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彬,謝俊輝,王 強
(遵義醫科大學第五附屬(珠海) 醫院 麻醉科,廣東 珠海 519100)
目前,膝關節術后鎮痛方式主要包含全身鎮痛、收肌管阻滯鎮痛及股神經阻滯鎮痛,收肌管阻滯鎮痛對患者股四頭肌力影響輕微,但在患者術后的鎮痛效果有限,隨著超聲技術的普及使用,超聲引導下的收肌管阻滯麻醉效果更為顯著[1,2]。本文對55例行膝關節清除術患者給予超聲引導下收肌管阻滯,鎮痛效果顯著,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一、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7年3月-2019年5月納入的110例行膝關節鏡清除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診斷均參考2007年發布的《骨關節炎診治指南》[3]中的相關疾病診斷標準。納入標準: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美國麻醉師協會(ASA)分級為Ⅱ、Ⅲ級患者;本人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排除標準:伴隨心、腎以及肝臟等嚴重疾病患者;就診前1月經過抗感染、抗炎、免疫、抗凝治療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超聲組和對照組,各組55例。超聲組中男女比例為32/23,平均年齡(47.5±9.5) 歲,ASA分級Ⅱ、Ⅲ級比例為36/19;對照組中,男女比例為30/25,平均年齡(48.1±9.3) 歲,ASA分級Ⅱ、Ⅲ級比例為34/21。2組患者性別、年齡、ASA分級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二、治療方法 術前給予所有患者麻醉誘導,即靜脈注射咪達唑侖0.07mg/kg、依托咪酯0.2~0.3mg/kg、芬太尼 5~6μg/kg、維庫溴銨 0.15 mg/kg。超聲組在麻醉誘導后,行超聲下收肌管阻滯,即將超聲診斷掃描儀探頭置于患肢腹股溝韌帶下20mm處,在超聲圖像清晰顯示收肌管面后,以穿刺針與皮膚呈45°夾角穿刺,連接自控鎮痛泵,靜脈泵注芬太尼(0.02mg/kg) 與布比卡因40mL;給予對照組靜脈鎮痛,術中常規機械通氣,隨后連接自控鎮痛泵,泵入舒芬太尼0.045μg·kg-1·h-1與150 mL生理鹽水鎮痛。
三、觀察指標 采用VAS評分法對所有患者T0,T1,T2,T3進行疼痛評估:總分為10分,分值越大表示痛感越強;與VAS評分同一時刻檢測患者TNF-α,IL-6水平;比較兩組48h內鎮痛泵按壓次數。
四、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26.0進行統計分析,VAS評分等計量資料以(±s) 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一、2組不同時刻VAS評分比較 T0時,2組VAS評分無顯著差異,T1,T2,T3時刻超聲組患者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1。
表1 2組不同時刻VAS評分(±s,分)

表1 2組不同時刻VAS評分(±s,分)
組別 例數 T0 T1 T2 T3超聲組 55 6.21±0.53 3.12±0.39 2.21±0.35 1.45±0.29對照組 55 6.23±0.48 4.15±0.42 3.51±0.37 2.34±0.33 t 0.207 13.328 18.93 15.024 P>0.05 <0.05 <0.05 <0.05
二、2組不同時刻 TNF-α,IL-6水平比較 與 T0時比較,2組患者 T1,T2,T3時刻TNF-α,IL-6水平均顯著升高(P<0.05),且超聲組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表2 2 組不同時刻 TNF-α,IL-6 水平 (±s,n=55,pg/mL)

表2 2 組不同時刻 TNF-α,IL-6 水平 (±s,n=55,pg/mL)
注:與T0時比較,aP<0.05。
組別超聲組對照組t P TNF-α IL-6 T0 T1 T2 T3 T0 T1 T2 T3 65.33±6.54 71.35±7.29a75.34±7.75a73.56±7.61a 74.16±8.45 81.25±8.51a89.11±8.87a85.24±8.59a 64.59±6.61 79.98±8.05a85.77±7.93a82.52±8.33a 74.18±8.41 92.09±9.94a97.45±9.96a94.56±8.33a 0.59 5.893 6.976 5.889 0.012 6.144 4.638 5.776>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三、2組48h內鎮痛泵按壓次數比較 超聲組與對照組48h內按壓鎮痛泵次數分別為(8.90±3.51) 次、(12.14±5.50) 次,超聲組按壓次數顯著少于對照組(t=3.640,P<0.05)。
討 論TNF-α是一種單核巨噬細胞與單核細胞分泌的炎性因子,其表達水平與骨損傷程度呈正相關,IL-6是一種參與機體局部炎癥反應的促炎因子,其濃度隨著骨損傷的加重而升高,上述兩種因子的表達與機體炎癥反應及免疫反應密切相關,二者皆可作為炎癥應激反應的標志物[4]。膝關節鏡清除術可有效清理膝關節中的游離體、改善患者關節磨損與牽拉造成的關節病變,但手術創傷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與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的紊亂,由此導致炎癥反應發生[5]。超聲引導是一種通過超聲回聲造影成像技術輔助診斷與治療疾病的技術手段,而在膝關節鏡清理術中加以超聲引導收肌管阻滯,促使手術的順利進行,減少患者術中、術后疼痛[6]。研究結果顯示,術后T1,T2,T3時刻超聲組患者VA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超聲下收肌管組織鎮痛效果顯著; T1,T2,T3時刻超聲組TNF-α,IL-6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均P<0.05),說明超聲下收肌管阻滯可有效減輕膝關節鏡清理術中炎癥反應;超聲組48h內按壓鎮痛泵次數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可見超聲下收肌管阻滯鎮痛時間持久。分析其原因,超聲引導下的收肌管阻滯定位準確、可將藥物準確注入,不至其散布全身,由此減少了鎮痛藥與鎮痛泵的使用;在超聲引導下的收肌管阻滯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膝關節周圍的神經活性,從而保證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與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的穩定,由此減輕機體炎癥,使得TNF-α,IL-6水平降低[6,7]。
綜上所述,在超聲下行收肌管阻滯可有效緩解膝關節鏡清理術患者疼痛,減少炎癥的發生,鎮痛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