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瑩潔 毛嬌艷
(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經濟貿易學院 湖南 長沙 410205)
物流業是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融合了運輸業、倉儲業、貨代業和信息業等領域。在互聯網經濟的背景下,隨著“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傳統物流產業向智能化物流產業轉型,對物流人才的需求從數量和質量上要求越來越高。同時,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不斷攀升,2016 年突破 700 萬,2019 年達到了 758.5 萬。在2019 年 《政府工作報告》 中提出高職院校招生增加100 萬人。在未來,高職學生將面臨更為嚴峻的就業壓力。
1.1 畢業生就業總體情況分析。通過對2018 ~2020年三屆畢業生進行跟蹤調查,了解到大多數畢業生從事的是物流或與物流相關的工作,專業對口率越來越高,特別是2020 年畢業生專業對口率達到70%以上,高于歷屆畢業生,說明物流行業的發展給畢業生帶來了大量的發展機會,社會和畢業生對于物流行業的發展前景也越來越認可。

圖1 2018 ~2020 年物流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
調查學生中的男女比例大致為1∶2,經調查顯示,性別對于找工作影響不是很大。男生基本從事運營、銷售類崗位,女生主要從事行政、客服類崗位。調查的歷屆畢業生中平均50%的人已經就業或者從事自由職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去了廣州、深圳等地方,一方面那里的就業機會多,福利待遇好,另一方面很多畢業生親戚朋友在廣州、深圳等地方工作。從工作單位的性質看,有76.92%的畢業生在民營(私營)企業就業。從事物流工作的學生中約有70%在專業物流企業工作,另外一些學生在連鎖企業、電子商務企業等從事與物流有關的工作,所從事的崗位主要是物流客服、物流業務、貨運代理等。平均薪酬水平為3 000 ~ 4 000 元。
1.2 畢業生就業觀念分析。對于物流行業,有很多人存在誤解,包括即將畢業的物流專業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擇業期望過低,覺得只能在一線做倉管員、操作員等,不愿從事有關物流的工作。有的畢業生擇業期望過高,希望到知名企業、大公司等工作,不屑于到中小型企業施展才干。另外,有的畢業生一味追求個人利益,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強烈的責任感。
1.3 畢業生就業能力及其影響因素分析。經調查發現,大部分物流專業學生缺乏相關的實際工作經驗,大學期間部分學生只是做過一些很底層的工作,如超市推銷員、外賣員等。相比較物流管理本科以上學生來說,高職物流專業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欠缺,知識儲備不管是從寬度還是深度上說都不夠。
關于就業能力的影響因素,遠亞麗[1]提出專業知識和個人基本素質對就業能力的影響很大,另外,參與技能競賽、掌握物流信息技術、擔任學生干部經歷有利于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王磊[2]提出影響就業能力主要的因素為綜合素質。謝錫瑩[3]提出影響物流專業學生就業能力的影響因素為專業知識掌握程度、校企業合作和綜合素質。李小輝[4]認為外語和計算機能力比較重要。郭財利[5]調查得知影響就業的綜合能力中比較重要的是團隊合作能力和共同能力。羅來根[6]等認為影響物流專業畢業生就業能力的因素有專業能力、就業通用能力、個人素養和職業規劃能力。
基于文獻研究,本文提出就業能力影響因素為學習成績、個人能力(包括職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綜合素質(包括身心素質、情商等)、所學專業、家庭的背景及社會關系、性別六個方面,并由畢業生進行打分。由表1 可以看出,個人能力和綜合素質對就業能力的影響較大。

表1 畢業生對就業能力因素影響程度打分表
對2018 ~2020 屆畢業生在選擇崗位時考慮的因素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2018 屆畢業生最看重公司效益與發展潛力,培訓與提升機會、薪酬與福利、公司文化和激勵制度并列第二。2019 屆學生看重工作地點、經濟收入與福利及個人發展機會,2020 屆畢業生看重薪酬與福利、公司效益與發展潛力、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從中可以得出,三屆畢業生都看重薪酬與福利。
1.4 畢業生工作獲取途徑分析。2018 屆、2019 屆畢業生主要通過校園招聘會獲得工作,2020 屆畢業生除了通過校園招聘外,更重要的途徑是通過親戚朋友介紹,說明現在畢業生找工作會利用各種社會關系。畢業生認為學校在畢業生就業指導方面應該多提供人才需求的信息,搭建錄用單位和畢業生之間的雙向選擇的平臺。
