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黃現峰,王輝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八十集團軍醫院,山東 濰坊 261000)
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因為被交通事故、跌倒、摔倒等意外情況因素所影響,使得踝關節骨折的發生率在逐漸提升。踝關節是下肢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踝關節的支持下,可以保障下肢的正常運動,在出現踝關節骨折后,患者會伴隨有十分劇烈的疼痛感,急需到醫院中接受創傷復位治療[1]。臨床上對于踝關節骨折患者大多采用石膏外固定治療,但是,依據實際的應用情況來看,常規外固定療法極有可能會提升創傷性關節炎、疼痛、復位不良等不良情況的發生率,因此,臨床療效有些許遜色[2]。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不同于常規外固定、石膏療法,其準確率更高,且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更低,可以促進患者的踝關節功能更快的康復。本次對照實驗中詳細分析了將切開復位內固定療法應用于踝關節骨折患者中的臨床治療情況,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我院骨科收治的80例踝關節骨折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均經CT、X線檢查證實為踝關節骨折,導致骨折的原因為扭傷30例(37.5%),車禍22例(27.5%),摔傷28例(35%);其中,右側骨折49例(61.25%),左側骨折31例(38.75%),同時,患者除了本身的踝關節骨折以外,無其他病癥情況、精神類病史,符合入組標準,患者家屬均已經在知情同意書中簽字。采取隨機數字法將8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22-47歲,平均(32.25±1.04)歲;觀察組男18例,女22例,年齡19-49歲,平均(37.16±1.69)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使用復位石膏固定,協助患者在病床上保持平臥位,對骨折區域外部的皮膚進行消毒、清創;使用X線片確定骨折部位,然后,按照后踝、外踝、內踝的順序進行固定,并使用繃帶、石膏進行固定,在固定且確認無誤后完成手術。術后應對兩組患者采用抗菌、抗感染類藥物進行治療[3]。觀察組使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麻醉方法選擇腰硬聯合麻醉,使用俯臥位,并根據患者踝關節骨折類型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療法。比如,對于外踝骨折患者而言,應選擇外踝后緣入路,在骨折部位暴露后,清理周圍的壞死組織,并將骨折端復位,并使用合適的鋼板、螺釘固定。其次,若患者的踝骨骨折情況為內踝骨折,入路位置應選擇內踝區域入路,切口保持在8 cm左右,然后,按照規范化操作方法進行復位、固定。
1.3 觀察指標。本次實驗中的觀察指標以治療有效率、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并發癥的總發生率、各項手術指標為準。治療后,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治療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100%。顯效:經治療后患者所出現的疼痛等臨床癥狀均消失,踝關節功能逐步恢復正常;有效:患者的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尚可,但是,依然存在輕微的疼痛、腫脹情況;無效:經治療后患者的癥狀無改善,疼痛、腫脹等癥狀愈加惡化。治療后,比較兩組患者的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共包括了踝關節功能、腫脹、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治療后,比較兩組患者的各項手術指標,共包括了術中失血總量、住院時間、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治療后,比較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的總發生率,共包括了皮緣壞死、切口開裂、感染、延遲愈合。
1.4 統計學處理。將SPSS 23.0作為本次實驗的統計學處理工具,觀察指標分別使用(%)、(分)表示,計量資料為(±s),若數據間差異較大且存在統計學意義,使用(P<0.05)表示。
2.1 兩組治療有效率對比。治療后,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有效率對比[n(%)]
2.2 兩組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對比。觀察組患者在治療后踝關節功能、腫脹、VAS評分等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對比(±s)

表2 兩組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對比(±s)
?
2.3 各項手術指標。觀察組各項手術指標更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各項手術指標(±s)

表3 各項手術指標(±s)
?
2.4 并發癥的總發生率。經分析表四中的數據可知:觀察組并發癥的總發生率更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并發癥的總發生率[n(%)]
踝關節骨折是骨科臨床中十分常見的病癥,其致病因素比較復雜,一般大多為外力所導致。踝關節是下肢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起到了主要的承重作用,在外力作用的影響下出現骨折后,下肢運動功能會極劇受損[4]。據相關調查分析來看,若未能夠得到及時的治療,極有可能會誘發退行性關節炎、創傷性關節炎,進而進一步損害踝關節。
在一般情況下,臨床中對于踝關節骨折患者大多采用石膏外固定,在固定以前需要采用專業的手法幫助骨折部位進行復位,然后,嚴格按照骨骼復位順序進行骨骼復位,在固定完畢后打上石膏[5]。依據實際的應用情況來看,常規固定療法效果雖然較好,但是,在踝關節功能恢復方面比較差強人意,因此,僅僅具有較好的無創、簡單等優點,卻并不能夠提高臨床恢復的速度。在本次實驗中,于我院共選取了80例踝關節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使用切開復位內固定,依據實驗的結果來看,治療有效率高達97.5%。同時,該方法與常規療法不同,安全性更高,能夠最大限度的促進患者恢復。通過實際分析來看,在應用切開復位內固定療法治療后,患者的踝關節功能、腫脹、VAS等評分分別為(32.36±3.64)分、(9.27±3.79)分、(29.36±3.17)分;更優于使用復位石膏固定(2 7.8 3±4.8 6)分、(1 4.4 2±3.7 9)分、(3 4.9 6±2.8 1)分,(P<0.05);另外,在使用切開復位內固定后,手術時間、術中失血總量、骨折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分別為(36.37±1.79)min、(6.73±1.87)mL、(16.13±1.44)w、(8.36±1.37)d,更優于使用復位石膏固定(49.46±1.45)min、(47.39±1.24)mL、(21.49±1.76)w、(14.53±1.17)d;且其并發癥的總發生率4例(10%)也更低。對比來看,切開復位內固定在治療有效率、踝關節功能恢復、并發癥的總發生率、各項手術指標方面效果更為良好。
通過以上表述的情況來看,將切開復位內固定療法應用于踝關節治療中的應用價值較高,適宜在臨床上廣泛推廣,以幫助更多的患者快速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