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俊麗
(江蘇省宿遷市天黛醫學美容門診部,江蘇 宿遷 223800)
隨年齡增長,人體眼部周邊皮膚組織彈性顯著降低,下眼瞼表現為下垂、松弛、膨大,臨床將此類變化稱之為眼袋,部分眼袋膨出患者伴有顴面部容積縮小及淚溝明顯等癥狀,嚴重影響面部容貌美觀度,也可對患者心理狀態產生不利影響[1]。眼袋可導致多種眼科疾病,如未能有效治療可導致松弛性眼瞼外翻及結膜炎、白內障、角膜炎等。眼袋整形術可有效解決眼袋相關問題,有助于患者面部美觀程度提高,也可降低眼部疾病發病風險[2]。本次研究總結并評估眼袋整形術患者相關基線臨床資料內容,重點探討傳統眼袋整形術與現代綜合眼袋整形術的實際臨床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擇取研究相關病例樣本為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間就診行眼袋整形患者76例,以隨機數字表為基礎性分組模式,將76例患者均分為研究組、對照組,全部患者均行眼袋整形,符合手術指征,且同意參與本研究。研究組患者中男11例,女27例,年齡區間跨度28-69歲,平均(43.69±5.63)歲,病程時間區間跨度6個月至7年,平均(3.54±1.37)年;對照組患者中男10例,女28例,年齡區間跨度27-65歲,平均(43.54±5.85)歲,病程區間跨度7個月至7年,平均(3.61±1.38)年。基線資料組間無差異(P>0.05)。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行傳統眼袋整形術治療,麻醉方式為眼部局部麻醉,手術切口位置設置于外眥溝至下眼睫毛下緣,確保患者眼輪匝肌及眼部皮膚組織充分分離。眶隔打開后,將眼袋部位膨出狀態脂肪及多余皮膚徹底組織清除。研究組患者行現代綜合眼袋整形術治療,取患者平臥位,切口位置設置于距離下眼瞼眼緣約2 mm處。將患者眼部皮膚及眼輪匝肌切開,眶隔筋膜妥善分離并采取針對性處理措施,確保眶隔脂肪充分暴露,將多余脂肪組織徹底清除。操作中密切觀察患者眼部情況,如淚溝明顯,需釋放眶隔脂肪后進行平鋪淚溝處理。完成上述操作后進行止血,眶隔利用絲線收緊并妥善加固縫合。確定外眥韌帶位置后利用絲線懸吊,使其固定于眶外側壁骨膜區域,并將松弛的眼輪匝肌收緊,如患者年齡偏大,告知其眼部最大程度向上方看,張口,牽拉下眼瞼皮膚組織。多余皮膚組織在切口位置完全無張力狀態下實施切除操作,止血后采用尼龍線縫合切口。患者治療結束后3個月復查,如淚溝明顯或顴面部容積缺失,需實施局部脂肪填充治療。
1.3 評價標準。評估組間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納入顯效的患者需滿足下瞼皮膚下垂及松弛等癥狀消失,無淚溝,顴面部飽滿豐盈等標準,納入有效的患者需滿足下瞼皮膚下垂及松弛等癥狀顯著好轉,無淚溝,顴面部形態好轉等標準,其他治療情況的患者屬于無效,將顯著及有效的患者數量占比作為臨床治療總有效率。評估組間治療后切口感染、血腫、眼瞼外翻等并發癥發生率。利用我院調查調查表格評估組間患者滿意度,指標為滿意(得分超80分)、較滿意(得分為60-80分)、不滿意(得分低于60分),患者滿意度=(滿意+較滿意)/38。
1.4 統計學分析。本次研究中計數資料為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并發癥發生率、患者滿意度(%),檢驗方法為χ2,為確保數據分析計算結果準確,采用SPSS 23.0軟件計算各類數據,如P<0.05,則組間有差異。