1.5 畢業生對專業教學的建議。通過三年學習,畢業學生對專業的認識基本都是清楚的,對于學校開設的課程基本都是滿意的,對于專業的建議主要是多增加實踐教學,多加強管理類的技能培訓,加強數據獲取和分析能力的培養,教學中能夠融入物流行業新增加的知識和技術。
2019 年我國社會物流總額達到298 萬億元,同比增長5.9%,增速放緩,但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物流需求、高端制造物流需求、直播電商、社會電商、生鮮等新業態物流需求保持較快增長,我國物流行業已從生產資料、原材料投入為主,向智力、技術創新投入為主轉變,這需要掌握數據分析,具備創造力,熟悉電子商務、連鎖經營等知識的物流人才。
經過調查了解到,大部分相關企業表示招聘應屆生時不太看重物流專業知識掌握情況,專業知識可以通過企業培訓彌補,企業比較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能力、對企業的忠誠度和社交能力,特別是物流行業現在已經廣泛使用人工智能、云技術、大數據等,智能化水平越來越高,所以希望學生能對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充分的了解。
3.1 轉變學生觀念,提高崗位適應能力。物流專業學生的就業觀念還存在問題,直接影響就業能力的提升。第一,需要分別在大一和大二開設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大三進行畢業教育。大一主要讓學生具有職業意識,幫助學生了解社會,認識自己;大二主要幫助學生調整就業心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擇業觀,能夠制作簡歷,懂得面試禮儀和應答的技巧;大三通過畢業教育,使得學生了解目前的就業形勢和政策,解決目前就業或即將就業存在的問題,做好初次就業的心理準備。第二,專業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改變學生對物流行業的認識,同時可以邀請優秀畢業生或者知名企業家,通過講座、企業實踐活動等與在校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第三,通過輔導員、黨員加強與學生家庭的聯系,使學生家庭成員正確認識物流行業。第四,讓學生樹立只有努力學習才能提高就業能力的觀念,讓學生明白在學校期間的主要任務就是接受學習,自身努力學習的程度決定了實際獲得知識的多少和能力的高低,進而決定就業的能力。
3.2 制定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適應行業企業的需求。要培養具有高素質技術技能型物流專業人才,需要從企業的需求出發,從職業崗位要求入手,分析物流相關崗位任職資格、工作內容等,確定物流專業人才素質、知識和能力的培養目標和要求。根據培養目標構建課程體系,除了一些傳統基礎的物流專業課程,如倉儲、運輸等,可以增加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新知識和新技術的課程,培養學生以后能夠利用互聯網的思維進行工作。結合物流專業最新研究成果和其他行業物流需求,增加專業選修課的種類和數量,提供跨學科的多方面培養,如本學院物流專業增加冷鏈物流運營實務、茶藝與茶文化等專業選修課程。
3.3 增加實踐機會,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在課程方面,對于“理論+實踐”的專業課程,增加專業課程的實踐學時,平均每門課程實踐學時占總學時的三分之一以上。另外增加專業實踐實訓課程,對于重要的物流專業實踐技能,配備相應的實踐課程。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深度進行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以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近年來與中國郵政深度合作,如企業客服部團隊進入課堂,引入行業最前沿知識和技術,使學生真正與市場無縫對接。
建立物流專業現代化實訓室和實踐基地,可以和先進的物流行業企業合作共建,使得學生可以接觸最新的物流信息技術和物流硬件設備,鍛煉學生的實操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3.4 優化教學內容和方法,提高就業能力。課程內容中嵌入職業教育元素,滲透物流相關崗位需求的團隊合作能力、吃苦耐勞品質、高度責任感和職業精神等素質,及時更新物流知識和技能。優化教學方法,如采用過程啟發式教學法、研究性學習法、范例教學法等,轉變學生角色,突出其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學習興趣。
綜上,要想提高高職物流專業學生的就業能力,需要從物流行業、企業和畢業生的需求出發,加強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與力度,尤其是與企業共同培養學生的新模式要進行認真探討,真正將校企合作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