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慧
(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人民醫院 婦科,內蒙古 烏海 016000)
女性生殖系統良性腫瘤中,子宮肌瘤較常見,子宮平滑肌細胞增生是其主要發病原因。研究數據顯示,有20%左右的育齡期婦女患子宮肌瘤[1]。月經周期紊亂、排尿困難、下腹部墜脹等是主要臨床表現,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傳統開腹手術具有創傷大、恢復時間長、并發癥發生率高等缺陷,患者對手術效果不滿意。最近幾年,微創技術的應用,為子宮肌瘤手術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腹腔鏡輔助下,對子宮肌瘤進行剔除,可減少操作和住院時間,提高預后效果[2]。以下詳細分析。
1.1 一般資料。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在我院接受手術子宮肌瘤患者中,抽取60例入組,摸球實驗法,將其分為常規組30例和實驗組30例。常規組:年齡26-49歲,平均(37.89±1.01)歲,肌瘤直徑44-82 mm,平均(60.23±0.78)mm,平均病程(1.02±0.23)年。實驗組:年齡24-48歲,平均(37.47±1.52)歲,肌瘤直徑41-85mm,平均(60.76±0.23)mm,平均病程(1.04±0.41)年。納入標準:①經超聲及細胞學檢查,符合子宮肌瘤診斷標準[3];②自愿接受手術治療,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患有宮頸惡性腫瘤者;②具有手術禁忌癥;③對麻醉藥物過敏者;④心肝腎功能不全者。所有患者一般資料符合研究標準,家屬、院方同意研究開展。
1.2 方法。兩組患者術前必須完善相關檢查,嚴格術前準備。常規組:傳統開腹手術。患者平臥,常規全麻,消毒手術區域,將一橫行手術切口作在下腹恥上,從盆腔中將子宮提出,探查子宮肌瘤大小、位置以及與周圍組織關系,將12U經稀釋的垂體后葉素注射于子宮肌層。以子宮肌瘤直徑的 2/3為子宮切口長度,充分暴露肌瘤,鉗夾提拉肌瘤,鈍性分離肌瘤和周圍組織,取出子宮肌瘤。3-0可吸收線縫合子宮內膜,1-0 可吸收線分層縫合組織,最后關閉瘤腔,將子宮送入盆腔,沖洗處理后,關閉腹腔。實驗組: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規麻醉插管,以12 mmHg的壓力建立人工氣腹,常規消毒手術視野。將一10 mm左右的切口作在臍部,將腹腔鏡置入。右下腹麥氏點及左下腹對應點分別作5 mm切口,恥骨聯合上2 cm處、左腹直肌外側的邊緣,作第四個手術切口,置入手術器械進行探查。觀察盆腔內是否出現臟器粘連狀況,更進一步探查肌瘤大小、數量以及與周圍組織之間的關系,以選擇合適的手術切口。在肌瘤包膜內注入6U稀釋后的垂體后葉素。應用單極電凝鉤逐層切開子宮,確定肌瘤位置并固定,逐步剝離,直至將瘤體完整剝離,生理鹽水沖洗子宮切口創面,檢查是否有異常出血點,雙極電凝止血,子宮肌瘤旋切、取出,沖洗盆腔,處理傷口,縫合處理,手術結束。
1.3 評價指標。①手術指標:住院時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首次排氣時間。②并發癥發生率:腸梗阻、術后感染、切口出血、氣腫。并發癥人數/本組總人數×100%=并發癥發生率[4]。③隨訪一年,統計病情復發率。
1.4 數據統計分析。SPSS .22統計分析數據,計量和計數資料分別應用(n,%)和(±s)分析數據資料。t和χ2來檢驗結果,若P<0.05的,則差異是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指標。實驗組手術、住院以及首次排氣時間較短,術中出血量較少(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的比較分析(±s)

表1 兩組手術指標的比較分析(±s)
?
2.2 并發癥發生率。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較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分析[n(%)]
2.3 疾病復發率。對比兩組病情復發率,見表3。

表3 對比兩組病情復發率[n(%)]
臨床研究結果表明,育齡期女性是子宮肌瘤主要發病人群,其發病與孕激素和雌激素有很大的關系。發育年齡、生育年齡、遺傳因素以及是否使用雌性激等因素,與子宮肌瘤發病密切相關,因腫瘤的位置、大小以及與周圍組織關系等差異,患者往往也會伴隨不同表現,但大都伴隨排尿困難、下腹脹痛和陰道不規則流血等表現[5]。目前臨床主要通過手術方式治療子宮肌瘤,如果腫瘤體積較大且位置較特殊,通常采用開腹手術治療,可以保證良好的手術視野,肌瘤剔除效果比較理想。但基于傳統開腹手術切口較大、手術時間較長等特點,導致術后恢復時間較長,切口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較高,因此整體干預效果不理想[6]。醫療技術的進步和發展,使腹腔鏡技術在各種疾病治療中廣泛應用,手術時間短、手術切口小、并發癥發生率低、術后恢復效果好等是腹腔鏡的優勢,應用與子宮肌瘤治療中,可以有效規避傳統開腹手術的弊端,被大多數醫師推崇,患者的接受度和滿意度較高。通過本文研究發現,與傳統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應用,可提高子宮肌瘤治療指標,減少手術、住院時間以及術中出血量,同時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隨訪一年,對患者病情復發率進行統計,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證實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治療價值[7]。傳統開腹手術主要應用冷刀,其對皮膚與組織的損傷較大,腹腔鏡手術主要應用電切電凝,為減少術中出血量、提高手術質量和效率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手術過程中,通過置入腹腔鏡對其病變組織進行探查,通過精細儀器對肌瘤組織進行處理,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對盆腔其他組織的損傷,手術結束后,只需要處理細小傷口即可,降低了盆腔暴露面積,進而感染率較低[8]。整體治療效果比較顯著。
綜上所述,與傳統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可提高子宮肌瘤治療效果,可減少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以及術中出血量,同時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其治療安全性較高,價值大,可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