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毅
(南海經濟開發區人民醫院,廣東 佛山 528222)
近年來,肩周炎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患者出現肩關節活動受限、疼痛等癥狀。對此,本次研究旨在運用朱璉針灸抑制II型手法結合關節松動術治療肩周炎的療效進行探索,現將具體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1月期間肩周炎的9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5例。觀察組男19例,女26例;年齡32-64歲,平均(48.46±8.63)歲;病程6-12個月,平均(8.51±1.20)個月。對照組男20例,女25例;年齡31-62歲,平均(48.10±8.25)歲;病程7-12個月,平均(8.62±1.28)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確診為肩關節周圍炎者[1];②年齡30-65歲;③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對研究知情且自愿參與。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嚴重器官功能障礙者;②精神異?;蛞庾R模糊。
1.2 方法
1.2.1 對照組:采用關節松動術治療,包括擺動、滾動、滑動、旋轉、分離及牽拉。根據Matland方法對患者肩關節狀況進行分級,Ⅰ-Ⅱ級適用于病情較輕患者,Ⅲ-Ⅳ級適用于肩關節活動嚴重受限患者,Ⅰ級治療:患者關節活動起始段小幅度、節律性來回松動;Ⅱ級治療:患者關節活動在最大范圍內大幅度、節律性來回松動,但不觸及關節始末端;Ⅲ級治療:在Ⅱ級治療基礎上,活動過程中觸及關節始末端,患者感明顯關節周圍軟組織緊張;Ⅳ級治療:患者終末端小幅度、節律性來回松動,患者訴關節周圍軟組織緊張。每次時間30 min,1次/d,連續治療3周。
1.2.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朱璉針灸抑制II型手法治療,具體內容如下:患者取坐位,完全暴露頸肩部,取新設、天柱、肩中俞、秉風、天宗、曲池等穴位,選用0.30 mm×40 mm毫針,深度以患者訴舒適性放射感為宜,1次/d,連續治療3周。
1.3 評估標準及觀察指標。①比較治療前及治療3周后,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無效,顯效:疾病癥狀顯著緩解,對工作與生活影響較小,改善程度≥75%;有效:疾病癥狀稍有緩解,對日常生活影響較小,較治療前改善≥30%;無效:疾病癥狀未見好轉甚至加重[2]??傆行?(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比較治療前及治療3周后,兩組患者肩關節功能:根據牛津大學肩關節評分(OSS)[3],包括疼痛、功能活動,共12個條目,各項分值為1-5分,共計60分,分數越低表示患者肩關節功能越好。③比較治療前及治療3周后,兩組患者肩關節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4],分值0-10分,0分:無疼痛;<3分:有輕度疼痛感,可以忍受;4-6分:明顯疼痛,能夠忍受;7-10分:疼痛劇烈,無法忍受,分數越低說明患者疼痛程度越輕。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無序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同一時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不同時間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評估比較。治療3周后,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治療效果評估比較[n(%)]
2.2 肩關節功能及疼痛程度評估比較。治療3周后,兩組患者OSS、VAS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同一時間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肩關節功能及疼痛程度評估比較(±s)

表2 肩關節功能及疼痛程度評估比較(±s)
?
肩周炎是肩關節慢性特異性炎癥疾病,患者表現為肩關節與周圍進行性疼痛,且以夜間疼痛感加重為主,同時引發肩關節活動僵硬[5-8]。
關節松動術作為臨床常規康復治療手段,通過對肩關節活動訓練,以達到促進關節液流動并預防其功能退化目的。祖國醫學認為該病因風寒濕邪、外傷及慢性勞損,導致氣血瘀滯、經絡麻痹,朱璉教授在現代醫學基礎上對傳統中醫針灸治療方式進行創新,采用針灸刺激外在機體,激活神經與肌肉功能狀態,提高肩關節活動度,降低疼痛感,彌補常規針灸治療在改善肩關節活動度的局限性[9-11]。在本研究中,給予朱璉針灸抑制II型手法的觀察組患者,在治療3周后,其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肩關節功能OSS及疼痛度VAS評分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明顯低于同一時間對照組。由此得出,肩周炎患者采用朱璉針灸抑制II型手法結合關節松動術治療,通過關節功能鍛煉與感覺性神經肌肉刺激相結合方式,提高患者臨床療效及肩關節功能,降低關節疼痛度,促進疾病恢復[12-15]。
綜上所述,予以肩周炎患者朱璉針灸抑制II型手法聯合關節松動術治療,能夠提高其臨床療效,有利于肩關節功能恢復,減少關節疼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