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胥
(山東省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 腎內科,山東 濟寧 272000)
對于腎內科患者而言,病情通常較為嚴重并且復雜,對此在對其實施治療基礎上,配合展開全面護理干預同樣意義顯著,但是期間往往會呈現出系列不良事件的現象,從而使得護理質量表現出一定程度降低,對此確定有效方式展開腎內科護理質量管理工作意義顯著[1-2]。本次研究將針對腎內科患者探析優質護理管理模式運用可行性,以實現腎內科護理管理質量的顯著提升,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我院2018年6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98例腎內科患者數字奇偶法分組;管理組(49例):女18例,男31例;年齡19-81歲,平均(52.19±2.79)歲;對照組(49例):女17例,男32例;年齡20-82歲,平均(52.22±2.82)歲;納入標準:①表現出較高腎內科管理依從性;②均接受腎內科護理管理;排除標準:①對于管理要求無法積極配合;②存在意識、認識以及基礎交流障礙等;就兩組腎內科患者性別、年齡比較,均衡性顯著(P>0.05)。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護理管理模式展開護理管理,主要就腎內科護理工作常規給予對應要求,對于系列規范需要充分遵循;管理組:采用優質護理管理模式展開護理管理,具體見討論。
1.3 觀察指標。觀察對比兩組腎內科患者的護理不良事件(穿刺點出血、換錯藥以及墜床)發生率、護理質量得分(護理文書、分級護理、病區管理、搶救護理以及消毒隔離)。
表2 兩組腎內科患者護理質量得分臨床對比(±s)

表2 兩組腎內科患者護理質量得分臨床對比(±s)
?
1.4 判斷標準。對于兩組腎內科患者護理質量得分,分別于護理文書、分級護理、病區管理、搶救護理以及消毒隔離幾方面展開模糊數字評定,越高分值對應腎內科患者越優護理質量[3]。
1.5 統計學分析。對于兩組腎內科患者護理結果通過統計學軟件SPSS 22.0展開處理,計數資料(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行χ2檢驗,以n(%)表示,計量資料(護理質量得分)行t檢驗,以(±s)表示,P<0.05說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對比。兩組護理不良事件主要體現為穿刺點出血、換錯藥以及墜床幾方面,最終發現管理組腎內科患者總不良事件率(6.12%)低于對照組(26.53%)明顯(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腎內科患者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臨床對比[n(%)]
2.2 護理質量得分對比。管理組護理文書評分、分級護理評分、病區管理評分、搶救護理評分以及消毒隔離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明顯(P<0.05),見表2。
針對腎內科患者在開展護理管理工作期間,優質護理管理模式有效運用效果顯著,具體為:針對腎內科護理工作特點進行充分了解,對應完成護理方案制定,對于護理目標進行充分完善。期間就不良事件引發原因需要充分明確,此外對于腎內科患者而言,因為呈現出較為顯著特殊性,表現出較大護理難度,對此在護理期間,護理人員需就患者基本情況進行結合,對腎內科疾病特點進行分析,以確保優質護理工作可以順利開展[4-6]。具體開展護理工作前,需要利用查閱資料以及咨詢等系列方式對應完成優質護理管理方案制定,并且針對腎內科護理人員在固定時間展開培訓工作,使其綜合素質以及個人工作能力顯著提升。此外就安全意識溝通水平與不良事件處理能力需要進行充分培養。在護理期間對于護患關系可以充分維護,對于不良事件出現能夠給予防止,此外對于優質護理管理內容需充分落實,就患者需求護理人員及時了解,對其給予充分滿足[7-14]。
總而言之,優質護理管理模式的有效運用,可實現腎內科患者不良事件充分減少,并同時使得護理質量評分顯著提升,最終實現腎內科患者有效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