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霞,夏明慧,張燕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延慶醫院,北京 102100)
根尖周炎的發生與牙髓炎、根尖周組織損傷等因素有關,在上述因素影響下、可為根管病原菌生長、繁殖創造條件,在根管系統病原菌的作用下牙根尖組織可發生急性炎癥或慢性炎癥,伴隨牙槽骨生理解剖結構破壞程度的加深、肉芽組織的形成,患牙可出現持續性疼痛,目前根尖周炎常用手段為未根管治療術,傳統根管治療方式為多次性根管治療,多次根管治療過程中患者需反復多次就診,對患者日常生活與工作造成的影響大,伴隨近些年口腔技術得到了一定的提升,部分醫學研究者提出一次性根管治療根尖周炎[1]。本次研究比較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36例多次根管治療患者、36例一次性根管治療患者治療過程中患牙疼痛情況、患者治療依從性、骨槽密度變化以及總有效率,具體情況如下。
1.1 一般資料。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72例根尖周炎患者按照雙色球隨機分組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實驗組(n=36,實施一次性根管治療):男、女分別20例、16例,年齡/平均年齡為:33-68歲、(44.52±1.32)歲,患牙位置:切牙、下前磨牙、磨牙分別有8例、15例、13例。對照組(n=36,實施多次性根管治療):男、女分別19例、17例,年齡/平均年齡為:31-68歲、(44.58±1.36)歲,患牙位置:切牙、下前磨牙、磨牙分別有8例、16例、12例。兩組患者性別、平均年齡以及患牙位置等指標經統計學驗證無明顯差異(P>0.05)。
1.2 病例選擇標準。納入標準:①參考萬學紅、盧雪峰主編第九版《診斷學》中根尖周炎臨床診斷標準,X線牙片顯示患牙根尖周陰影在5 mm以內,患者均曾經有牙痛、牙齦腫脹等癥狀。②本次研究對象均為首次接受根管治療且處于根尖周炎靜止期,均表示可根據研究要求定期入院復診。排除標準:①排除非首次根尖周炎治療患者。②排除根尖周炎急性期患者。③排除伴根管彎曲、根尖孔未閉等及伴有牙周疾病患者。
1.3 方法。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在行根管治療前均拍攝全口X線牙片,醫師結合患者X線牙片了解根管數量、形態、長度以及病變范圍。對照組局部浸潤麻醉后常規開髓、拔髓,10號及15號K銼疏通根管并達到工作長度,機用Protaper鎳鈦針逐步后退法行根管預備,用濃度為3.0%的過氧化氫溶液與生理鹽水交替清洗髓腔及根管Ceivitron暫封膏、樟腦苯酚浸泡棉捻封閉根管,囑患者1周后入院復診,將根管內的充填物取出并對根管再次沖洗、消毒并吸干根管后,向根管內注入適量氫氧化鈣,并再次使用Ceivitron暫封膏封閉,1周后再次復診,若患者根尖未出現不適反應,醫師應用根管糊劑、熱牙膠垂直加壓法對根管進行充填,應保證填充材料距離根尖2 mm以內,在根管嚴密填充后用3M Z350光固化樹脂充填。實驗組患者常規開髓、拔髓后,同對照組進行根管預備,在更換器械的過程中每次均使用濃度為3.0%的過氧化氫溶液與生理鹽水交替沖洗根管,吸干根管水分后將經甲醛甲酚浸泡的棉捻置入根管3-5 min,而后將棉捻取出,參考對照組方法對根管封閉填充。
1.4 觀察指標
1.4.1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不同時間段患牙疼痛情況,本次研究參考NRS量表判斷患牙疼痛,0分至10分,伴隨患牙疼痛程度的加深,該量表得分也逐漸提升。
1.4.2 借助Frankl依從量表比較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1級:拒絕且表情痛苦,2級:不合作且不情愿,3級:接受且冷淡,4級:主動合作且享受。
1.4.3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不同時間段骨槽密度變化情況,應用口腔錐形CT束(CBCT)行X線檢測,利用三維重建軟件分析根尖病損區域牙槽骨密度。
1.4.4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6個月總有效率,若患者持續性牙痛、牙齦腫脹等癥狀消失,咀嚼功能恢復正常,X線牙片未檢出根尖周炎且根尖填充嚴密,則表示治療顯效。
1.5 統計學處理。SPSS 21.0軟件系統處理相關數據,(±s)表示的平均值計量數據,均應用t檢驗,(%)表示的百分數計量數據,均應用χ2檢驗,P<0.05預示組間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患牙疼痛改善情況,具體情況。實驗組患者術后24小時、術后1周以及術后1個月數字疼痛NRS量表得分均低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差異明顯(P<0.05),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患牙疼痛改善情況(±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患牙疼痛改善情況(±s)
?
2.2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具體情況如下:實驗組患者Frankl依從量表1級例數為1例、2級例數為5例、3級例數為11例、4級例數為19例,對照組患者Frankl依從量表1級例數為4例、2級例數為8例、3級例數為14例、4級例數為10例,實驗組患者Frankl依從量表4級例數所占比例(52.78%)顯著高于對照組(27.78%),χ2檢驗5.207,P<0.05。
2.3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牙槽骨密度變化情況。實驗組患者術后1個月、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牙槽骨密度均優于對照組(P<0.05),具體情況,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牙槽骨密度變化情況(±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牙槽骨密度變化情況(±s)
?
2.4 隨訪比較兩組患者治療6個月總有效率。實驗組患者術后6個月總有效率比對照組高(P<0.05),具體情況,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6個月總有效率[n(%)]
根尖周炎患者根管內細菌感染,感染擴散到根尖導致根尖牙槽骨破壞,可影響患者咀嚼功能,急性發作時患牙疼痛劇烈,未及時行有效治療可致使根尖周肉芽腫、根尖周囊腫、牙槽膿腫等發生,目前根管治療為國際公認根尖周炎有效治療手段,根管治療過程中先去除根管內壞死物質以及感染物質,而后借助牙膠及根充糊劑將根管封閉,根管治療分為一次性根管治療術、多次性根管治療[2]。多次根管治療術為臨床傳統根管術,在治療過程中反復多次封藥以徹底去除根管內細菌,該根管治療手段與一次性根管治療手段相比,患者需多次就診,可降低患者治療依從性,且病程長,進而增加患者對臨床治療的抵觸[3]。近些年根管治療技術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一次性根管治療過程中對根管實施一次性封閉處理,一次性封閉處理可減少反復封藥對根尖組織造成的損傷,縮短了患者病程[4]。柯研臨床研究顯示行一次性根管治療的根尖周炎總有效率為96.56%,明顯高于行多次根尖周炎治療的對照組,本次研究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4.45%,比對照組高,由此可見,根尖周炎患者一次性根管治療與多次根管治療相同時間段后一次性根管治療效果好[5]。本次研究在既往研究基礎上觀察兩組患者術后患牙疼痛情況以及牙槽骨骨密度,結果顯示隨著時間的推移,兩組患者NRS量表得分逐漸降低,其中實驗組患者干預后患者NRS量表低于對照組,且治療后實驗組患者根尖區牙槽骨骨密度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對于根尖炎癥范圍小,處于靜止期的根尖周炎患者采取一次性根管治療效果顯著,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