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琴,王娟娟,陳海峰
(慶陽市人民醫院 腎病科,甘肅 慶陽 745000)
痛風雖然是一種看似不致命的慢性疾病,但其對患者造成的痛苦和危害是很大的,尤其是痛風性腎損害,嚴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痛風雖然是一種看似不致命的慢性疾病,但其對患者造成的痛苦和危害是很大的,尤其是痛風性腎損害,嚴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近來研究表明,痛風性腎損害與高血壓、高脂血癥、代謝綜合征等許多危險因素有關。早期干預可迅速緩解腎臟損害,改善腎功能。因此應明確原發性痛風腎損害的相關危險因素,以期阻止及延緩其發生及進展,改善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1]。本文對原發性痛風腎損害的相關危險因素做簡單研究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住院確診原發性痛風的患者共165例,其中男151例;女14例,均為絕經期女性,165例患者中45例有腎損害(A組),無腎損害者120例(B組)。原發性痛風的診斷標準參考美國風濕病協會1997年制定的標準[2]。病例入組標準:①符合美國風濕病協會1997年制定的痛風診斷標準及痛風性腎損害的診斷標準;①急性關節炎發作1次以上,在1 d內即達到發作高峰;②急性關節炎局限于個別關節;③整個關節呈紅色;④第一趾關節腫痛;⑤單側趾關節炎急性發作;⑥痛風石;⑦高尿酸血癥,血尿酸男性>420 umol/L,女性>360 umol/L;⑧非對稱性關節腫痛;⑨發作可自行終止。符合上述標準3條以上,并除外繼發性痛風者可診斷。痛風性腎病的診斷標準:臨床已被確定為痛風者或有高尿酸血癥者伴有下述表現之一:①尿蛋白>(+)或>150 mg/d;②尿RBC>5個/HP;③尿WBC>3個/HP;④血Cr>115μmol/L;⑤B超或腎輸尿管造影發現腎結石、腎臟縮小;②自愿配合隨訪;③知情研究內容并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病例排除標準:除外腎臟病、血液病、腫瘤、化療及噻嗪類利尿劑等所致的繼發性痛風。
1.2 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低嘌呤飲食、堿化尿液、增加飲水量基礎治療;急性期給予非甾體類抗炎藥或糖皮質激素、秋水仙堿;慢性期給予降尿酸藥物及促進尿酸排泄藥物。合并有其它并發癥的給予對癥治療。
1.3 觀察指標。一般資料性別、年齡、病程、體重指數,并測量身高、體重、血壓,計算體質指數(BMI),BMI=體重(kg)/身高(m2);生化指標血尿酸UA、血甘油三酯TG、血膽固醇TC、空腹血糖FPG、血肌酐Cr、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21.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多組間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相關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統計結果。A組患者的體重指數、病程均大于B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痛風性腎損害以男性患者多見,年齡集中在48-58歲,女性主要為絕經期。身高無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統計結果(±s)
?
2.2 兩組間生化指標比較結果分析。比較顯示,A組的血壓、UA、Cr、TC、TG均高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空腹血糖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2組間生化指標比較(±s)

表2 2組間生化指標比較(±s)
?
2.3 痛風性腎損害的危險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病程和尿酸是發生痛風性腎損害的獨立危險因素,詳見表3。代謝控制及降尿酸治療可預防或延緩痛風性腎損害的發生發展。一般認為,當人體處于高尿酸血癥狀態,如果同時伴有體內PH<5.5或脫水,可引起尿酸鹽在腎間質沉積,引起尿酸性腎病,導致腎功能衰竭。還有些藥物也可影響降尿酸藥物效果,如降壓藥:硝苯地平、尼卡地平、普萘洛爾、納多洛爾、替米沙坦;利尿劑:呋塞米、依他尼酸、氫氯噻嗪、氨苯蝶啶;抗生素:莫西沙星、環丙沙星、加替沙星、磺胺類、青霉素;維生素:B組維生素、大劑量維生素C;抗結核藥: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抗血小板聚集藥物:阿司匹林等。在痛風性腎損害的預防中低嘌呤飲食尤其重要。嘌呤在人體內代謝異常會導致原發性高尿酸血癥及痛風,血尿酸正常人群慢性腎臟病發生率明顯低于高尿酸血癥人群。患者科學

表3 痛風性腎損害發生的各相關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痛風是一種嘌呤代謝紊亂引起的以高尿酸血癥伴關節和腎臟損害為主要特征的疾病,國內報道近幾年每年以50%的速度增加,人口普查發病率約9.6%[3]。痛風性腎損害是由于尿酸長期在血漿中過飽和導致,主要表現為尿酸鹽腎病和尿酸性尿路結石,腎盂腎炎,急性梗阻性腎病,尿酸鹽沉積在腎組織引起慢性進行性間質性腎炎,可引起蛋白尿、高血壓、腎功能不全等,后期常常出現慢性腎功能衰竭等并發癥。本研究發現原發性原發性痛風腎損害以男性多見,年齡主要集中在48-58歲為最高,高血壓、高尿酸、高甘油三酯、高膽固醇均為痛風性腎病的危險因素,與身高和空腹血糖不相關[4]。這可能與我地區男性群體大多有喜愛飲用啤酒以及食用高嘌呤、高熱量、高蛋白、高脂、飲水少、缺乏運動的習慣有關,同時高尿酸血癥、高血脂、高血壓等治療不及時,用藥不規律,非甾體類抗炎藥的不合理使用均可導致腎臟損害。女性患者發病年齡均為絕經期以后,可能女性雌激素分泌的改變有關系[5]。就個體來說,嚴格的合理飲食,推薦患者低熱量、低鹽飲食、大量飲水,蛋白質補充按照飲食標準,含嘌呤高飲食、中等量嘌呤食物盡量少食用。多食堿性低嘌呤食物,水果以及各類蔬菜。因此應該加強高尿酸知識的宣教,提倡居民改善飲食結構,定期隨訪,合理規律用藥,以期阻止及延緩其發生及進展,改善患者的預后,提高生活質量,節約醫療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