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昭敏
(汕頭潮南民生醫院,廣東 汕頭 515144)
當前的子宮切除術包括傳統開腹手術、經陰道手術、經腹腔三種入路方式,而其中腹腔鏡手術是婦科的常見手術術式,并逐漸取代了傳統的開腹手術。例如某些子宮體積較大或伴有腺肌瘤、盆腔粘連的患者,通過腹腔鏡手術也成為了可能。所以本次研究也選擇了9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展開回顧性分析,詳細報告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間我院收治的行全子宮切除術的45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組,將同期行傳統開腹手術的45例患者作為對照組。觀察組中患者年齡40-55歲,平均(47.9±0.8)歲;共有29例子宮肌瘤患者、12例子宮腺肌瘤患者,4例子宮肌瘤合并子宮癌患者;對照組中患者年齡42-57歲,平均(48.4±1.0)歲,共有27例子宮肌瘤患者、16例子宮腺肌瘤患者,2例子宮肌瘤合并子宮癌患者。納入標準:研究對象均存在合并盆腔粘連情況。且所有研究對象在術前進行相關檢查已經排除其他惡性病變情況。排除標準:精神疾病者、心、肝等功能不全者;患者子宮內膜、子宮頸等部位惡性疾病者;患有血液系統疾病者;有生育要求者。研究對象在一般資料上無明顯差異,數據具有可比性,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對照組行傳統開腹手術,觀察組行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觀察組建立二氧化碳氣腹安放舉宮杯,在腹腔鏡下對腹腔、盆腔進行探查。用超聲刀將左側圓韌帶、左側卵巢固有韌帶進行切斷,并鈍性分離闊韌帶前后葉,將子宮動脈裸露。雙極鉗凝閉子宮動脈并用超聲刀切斷后,再切斷子宮主韌帶與骶韌帶。離斷子宮后將子宮由陰道取出,充氣形成氣腹,最后連續縫合陰道殘端。
1.3 觀察指標。對患者的所有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包括平均手術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后疼痛程度。術后24 h內使用VAS對患者的術后疼痛進行評估,總分為10分,評分越高說明疼痛程度越高。使用另外統計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本次研究的所有數據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其中計量資料全部以(均數±標準差)表示,使用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使用χ2檢驗。以P<0.05時判定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VAS評分均要低于對照組,證明了腹腔鏡下手術的有效性與可行性;在并發癥發生率上觀察組的4.4%也要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3.3%,證實了腹腔鏡下手術的安全性。兩組患者各項數據對比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細數據如表1、表2所示。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指標數據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指標數據對比(±s)
?

表2 并發癥發生情況[n(%)]
在婦科手術中,全子宮切除術位居第三,是一種常見手術。傳統的開腹手術會對患者的卵巢、陰道和子宮的解剖關系造成一定的影響,并影響局部神經的分布以及腹腔、盆腔的血液供應,加之創傷較大,術后發生盆腔黏連和感染幾率也比較大,患者的同感較大。隨著當前腹腔鏡設備的完善和操作者技能水平的提升,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已經比較成熟。再加上患者對微創手術的認識更加完善,借助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實現疾病控制也成為了有效方法。
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已經成為當前臨床的常規術式,而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的手術適應癥非常廣泛,通過將子宮體和宮頸全部切除的方式最大程度預防宮頸癌的發生,無論是子宮良性疾病還是子宮內膜癌早期病變等都可以采用這一手術方式[1]。由于該術式全部在腹腔鏡下進行,同時改良了傳統開腹手術和陰式手術,既可以具有開腹手術的直觀優勢,也可以避免陰式手術牽拉對陰道和盆底功能的損傷。如果是某些年輕患者,此術式對患者今后的性生活影響程度也相對較小。
整個手術中的關鍵步驟在于結扎和切斷主韌帶聯合斷端與骶韌帶區域,而手術后子宮會從陰道取出[2]。相比于傳統開腹治療,患者的腹部切口更小,出血量更少,所以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明顯縮短。另外在安全性上,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進行時整個子宮會被推向腹腔,子宮可以脫離盆腔內的狹小空間,增加了其與盆壁間的空間范圍,所以患者的膀胱或輸尿管可以遠離子宮血管,產生出血或其他器官損傷的可能性更小[3]。經引導取子宮時,即便患者子宮過大,也可以先將某些較大的肌瘤去除,從而減小子宮體積后再取出,避免陰道壁撕裂、膀胱受傷或殘端愈合問題等情況。子宮取出后的殘端處理是關鍵步驟,殘端縫合可以選擇多種方式,包括鏡下間斷縫合、連續鎖邊縫合等。但縫合時都需要避免陰道殘端感染或泌尿系統的損傷。總體來看,所有的手術操作都會在腹腔內完成,對患者的影響程度更小,在助手和手術者的良好配合下,可以成為很多婦科疾病的首選術式[4-5]。腹腔鏡下全子宮手術由于切口較小,對患者腹壁的破壞性相對較小,既有利于減少術后瘢痕的形成,也有利于保護患者的腸道功能,有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但是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也并非適用于所有患者,有嚴重的盆腔黏連以及孕周超過16周的患者不適合采用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仍然應該使用開腹手術。術中醫師應全買檢查患者的腹腔實際情況,特別是仔細觀察患者的子宮病變位置,如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的過程中出現突發情況或未能達到預定效果,也應在術中直接轉為開腹手術,以免延誤病情。
在本次研究中,使用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VAS評分均要低于使用傳統開腹手術的對照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與傳統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有利于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出血量、減少術后疼痛、降低并發癥發生率。腹腔鏡視野清晰,醫師的操作非常便利,能夠準確的觀察患者的病變情況。切除的子宮可以直接通過陰道取出,然后重新置入紗布就可以預防氣體漏出,也可以通過陰道縫合陰道殘端。沖洗腹腔和盆腔之后,如水中檢查無活動性出血,即可排出氣體并取出腹腔鏡鏡頭、套管,將穿刺孔全部縫合。
但我們在進行術式分析的過程當中也需要將該手術方法的優勢和劣勢共同地進行分析。從優勢來看,此手術方法可以減少手術過程的損傷程度并維持盆底正常解剖,這樣一來對于某些年輕的患者而言,不會對性生活產生影響。但與此同時患者有產生殘端宮頸肌瘤的可能性,且再次手術會面臨較大的困難,這無疑增加了手術過程的難度,在二次手術時也會導致損傷周圍器官。對于一些有條件定期進行宮頸細胞學檢查或是術后隨訪的患者,可以不考慮行子宮切除術。另外在手術過程當中需要注意無菌處理,如出現違反無菌技術的情況,需要立即糾正,且術者的臍平面以下區域都應該被視為有菌區域,因而手和器械都不可放置到該平面以下,否則要重新進行滅菌處理后再應用。
從術后護理角度來看,腹腔鏡下手術患者的創傷程度較小,只需要幫助患者加強常規護理和四肢護理即可,另外按要求觀察和記錄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的變化。保持管道通暢程度,并記錄排出量、排出性質,預防各類并發癥或是不良反應的出現。
綜上所述,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的臨床效果顯著,對患者影響程度小,具有更強的安全性,患者的疼痛程度較輕,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可行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