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宏
(大同市第一人民醫院,山西 大同 037008)
小兒腹股溝斜疝屬于先天性疾病,以男性多見,致病的原因主要是處于胚胎期患兒睪丸下降的過程中,其腹膜鞘突未閉塞而導致。臨床對該病的治療以手術方法為主,常用手術方法為經腹股溝切口行高位疝囊結扎,但該方法會影響患兒的正常解剖結構,不利于后期康復[1]。隨著近年來腹腔鏡技術的廣泛應用,在腹腔鏡手術中因切口小和恢復快等優勢而得到了推廣,但腹腔鏡手術需要借助于器械應用,加上手術的費用比較高,所以推廣也存在一定的難度。而經陰囊小切口手術方式因創傷小、手術操作快、術后并發癥及復發率比較低等優點得到了廣大醫生及家屬的認可。為了進一步分析經陰囊小切口手術在小兒腹股溝斜疝治療中的作用,本文對與傳統手術治療的效果進行比較,具體如下所示。
1.1 臨床資料。隨機抽取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26例腹股溝斜疝患兒為對象,所有患兒在腹股溝區有梨形腫塊且反復降入陰囊,多為直立時發病,平臥后可消失,腫塊體積在2 cm×2 cm×3 cm-4 cm×5 cm×8 cm之間,探及有皮下環情況,超聲檢查后確診是腹股溝斜疝,并達到手術要求標準,術前常規檢查排除有肺部感染、睪丸鞘膜積液及隱睪情況,無腹部手術史或者復發疝情況。患兒均為男性,年齡在6個月至13歲,平均(5.62±1.34)歲;病灶分布情況:左側72例,右側54例。隨機設置對照組63例和試驗組63例,對比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未見其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對照組用傳統的手術方法治療,即疝囊高位結扎,在復合麻醉后,取患兒平臥位,在內環口下取橫行皮膚切口,約為30-40 mm長,將皮膚與皮下組織逐層切開,再將腹外斜肌腱膜切開后,打開外環,把提睪肌切開后找到白色的疝囊,將疝囊切除,并橫斷疝囊,明確高位和疝囊以及腹腔相通,觀察疝囊內側壁不存在腹腔內臟器組織之后給予高位結扎,再給予加固縫扎。最后對創面進行止血,并重建外環,再縫合皮下和皮膚,加壓包扎切口后結束手術。試驗組采取經陰囊小切口手術方法治療,給予監護性麻醉,即使用氯胺酮進行鎮靜后,復合1%的利多卡因進行局部浸潤麻醉,麻醉起效1-2 min后進行手術操作。取患兒平臥位,分開雙腿進行常規消毒,在陰囊根部取一個皮紋小切口,長度為6-8 mm,手術操作時由一名助手固定患兒的皮下環遠側精索,將皮膚和皮下組織逐層切開,再將精索外筋膜切開,使提睪肌鈍性分離,接著將精索內筋膜切開,找到白色的疝囊,切開確認之后通過鈍銳結合方法,將疝囊剝離至內環,觀察到腹膜外脂肪組織后明確高位、疝囊以及腹腔想用,且在疝囊內側壁不存在腹腔內臟器組織之后進行高位結扎。之后檢查精索剝離面,徹底止血,用5-0克吸收線縫合線進行皮下縫合,切口皮膚則給予皮內縫合,加壓包扎切口后結束手術。在手術過程中如果有嚴重的腹壁缺損情況,且內環口比較大,可對精索進行向下牽引,把內環處腹橫筋膜裂孔進行縫合,縮小內環口。
1.3 觀察指標。記錄兩組手術的切口長度、手術時間、手術出血量、術后下床時間及住院時間等指標。通過視覺模擬評分法對兩組患兒手術當天及術后1 d、2 d的疼痛程度進行評分,分值0-10分,分值越低表示疼痛越輕微[2]。
1.4 統計學處理。本研究所得實驗數據用Excel表格記錄后,錄入SPSS 19.0軟件中處理,計量資料(±s)與計數資料分別用t、χ2檢驗,P<0.05時表示組間區別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組手術指標情況。試驗組手術的切口長度、手術時間、手術出血量、術后下床時間及住院時間等指標值均比對照組更短,差別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治療具有顯著優勢[5-7]。
在本組研究中,對照組用傳統的手術方法治療,試驗組采取經陰囊小切口手術方法治療,對兩組治療效果進行觀察,發現試驗組手術的切口長度、手術時間、手術出血量、術后下床時間及住院時間等指標值均比對照
表1 對比兩組手術指標情況(±s)

表1 對比兩組手術指標情況(±s)
?
2.2 對比兩組不同時間點切口疼痛評分。手術當天、術后1 d和術后2 d兩組切口的疼痛評分相比,試驗組均比對照組低,差別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不同時間點切口疼痛程度(±s)

表2 對比兩組不同時間點切口疼痛程度(±s)
?
小兒腹股溝斜疝屬于一種小兒外科常見的疾病,該病一般無法自愈,需要治療干預。傳統的經腹股溝切口行高位結扎疝囊術可能對患兒正常解剖結構會帶來一定影響,且切口比較長,對其美觀帶來一定影響[3]。另外,該手術的操作難度比較大,切開的組織層次比較多,手術時間長,意外損傷的發生率比較高,加上一些低年資的醫生尋找疝囊時難度比較大。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展,其在臨床中應用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但其需在器械的輔助下進行,對手術操作者的要求比較高,手術費用也相對較高,使其應用普及受到限制[4]。而經陰囊小切口手術在患兒患側的皮膚上切開一個小切口,沿著精索找到疝囊,再將其推至內環口,最后進行結扎便可。該手術方式切開皮膚范圍比較少,隱匿性高,且對患兒帶來的創傷小、術后并發癥少、美觀性好,加上復發率低,手術時間短,使其應用于小兒腹股溝斜疝的組更短,組間差別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且手術當天、術后1 d和術后2 d兩組切口的疼痛評分相比,試驗組均比對照組低,差別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對小兒腹股溝斜疝實施經陰囊小切口手術治療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8]。
綜上所述,經陰囊小切口手術具有創傷小、痛苦少、恢復快、美觀性高等優勢,值得在小兒腹股溝斜疝治療中進行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