2.1 評估組間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及患者滿意度。評估組間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及患者滿意度,研究組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評估組間并發癥發生率。評估組間并發癥發生率,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受年齡增長等因素影響,人體面部皮膚組織產生退行性變化,極易產生眼袋、顴面部塌陷、淚溝等問題[3]。為改善面部容貌美觀度,解決眼袋,行眼袋整形術患者數量逐年增加。眼袋整形常規術式包括傳統眼袋整形術及現代綜合眼袋整形術,為提高眼袋整形效果,醫師需結合患者面部實際情況合理選擇術式。

表1 評估組間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及患者滿意度[n(%)]

表2 評估組間并發癥發生率[n(%)]
系統分析各項數據資源,研究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及患者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現代綜合眼袋整形術治療安全有效。傳統眼袋整形術屬臨床常規術式,可有效去除患者眼袋,臨床治療效果顯著,其主要缺陷為整形后美觀度不足,復發率較高,無法滿足患者需求[4]。
現代綜合眼袋整形術與傳統術式相比針對性更強,通過對患者下瞼支持結構的恢復及筋膜加固等操作可清除眼袋,配合脂肪填充、淚溝平鋪等操作可提高顴面部豐盈程度,達到理想的整形效果。現代綜合眼袋整形術共分四步完成:第一步需實施局部麻醉,并設置眼緣及下眼瞼切口。第二步需暴露眼眶隔脂肪,并將多余脂肪清除,妥善縫合固定。第三步需在眶外側壁骨膜位置固定外眥韌帶,收緊松弛的皮膚組織。第四步需對下眼瞼皮膚組織進行牽拉,清除多余皮膚組織后縫合[5]。通過上述四步操作可最大程度上保留患者下瞼皮膚及眼輪匝肌的完整性,有效修復眼袋下垂及下瞼松弛,術后下瞼可恢復自然形態,整形美觀度優于傳統眼袋整形術。同時,部分眼袋整形患者年齡偏大,術中各項操作極易引發血管脆性增加等局部及全身改變,為此需加強圍術期患者管理,術前進行健康宣教,合理使用降低血液粘度類藥物,術中需控制各項操作力度,減少患者失血量,提高耐受程度。術后利用眼膏及滴眼液保護眼部,配合采取鎮痛藥物干預,以此來預防心腦血管意外事件,提高術后恢復效果[6]。
部分患者行眼袋整形術后合并多種并發癥,為此需深入分析誘發各類并發癥的主要原因,并采取針對性干預措施,以提高眼袋整形術治療的安全性。下瞼外翻屬于下瞼手術多發的并發癥類型,誘發此類并發癥的原因包括皮下淤血及血腫、瞼伴松弛、皮膚切除量不合理、眼輪匝肌清除量過多、肌肉組織張力異常等。針對此類并發癥,需在術前完成眼瞼回縮等實驗操作,并依據實驗結果術中實施韌帶成形等操作。如患者術中合并眼球分離,則表明去除皮膚總量不合理,為此需掀起皮膚阻組織,并實施下方分離等操作,對眼輪匝肌實施折疊性份額各,以提高其張力,糾正相關并發癥。血腫形成也屬于眼袋整形術多發并發癥,誘發血腫形成的主要因素與術中未徹底止血、術后未實施加壓包扎、凝血功能障礙等相關。處理此類并發癥,患者需在術前停止服用各類抗凝藥物,術中實施局部麻醉期間可加入腎上腺素,以達到徹底止血的臨床效果。術后需實施局部組織冷敷與加壓包扎,也可服用適量云南白藥膠囊,以降低滲血量。如患者為淺表性小范圍血腫,則無需實施針對性處理,可實現執行吸收。雙側不對稱在眼袋整形術中偶發,其主要原因為術前雙側眼袋不對稱、術中眶脂去除不同等,為預防此類并發癥,術前需加強設計研究,合理確定眼袋去除量,如患者產生雙側不對稱等問題,可在術后間隔3-6個月實施二次實施治療。
由此可知,與傳統眼袋整形術相比,眼袋整形患者采用現代綜合眼袋整形術效果顯著,可提高患者滿意度,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同時,本次研究流程設計等方面仍不夠完善系統,未能夠與地區內同類型的研究內容開展橫向的比對及分析研究,就診患者總體數量較少,持續研究時間較短,現代綜合眼袋整形術的具體臨床應用情況仍需進行持續性系統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