者所收集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和處理,當P<0.05時,說明二者間的差別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相關性則由Pearson相關分析法進行,當P<0.05時,說明二者間的差別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 果一、患者的SF-36評分與SAS評分
患者的 SF-36總評分為 (43.209±11.992)分,SAS總評分為(51.563±5.681) 分,各維度評分情況,見表1。

表1 患者的SF-36評分與SAS評分
二、患者的SF-36各維度相關性與SAS分析
患者SAS均與SF-36各維度見的負相關程度較強,見表2。

表2 患者的SF-36各維度相關性與SAS分析
討 論近幾年來,我國腦卒中的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而該病極易構成患者死亡的第一病因,而腦卒中后最為較為常見的并發(fā)癥是吞咽障礙,患者在入院時,存在吞咽困難癥狀有55%左右,而43%有吞咽困難的腦卒中患者出現(xiàn)誤吸情況,從而導致約37%患者發(fā)展為肺炎,4%因肺炎病死[3]。該病對患者對患者生活造成極大影響,易產生思維活動明顯降低、情緒持續(xù)低落等焦慮、抑郁癥狀,易因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引起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及生理障礙,與腦卒中預后有密切關聯(lián)。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產生的緊張、易激怒等消極情緒后,患者會有厭食或拒食等行為,失去生活信念,該癥狀對患者的康復、軀體疾病治療以及預后、生存質量構成嚴重的影響[4]。本研究結果顯示,患者SF-36總評分為(43.209±11.992) 分,其中PF,VT,GH項的得分為最低,3項維度條目主要呈現(xiàn)健康狀況是否對患者的自身精力、健康狀況和發(fā)展的認知、日常活動及疲倦水平主觀想法構成妨礙。其得分較低的因素可能因疾病對患者身體的影響,使其日常活動受限,從而患者對自身健康情況及精力的認識普遍較低。同時,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的SAS與SF-36呈現(xiàn)負相關關系,說明患者SAS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差,因生理功能受損,容易產生心理障礙,消極面對病情而發(fā)展呈焦慮癥狀,導致其生活質量差。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護理人員需加強此類病人的心理疏導,鼓勵患者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病情,改善不良情緒,樹立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以緩解或消除焦慮癥狀發(fā)生。李莎[5]研究表明患者出院后的心理護理同樣重要,通過講座的形成告知患者康復訓練的方法以及實施家庭護理干預,對患者進行吞咽功能訓練、頸部功能訓練,能夠逐步促使患者由飼營養(yǎng)到最終自己飲食,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單媛媛[6]等人研究提示性別、吞咽狀況、社會支持、不良心理等對患者生活質量有極大的影響,女性病人相較男性病人更易發(fā)生吞咽問題,年齡越大,吞咽困難的發(fā)病率越高,且收入越高其生活質量越好,此外,焦慮程度越輕和吞咽障礙等級越低,其生活質量越好。有趣的是,有研究報告只有年齡和文化程度兩項對生活質量有影響。Ifejika-Jones[7]等人提示,在針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治療中采取綜合康復干預相較單純常規(guī)護理療效更優(yōu),認為患者住院期間康復護理效果能夠有很大程度上影響其生活質量。此外,胡睿嬙[8]等人研究表示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同樣起到較為重要的影響,能夠加快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復,利于縮短恢復時間,對患者心理有一定的影響。
綜上所述,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癥狀,與生活質量呈現(xiàn)負相關關系,且與病人的收入、吞咽障礙等級、年齡和文化等多種因素相關。因此護理人員在常規(guī)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基礎上,應加強與患者溝通,有針對性進行心理疏導,秉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多關心患者,對其及家屬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增強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念。同時強化患者支持系統(tǒng),做好預防并發(fā)癥工作,以縮短療程,是作為改善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措施[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