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大勝,梁明琴,梁文勇,張慕娟
(開平市中心醫院 腫瘤二區,廣東 開平 529300)
消化道是人體吸收營養及物質代謝的重要基礎,其在人體中所起到的關鍵性作用也決定了這一部位也是極容易出現腫瘤的部位[1]。消化道腫瘤癌前病變腫瘤到發生癌變的中間階段,具有能夠進展為惡性腫瘤的潛能,但是并不是均可進展為惡性腫瘤。常見消化系統癌前病變包括Barrett食管、慢性萎縮性胃炎伴不完全腸化生、大腸息肉等,對癌前病變進行篩查可通過盡早的進行科學干預降低癌變可能[2]。在對消化系統癌前病變篩查上,既往多是檢查血清或糞便相關蛋白,然而研究表明常規篩查手段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所以臨床中探討更敏感的檢測指標。本次研究中,探討了在消化道腫瘤癌前病變的篩查中,檢測相關特異性蛋白的價值,旨在對發現癌前病變及癌前病變的早期干預提供有利幫助。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開平市中心醫院診治的消化道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疾病類型涵蓋食管部位疾病、胃部疾病與大腸部位疾病。其中食管部位疾病包括:食管炎40例,Barrett 食管40例;胃部疾病包括: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40例,淺表性胃炎患者40例,胃潰瘍40例;大腸部位疾病包括:結腸炎40例,結腸腺瘤性息肉40例。入選患者在年齡、性別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經體檢、血清學檢測、胃鏡檢查或者病理分析確診符合疾病診斷標準者[3]。②近3個月未使用抗炎藥物并無感染史患者。③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存在病變者。②合并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凝血障礙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女性,精神疾病者。④吸毒、酗酒等不良嗜好者。
1.3 方法。對所有參與本次研究的人員均采集空腹3 mL的肘靜脈血液,血液經抗凝且置于4000 r/min的離心機持續離心12 min,分離的血清樣本存儲在-70℃的冰箱中隨時待檢。對試管部位者檢查血清糖類抗原CEA、CA199及熱休克蛋白27,其中CEA與CA199主要是采取電化學發光免疫法檢查;熱休克蛋白27采取ELISA法檢測。胃部疾病檢查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Hp感染及熱休克蛋白27,其中胃蛋白酶原與胃泌素-17應用ELISA檢測,Hp感染采取13C尿素呼氣試驗檢測,主要是受試者在空腹或者進食水后2 h以上,先向底氣袋內吹滿氣體,然后服用一個含尿素13C的膠囊,服用后靜坐30 min再向樣氣袋內吹滿氣體進行檢測,檢測值小于4個為陰性,反之為陽性。大腸部位疾病檢測糞便血紅蛋白與轉鐵蛋白、熱休克蛋白27,其中糞便血紅蛋白和轉鐵蛋白采集糞便標本,應用化學法糞便隱血試劑盒進行檢驗,檢驗時選擇氨基比林為顯色指示劑,試劑中過氧化氫與血紅蛋白中的亞鐵血紅蛋白素反應產生紫藍色,依據顏色判定陽性情況,將有顏色為陽性,無任何顏色為陰性。上述檢驗流程與方法均嚴格參照檢驗試劑盒標注說明書進行。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 SPSS 20. 0 統計軟件,采用(±s)進行統計描述,組間比較采用兩組獨立樣本t檢驗;等級計數資料采用兩組獨立樣本的非參數檢驗進行分析,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食管部位疾病。糖類抗原CA199、熱休克蛋白27在Barrett 食管中呈現高表達,陽性率高于食管炎(P<0.05);而CEA表達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 食管炎、Barrett食管檢測結果對比
2.2 胃部疾病。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熱休克蛋白27檢測陽性率上,慢性萎縮性胃炎均顯著高于淺表型胃炎與胃潰瘍組(P<0.05),但淺表型胃炎與胃潰瘍組陽性率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三種患者在Hp感染陽性率上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2。大關聯,臨床中對胃部疾病的診斷有重要價值,此外檢查血清PG的操作也簡便且成本情。相關研究也表明PGⅠ、PGⅡ可有效評估及反映胃黏膜腺體功能狀況及細胞數量,并可判定胃黏膜萎縮程度,因此在胃部組織出現癌前病理時刻根據血清PG水平評估胃泌素是重要胃腸激素,而胃泌素-17則是胃竇細胞分泌的重要激素,主要可刺激胃酸分泌、刺激細胞增殖及刺激胃竇運動,臨床中聯合PG對早期篩查胃癌及癌前病變有重要作用[6]。糞便血紅蛋白與轉鐵蛋白同結腸腺瘤性息肉關聯緊密,兩種蛋白一般存在于血漿中,由嗜酸性粒細胞釋放,健康人體中糞便基本檢測不到血紅蛋白與轉鐵蛋白,但是若發生炎癥或癌前

表2 慢性萎縮性胃炎、淺表性胃炎、胃潰瘍檢測結果比較
2.3 大腸部位。在糞便血紅蛋白與轉鐵蛋白、血清熱休克蛋白27的陽性表達率上,結腸腺瘤性息肉明顯高于結腸炎,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結腸炎、結腸腺瘤性息肉檢測結果比較
癌前病變指的是正常組織轉為發生癌變的中間階段,常見消化系統癌前病變包括Barrett食管、慢性萎縮性胃炎、大腸息肉。其中Barrett食管主要指的是食管下段復層鱗狀上皮被化生單層柱狀上皮取代的病理表現,伴腸化者均屬于食管腺癌癌前病變;慢性萎縮性胃炎為胃黏膜固有腺體萎縮的胃部疾病;大腸息肉屬于一類自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內的隆起狀病變。對上述幾類癌前病變,采取合理方法盡早檢出至關重要[4]。
本研究選取了食管、胃部、大腸部位不同的疾病,且均選擇癌前病變的患者,對患者進行相應檢查。結果顯示糖類抗原同Barrett 食管存在密切關聯,糖類抗原為黏蛋白類癌胚抗原,在惡性消化腫瘤患者的血清中含較多該類物質。而如果是良性腫瘤或者健康群體,血清中的癌胚抗原含量較低,此外食管癌中糖類抗原也存在較高敏感性及特異性,因此提示對食管癌前病變,檢測病變組織中的糖類物質表達具有重要意義[5]。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同慢性萎縮性胃炎關聯緊密,其中血清胃蛋白酶原(PG)包括PGⅠ、PGⅡ,其中PGⅠ分泌同胃酸存在很病變可檢出,且提示存在消化道出血。此外在糞便中同時檢出血紅蛋白與轉鐵蛋白還提示腸道存在出血、息肉等情況,因此檢測兩種蛋白對大腸疾病的診斷有重要意義。在本次研究中,在對各種部位的癌前病變也均進行熱休克蛋白27檢測,結果顯示在陽性表達上癌前病變明顯高于其他患者,提示該指標是癌前病變的重要評價指標。熱休克蛋白27屬于低分子量熱休克蛋白家族成員,該蛋白是一個涉及藥物抗性、細胞生長、細胞凋亡、腫瘤的發生和轉移等功能的重要蛋白,細胞在未受脅迫時其陽性表達率低,而在癌前病變及惡性腫瘤中呈高度表達,且同常規病變分界明顯,因此臨床中可將該蛋白聯合常規檢驗項目以進一步提高對癌前病變的早期檢出率。
綜上所述,熱休克蛋白在常見消化道癌前病變中均存在密切關系,對病情估計、預后判斷、療效的監測以及消化道腫瘤的防治有其深遠的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