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華 陳會敏 劉建英
(河北省洪崖山國有林場 河北 易縣 074200)
試驗地點為河北省洪崖山國有林場建新村林區,屬溫帶半干旱、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海拔300~1 000 m,最高海拔1 390 m,最低海拔180 m,山地坡度一般在25°~35°,具有光照充足、雨熱同季、四季分明的特點。全年平均氣溫11.5 ℃,平均日照8 h,日照率33.4%,無霜期160 ~180 d,全年≥10 ℃積溫7 948.5 ℃,多年平均降水量616 mm,且降水主要集中在7 ~8 月份。該區屬于太行山余脈,距易縣縣城15 km,總面積4.7 萬畝,全部為國有林區。母巖以石灰巖為主,土壤以山地壤土為主。土層較薄,深度一般為15 ~20 cm,石礫含量為15%~30%,造林不易成活。
造林試驗地點地勢較陡,土層較薄,造林不易成活。因此,在造林前需要沿等高線方向進行帶狀割灌,茬高不高于5 cm,割灌后采取魚鱗坑整地,整地規格為50 cm×50 cm×40 cm,要求外高內低,兩側外沿留出水槽,以利于自然降水。
2.1 試驗區。營造喬灌草多層次的混交林,具體做法:①坡腳地塊采取“直接栽闊”。先栽植五角楓、刺槐、連翹、丁香等喬灌木,待土壤立地條件得到改善后,再“引針入闊”,即適當栽植油松等3 年生大苗,逐漸形成針闊灌草混交群落。②山腰及山頂地塊土層薄、保水能力差、植被蓋度低,選擇油松3 年生營養杯苗或者直接播種造林,采取“直接栽針”模式。待苗木成活后,樹冠下形成局部遮陰環境,再“引闊入針”,栽植刺槐、黃櫨等闊葉樹種。③局部地勢較高地塊可以采用播種造林法,播種樹種有欒樹和刺槐。④栽植時應用保水劑,并采取覆膜、覆草等保水措施。
2.2 對照區。在其它造林地塊常規造林(油松、欒樹混交,或刺槐、欒樹混交),進行對比。
3.1 樹木生長情況測定。苗木栽植當年,隨機選取不規則造林地塊,連續調查6 900 m2試驗地苗木,造林成活率達到91.17%,比對照提高21%。第2 年用同樣方法調查,保存率達到87.33%,比對照提高20%(見表 1)。

表1 成活率與保存率調查表
3.2 土壤含水量測定。在栽植后的第1 年和第2 年的3 月份,分別在試驗區和對照區的陽坡和半陽坡0 ~15 cm 和15 ~30 cm 部位取土樣,測定土壤含水量。結果表明,采取保水措施加覆膜覆草栽植的陽坡和半陽坡,油松、側柏、山杏混交林的土壤水分含量平均比對照地增加11.3%,其中陽坡0 ~15 cm 土層處增加8.4%,15 ~30 cm 土層處增加11.8%;半陽坡0 ~15 cm 土層處增加10.2%,15 ~30 cm 土層處增加14.8%(見表 2)。

表2 不同區域土壤含水量調查表
3.3 地表植被種類和蓋度測定。造林2 年后,在同一立地類型區采取不同造林治理模式的地塊,分別在樣地四角和中間位置設置1 m2樣方,每個樣地共設5 個樣方,對每塊樣地植被情況進行調查,發現:①在巖石裸露的地塊和有土的地塊撒播繡線菊、草苜蓿等草種后,植被蓋度達到23%,比對照裸露地蓋度提高12%;②坡腳及靠近聚水池的地塊采取“直接栽闊”造林方式,先栽植欒樹、五角楓、連翹、丁香等喬灌木,栽植時采取穴內加標典保水袋2 ~3 個,并進行樹穴覆草、壓膜等處理,土壤立地條件得到改善后再“引針入闊”,即適當栽植針葉樹油松,逐漸形成針闊灌草混交群落的造林方式,在造林3 年后地表灌木和草本蓋度達到55%,比同等條件下常規配植針闊混交林的植被蓋度提高11%;③山腰及山頂地塊,采取“直接栽針”模式,植被蓋度達到42%,比對照提高6%(見表 3)。

表3 不同模式混交造林林冠下植被變化情況
在太行山區營造喬灌草等多層次的混交林,在栽植時使用標典保水袋,并輔助覆膜覆草等保水措施,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增加土壤含水量和地表植被蓋度。因此,大面積推廣此造林模式,是提高太行山區造林成活率、防止太行山區瘠旱山地水土流失的一種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