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
(竹山縣中醫醫院 針灸推拿科,湖北 十堰 442200)
腦卒中是腦血管疾病的一種,俗語稱之為中風。患者發病突然,腦功能缺失,可以分成缺血性、出血性兩種,病發后癥狀表現出偏癱,一側肢體不能正常活動,致殘率較高。發病早期要及早治療,才能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1]。研究發現[2],患者接受針灸治療、康復訓練等都能改善臨床癥狀,進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本文將76例中風偏癱患者分組行不同治療方式,以此探討臨床最佳治療方案,對比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中風偏癱患者76例為研究對象,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8例,對照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48-75歲,平均(62.7±7.5)歲;觀察組男21例,女17例;年齡47-76歲,平均(63.8±8.1)歲;兩組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納排標準:入選對象均知情研究并簽署同意書。經CT掃描、MRI確診為腦中風,表現出肢體偏癱,患者具備正常的交流能力,可以配合完成臨床治療。排除了合并腎功能衰竭、精神異常及免疫功能障礙的患者。
1.2 方法。兩組入院后均接受常規的治療措施。對照組給予康復訓練,為患者擺放成偏臥位,指導患者進行抗痙攣訓練,對偏癱側的肢體進行按摩,直至肢體發熱,改善肢體的血液循環,避免肌肉發生痙攣。指導恢復期患者訓練步行,訓練強度要循序漸進。指導患者先練習坐起,可以獨立坐起后,練習兩腿下垂,坐到椅子上,每次訓練時間控制在30 min,練習身體平衡功能。護理人員攙扶患者練習站立動作,保持身體的平衡,練習身體左右轉動,進行左右側彎、前后側斜等動作的練習。每日練習3次,每次練習15 min。恢復基本的步態以后,再訓練臺階行走,鍛煉上肢和手指的靈活性。由于患者多有生活自理障礙,所以,要加強日常動作的鍛煉,通過語言鼓勵患者,恢復患者康復的信心。指導患者練習患側手吃飯、洗臉等日常動作,訓練時要保持平緩的動作,動作要慢。患者多有言語功能障礙,支持和鼓勵患者勇于表達,夸獎患者,提高患者康復的信心。
觀察組在康復訓練同時,給予患者針灸治療,選擇內關穴、人中穴、三陰交穴為主穴位,上肢針灸穴位選擇肩井穴、肩髃穴、合谷穴、天宗穴及大椎穴等;下肢針灸穴位選擇足三里穴、秩邊穴、環跳穴、承山穴及絕骨穴等。每日針灸治療1次,每次針灸治療30 min,以患者有酸、脹等感覺為治療標準,連續治療30日。
1.3 觀察指標。根據療效評價標準評估,可以分成治愈、顯效、有效、無效。治愈:口眼歪斜、留涎等癥狀徹底消失,身體機能未達標準,也不會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顯效:口眼歪斜、留涎等癥狀基本消除,肢體功能達4級;有效:口眼歪斜、留涎等癥狀有所改善,肢體功能≥1級;無效:癥狀體征未見改變,甚至癥狀加重。治療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3]。根據運動功能評分法(Fugl-Meyer)評分、巴氏量表(Barthel指數)對兩組患者運動能力、生活自理能力進行評價,以得分高表示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恢復好[4]。
1.4 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 20.0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用(n/%)表示,χ2檢驗,t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P<0.05表示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n(%)]
2.2 比較兩組Fugl-Meyer、Barthel。觀察組Fugl-Meyer評分、Barthel指數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Fugl-Meyer、Barthel(±s)

表2 比較兩組Fugl-Meyer、Barthel(±s)
?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升,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升高,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導致各種疾病發病率逐年上升。尤其是腦卒中發病后會遺留后遺癥,患者的肢體功能、語言功能等方面都會發生障礙,影響后期康復。偏癱發病原因是腦神經受挫,使血脈受損,肝魂統攝失職,使肢體功能失用,引起肢體癱瘓。本文對針灸配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偏癱的療效進行討論,分析如下。
中風發病和氣、血、痰、火、風、虛等相關,血管內壁出現病理改變,導致血小板聚集,而血管壁彈性差,血管腔變得狹窄,使正常的血流受到影響,引起神經系統缺血。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具有可塑性,大腦病變會影響大腦的功能和結構。
通過康復訓練能恢復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以神經生理學為理論基礎,指導患者進行抗痙攣、保持關節活動度等康復訓練,可以改善患者物痙攣,恢復肢體活動的協調性。早期康復訓練可以提高患者癱瘓的肢體功能。由于治療周期長,訓練時患者會產生疼痛感,由于訓練效果不理想,還會喪失治療信心。所以,在實施有效的康復訓練措施,才能優化患者偏癱的肢體功能,取得理想的康復效果。
針灸作為中醫傳統治療技術,對不同穴位針灸治療,按不同穴位機查,對穴位針灸刺激,能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改善局部微循環,減輕腦血管緊張程度,利于患者腦組織功能重建。針灸治療可以幫助患者舒經活絡,擴張腦血管時,還能為患者構建側支循環,以此提升大腦的血流量與供氧量。《素問》中提出:“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腦卒中患者發病是經絡不通,導致經脈失養致病,按子午流注法取穴,在穴位氣血旺盛時刺氣血運行,以幫助患者恢復經脈的通暢,改善肢體的功能,以此激發經氣,療效理想。可以短時間恢復患者的肢體肌肉力量,以此恢復患者正常的活動能力。
針灸治療能減少纖維蛋白原、紅細胞積壓和血黏度,利于患者大腦細胞的復蘇。針灸可以調理經絡氣血,根據病情辨證選穴,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和神經傳導,利于偏癱肢體康復。針灸內關穴可以寧心安神、理氣止痛;針灸三陰交具有健脾益血的功能;聯合所有穴位針灸治療,可以提高大腦皮質興奮度,疏通經絡,祛瘀散結[5]。針灸作為中醫治療重要的一部分,用于偏癱臨床治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醫分析中風是氣血內虛,憂思惱怒,導致機體臟腑失調,引起氣血逆亂。針灸治療用于臨床能改善中風后的血液流變學,提升大腦皮質的興奮度,促進大腦局部的血流,以此改善大腦供血情況。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94.7%高于對照組78.9%;觀察組Fugl-Meyer評分、Barthel指數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與他人研究結果一致。可見,將針灸配合康復訓練用于中風偏癱臨床治療,可以取得理想的療效。不僅能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情況,還能促進患者及早恢復生活自理能力。以上實驗數據研究也證明了,針灸可以發揮中醫治療的優勢,及早實施康復訓練,指導患者接受各項康復訓練,對患者實施培訓指導和康復指導,以此恢復患者肢體功能,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加速偏癱康復的進程,具有重要臨床應用價值[6-7]。
中風偏癱患者發病后由于腦血管病原因,引起的偏癱功能障礙,需要長時間康復訓練才能恢復。由于專業康復醫院少,無法滿足患者康復需求。所以,指導患者及早接受康復訓練,由家屬陪伴下接受簡單動作學習,將康復訓練貫穿于患者日常生活過程。同時,配合中醫針灸治療,才能對腦血管病治療起到強化作用。
綜上所述,針灸配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偏癱,能有效改善患者行走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利于患者的臨床康復,可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