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紅霞
(晉中市第二人民醫院,山西 晉中 030800)
葡萄球菌燙傷樣皮膚綜合征(SSSS)是從凝固酶陽性和噬菌體Ⅱ組71型金黃色葡萄球菌中產生的一種表皮松解毒素所致的病癥[1]。該病以5歲以下幼童多發,臨床表現為在大片紅斑的基礎上有松弛性水皰出現,大片表皮在脫落時候遺留潮紅糜爛面,尼氏征呈陽性,以燙傷樣外觀為主,嚴重者還可能伴發敗血癥,危及患者生命,所以早期有效診治對于降低SSSS病死率有著重要意義。臨床常用抗生素進行系統性全身治療,該治療方法在療效上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需加強對局部皮損有效處理。氯霉素潑尼松(鄂藥制字H20111437)是一種自制制劑,以氯霉素和醋酸潑尼松為主藥,有止癢消炎和殺菌收斂之效[2]。對此,本文對氯霉素潑尼松應用于SSSS臨床治療中的療效進行觀察,研究如下。
1.1 一般資料。以2019年1月至12月間收治的46例SSSS患者為對象,所有患者均與《皮膚性病學》第八版中的SSSS診斷標準相符,將其分成對照組與實驗組各23例,對照組男13例,女10例;年齡1-6歲,平均(3.62±0.53)歲;病程1-11 d,平均(4.85±0.63)d。實驗組男12例,女11例;年齡1-7歲,平均(3.81±0.49)歲;病程1-13 d,平均(4.92±0.47)d。對兩組患者的性別與年齡、病程等情況加以比較,差別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兩組患者均予以頭孢曲松鈉60 mg/(kg·d)靜脈滴注行全身抗感染治療,每天1次。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莫匹羅星軟膏涂抹皮損處,先用0.8%高錳酸鉀溶液對皮損處進行擦洗后再涂抹莫匹羅星軟膏,每天2次。實驗組給予氯霉素潑尼松涂抹皮損處,先用0.8%高錳酸鉀溶液對皮損處進行擦洗后再涂抹氯霉素潑尼松搽劑,每天2次。兩組患者外用藥均只可在皮損處使用,根據皮膚病的受累面積與外用藥用量計算方法給藥,要求一次使用量不得超過患者身體總表面積20%,如皮損的面積過大則可分批使用。對于眼睛受累者,可先用生理鹽水進行沖洗,再給予妥布霉素滴眼液外涂,每天2次;對于口腔受累者,可用碳酸氫鈉溶液予以口腔護理,并用清魚肝油涂抹口周外。
1.3 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皮損尼氏征的轉陰時間、干燥結痂時間、結痂脫落時間和住院時間加以詳細記錄。治療5 d后對兩組療效加以評價,顯效:皮損得以完全消退,且無新發的皮損或好轉超過75%;有效:皮損癥狀明顯較之前減輕,好轉超過50%;皮損消退不超30%,或皮損消退情況不明顯,甚至有加重傾向??偗熜?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 19.0軟件對兩組數據加以統計,計量資料(±s)及計數資料(%)比較以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治療療效對比。對照組的總有效率是86.96%,實驗組的總有效率是95.65%,兩組相比區別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治療療效對比[n(%)]
2.2 兩組皮損改善時間和住院時間對比。對兩組患者皮損尼氏征的轉陰時間、皮損干燥結痂時間、結痂脫落時間及住院時間進行對比,發現實驗組用時均比對照組短,兩組相比區別具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皮損情況改善時間和住院時間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皮損情況改善時間和住院時間對比(±s)
?
兩組患者均無惡心、嘔吐、腹瀉、腹脹及乏力不適等不良反應,實驗組是有1例發生局部刺激情況,以輕度刺痛感為主要表現,暫停用藥后癥狀可逐漸消失,再用藥時無不良。
SSSS是一種以兒童為主要發病人群的細菌感染性皮膚疾病,患者年齡多為5歲以下,該病具有發病急和進展快等特點,病情嚴重者還可能發生敗血癥或感染性休克等嚴重并發癥,對患者生命安全帶來極大的威脅。SSSS主要從凝固酶陽性和噬菌體Ⅱ組71型金黃色葡萄球菌所產生的表剝脫毒素引發,該毒素在表皮顆粒層細胞中的橋粒中作用,減少細胞間的黏附作用,使皮膚上表現出大皰和表皮剝脫等癥狀,破壞皮膚的屏障功能。而皮膚屏障功能的破壞對SSSS發病有一定影響,可使抗原更容易經皮膚致敏,誘發炎癥反應,加劇皮膚的屏障破壞能力,使皮損惡化[3]。
對于SSSS的治療,關鍵在于進行準確的早期診斷和使用充分的抗生素,并適當聯用糖皮質激素以緩解癥狀和阻止皮損發展。雖然糖皮質激素在控制癥狀和緩解炎癥中具有較為顯著的作用,但由于其用藥時不良反應比較多,所以存在一定局限性。氯霉素潑尼松搽劑是太和醫院的自制藥劑,由10 mg/mL的氯霉素和0.5 mg/mL的潑尼松及蓖麻油、魚肝油、無水乙醇等組成,有顯著的抗炎、殺菌、收斂之效[4]。其中,氯霉素與潑尼松作為主藥,氯霉素屬于廣譜抗菌藥,對革蘭陽性菌和革蘭陰性菌都有明顯抑制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鏈球菌等有顯著的殺滅作用,局部用藥時對抑制SSSS有明顯效果;而潑尼松屬于中效糖皮質激素,其抗炎、抗過敏及抗增生效果較好,局部用藥能夠中和患者細菌毒素,從而減少炎性滲出,短期使用無明顯不良反應;蓖麻油與魚肝油都能夠促進主藥透皮吸收作用,蓖麻油中含有多種脂肪酸,能夠促進潰瘍面愈合,加快局部組織的新生。魚肝油中維生素A十分豐富,對受損上皮細胞的再生有促進作用,從而加快皮損愈合。無水乙醇是一種溶酶,有殺菌之效。該藥在制備過程中,氯霉素和潑尼松經超聲波空化效應后被粉碎為極小微粒分散在魚肝油中,從而演變成油性搽劑,有黏附作用,可預防藥物和皮膚中的水分流失,延長藥物和皮損處接觸的時間,發揮治療作用[5-6]。
在頭孢曲松進行抗感染治療的基礎上對照組給予莫匹羅星軟膏涂抹皮損處,實驗組給予氯霉素潑尼松涂抹皮損處,結果顯示,對照組的總有效率是86.96%,實驗組的總有效率是95.65%,兩組相比區別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對兩組患者皮損尼氏征的轉陰時間、皮損干燥結痂時間、結痂脫落時間及住院時間進行對比,發現實驗組用時均比對照組短,兩組相比區別具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知,對SSSS患者采用氯霉素潑尼松涂抹治療,可以加快皮損愈合的進程,改善臨床癥狀,且無嚴重不良反應,推廣應用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