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馳
(北京市房山區良鄉醫院,北京 102488)
癲癇為慢性腦功能障礙綜合征,腦血管病患者常見的并發癥,該病具有發病率高以及危害性大等特征,因此會增加腦血管疾病患者臨床治療難度,若病情控制不佳,甚至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所以如何提高腦血管病繼發癲癇疾病的臨床治療效果,已成為目前臨床相關專家學者重點關注的話題[2]。為此,此次研究中將我院接收的70例腦血管病繼發癲癇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治療,共分成觀察和對照兩組,給予兩組患者分別采用左乙拉西坦與丙戊酸鈉片進行治療,將最終兩種不同治療方案的臨床應用效果進行了詳細分析,希望能為臨床治療提供具有參考價值的數據,具體詳情已在下文闡述。
1.1 一般資料。選取70例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腦血管病繼發癲癇患者,選取時間為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將所有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平均分成觀察與對照兩組各35例。觀察組患者包括男20例和女15例,患者年齡45-72歲,平均(58.5±3.2)歲,患者中包括腦梗12例,腦出血13例,動靜脈畸形6例,海綿狀血管瘤4例;腦電圖檢查正常13例,局灶癲癇波或局灶慢波22例。對照組患者包括男19例和女16例,患者年齡45-73歲,平均(59.0±3.5)歲,患者中包括腦梗13例,腦出血11例,動靜脈畸形6例,海綿狀血管瘤5例;腦電圖檢查正常14例,局灶癲癇波或局灶慢波21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一般資料數據經對比存在的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本次參與觀察的兩組患者均通過臨床癥狀表現、CT和實驗室檢查診斷確診為腦血管病繼發癲癇患者;且兩組患者均為首次發作,所有患者和家屬均詳細了解了本次治療研究內容及意義,自愿簽署本次研究知情書;并且能積極配合完成所有治療流程;排除標準:排除智力及語言功能障礙的患者;原發認知障礙;患有嚴重心血管、腎臟疾病患者;惡性腫瘤疾病的患者;無法積極配合治療的患者。
1.2 方法。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吸氧、營養支持、調節水電解質及酸堿維持平衡、合理控制血糖、血壓、抗凝、擴張血管以及抗感染等常規治療。同時給予對照組患者丙戊酸鈉緩釋片(德巴金)500 mgBid至1000 mgBid;觀察組采用左乙拉西坦治療,首次服用劑量為500 mg,每日服用兩次,并根據患者病情改善程度以及耐受度隨時調整服用劑量,最大劑量控制在每次1000 mg,每日2次,兩組均連續治療4個月。
1.3 觀察標準。采用簡易智力狀態檢查量表評價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認知功能,滿分為30分,分數越低認知功能越差;同時記錄對比兩組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率、癲癇發作持續時間、發作頻率。
1.4 治療有效率判定標準。患者治療后癲癇發作減少大于50%,且未發生任何不良反應及并發癥為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較好,癲癇發作25%-50%為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未得到明顯改善,癲癇發作小于25%,且出現明顯不良反應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5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描述=(±s)、t檢驗,計數資料描述=n(%)、χ2檢驗,兩組數據對比差異明顯時為P<0.05。
2.1 對比組間康復治療效果。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前的認知功能評分、癲癇持續時間、癲癇發作頻率各項指標對比差異較小,經計算指標兩組數據差異未達到統計學意義標準(P>0.05);治療后兩組對比發現,觀察組患者的癲癇持續時間及癲癇發作頻率較低,患者認知功能得到良好改善,兩組數據比較差異顯著,已達到統計學意義標準(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計量指標對比情況(±s)

表1 兩組患者計量指標對比情況(±s)
?
2.2 對比組間患者治療效果。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取得的治療效果較理想結果為97.1%,且發生的不良反應僅為2.9%;而相比之下對照組治療效果并不理想,有效率僅為82.9%,不良反應達到了20.0%,組間數據指標對比存在較大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組間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及發生的不良反應對比[n(%)]
腦血管病繼發癲癇是各類腦血管疾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具有發病急、治療難度大及反復發作等特征,該病的發生因素尚未明確,多數研究認為,腦血管疾病發生后所造成的局部腦細胞損害,極易誘發部分性全面強直和陣攣現象。而且癲癇全面性發作還會加重腦部神經元缺血缺氧以及損傷程度,因此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疾病控制效果[3]。臨床針對該病主要通過藥物治療減輕患者癲癇發作頻率及腦神經功能損傷程度。丙戊酸鈉是臨床治療癲癇常用藥物之一,該藥能夠促進GABA的合成,抑制γ氨基丁酸降解,從而達到降低神經元興奮性以及抗癲的作用,在臨床應用過程中發現,該藥長期服用會產生一定的副作用,而且會對患者的認知功能造成一定影響,進而導致治療效果不佳[4]。因此近年臨床研究中對腦血管病繼發癲癇患者采用了左乙拉西坦進行治療,該藥屬于一種吡咯烷酮衍生物劑,可通過抑制海馬癲癇突發放電及放大效應,發揮抗癲作用;同時還具有對抗神經元和抑制甘氨酸門控電流負調節子活性的作用,而且用藥過程中所產生的不良反應也較少,因此更能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使神經系統及認知功能恢復速度加快[5-6]。本文研究結果也已證實,觀察組患者通過采用左乙拉西坦治療后其臨床有效率明顯提高,患者的癲癇持續時間及癲癇發作頻率較低,患者認知功能得到良好改善,用藥產生的不良反應也較少,各項指標結果同采用丙戊酸鈉緩釋片治療的對照組指標數據比較所存在的優勢較大,兩組患者最終治療數據指標差異值達到統計學意義標準(P<0.05)。
由上可知,左乙拉西坦治療腦血管病繼發癲癇疾病的臨床效果顯著,且用藥安全性也較高,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癲癇癥狀,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但本文研究數據依然有限,還望臨床相關專家與學者再對腦血管病繼發癲癇疾病的臨床用藥治療做更深入的研究分析,通過多方研究為患者探尋一種最佳有效的治療方案,從而最大限度提升臨床治療效果,減輕疾病對患者健康及生活質量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