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進軍,林海明,黃欣
(貴港市人民醫院,廣西 貴港 537100)
經調查顯示[1],肝細胞癌的發病率呈現逐年上升的現象,是肝癌的主要組織學亞型,具有較高的病死率,治療的預后效果較差,復發和癌細胞轉移的風險較高,嚴重威脅患者的健康。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影像學檢驗在臨床疾病診斷的診斷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中核磁共振在影像學疾病診斷中占據重要位置,而普美顯則是新型磁共振T1增強造影劑,在非特異性細胞外對比和肝膽特異性對比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2]。基于此點,本文選取60例肝硬化患者進行研究,探討普美顯磁共振增強造影成像在鑒別小肝癌和肝硬化方面的價值。
1.1 一般資料。對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間收治的肝硬化患者進行研究,選取60例為研究對象,本研究已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批。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齡30-75歲,平均(53.64±4.82)歲。所有患者均依次進行核磁共振平掃和普美顯磁共振增強掃描,并于患者掃描檢查4周內對患者的肝臟行穿刺活檢。
1.2 方法。首先予以患者核磁共振平掃,設備選用西門子1.5T核磁共振掃描儀和體部相控陣表面線圈。掃描序列為橫斷位快速自旋回波T2加權序列和3D容積內插體部掃描序列。其中前者的參數值設置為層厚3 mm、重復時間(TR)/回波時間(TE)為2000 ms/93 ms,而后者的參數值設置為層厚4.5 mm、TR/TE為3.96 ms/1.41 ms。之后再對患者實施普美顯增強掃描,將Bayer AG生產的普美顯(釓塞酸二鈉注射液)由外周靜脈注入,藥品的注冊證號為H20150175,規格為10 mL/支。注射劑量為
0.025 mmpl/kg,速率控制在2 mL/s,注射完成后選用2 mL的無菌生理鹽水進行沖管,在動態增強軸下,叮囑患者憋氣,再次對全肝進行3D容積內插體部掃描,每8s掃描1次,共計掃描6次,最后在普美顯注射20分鐘后再對患者的橫斷位和冠狀位的脂肪抑制3D容積內插體部掃描。兩次掃描結果均由影像科兩名資深醫師進行小肝癌和肝硬化結節的鑒別診斷,并且在患者平掃和增強掃描結束4周內,對患者行肝臟行穿刺活檢和病理檢查,判斷患者的病灶性質。
1.3 觀察指標。以穿刺活檢的病理檢查結果為金標準,比較核磁共振平掃和普美顯磁共振增強成像在鑒別肝硬化結節和小肝癌方面的診斷效能[3]。診斷效能包括特異性、敏感性、陰性預測值以及陽性預測值,特異性=真陰性/(真陰性+假陽性)×100%、靈敏性=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100%、陰性預測值=真陰性/(真陰性+假陰性)×100%、陽性預測值=真陽性/(真陽性+假陽性)×100%
2.1 兩種檢查方式與病理檢查診斷情況。核磁共振檢查顯示診斷為肝硬化結節的患者48例、小肝癌的患者12例;普美顯磁共振增強成像掃描顯示肝硬化結節患者51例、小肝癌患者9例;而病理檢查結果顯示肝硬化結節患者53例、小肝癌患者7例。
2.2 兩種檢查方式與病理檢查診斷結果比較。核磁共振平掃檢查顯示肝硬化結節檢出率80%、小肝癌檢出率20%;普美顯磁共振增強成像檢查顯示肝硬化結節檢出率85%、小肝癌檢出率15%;而病理檢查顯示肝硬化檢出率88.33%、小肝癌檢出率11.67%,三種檢查方式對比無明顯差異(χ2=1.607,P=0.448),見表1。

表1 兩種檢查方式與病理檢查診斷結果比較
2.2 兩種檢查方式的診斷效能。核磁共振診斷的診斷效能明顯低于普美顯增強成像的診斷效能,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2。可在其肝膽期圖像中展現與正常肝組織一樣擁有正常吞噬功能的肝細胞信號,但若患者的病灶為癌變性結節,其肝細胞的吞噬功能因此受到影響,通過普美顯增強可見病灶區域呈低信號或無信號的現象,與病灶周圍的肝實質區域存在鮮明的對比,提高臨床診斷的敏感性,突顯其顯著的應用價值[6]。另外有研究表明[7],肝膽期表現為等信號或稍高信號的小肝癌,經病理結果檢查顯示其腫瘤分化程度會略高于低信號的小肝癌,而且部分分化情況較好的肝細胞癌在肝膽期的病灶表現也會呈現相對等信號或稍高信號表達。因此普遍認為普美顯磁共振增強成像的信號強度與肝細胞癌的組織學分級關系密切,與其血供基本無關,但此觀點目前仍存在爭議,需進一步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普美顯磁共振增強成像的診斷效能明顯高于核磁平掃檢查,在鑒別肝硬化結節和小肝癌方面臨

表2 核磁共振和普美顯磁共振增強成像的診斷效能的比較[n(%)]
經臨床研究顯示[4],肝硬化結節是一種有多種因素長期反復作用形成的彌漫性肝損害,患者會因肝細胞的廣泛性壞死、結節性再生等因素影響,使肝小葉結構遭到破壞,繼而形成肝硬化,而隨著肝硬化病情的不斷發展,最終患者會演變成肝癌,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小肝癌則是肝癌的早期階段,兩者都伴有甲胎蛋白升高的現象,常規的CT和超聲檢查難以有效的區別兩組的差異,核磁共振檢查則可以通過對病灶實施彌散加權成像,提高細小病灶的檢出率,而普美顯在非特異性細胞外對比和肝膽特異性對比方面的優勢更有助于提高對病灶性質的診斷[5]。基于此點,本文將普美顯造影劑運用于肝硬化結節和小肝癌的鑒別診斷中。
經本文研究發現,普美顯磁共振增強成像的診斷效能各方面均高于普通磁共振掃描(P<0.05),由此證實普美顯在鑒別診斷肝硬化結節和小肝癌方面應用價值顯著。其主要原因使普美顯作為一種新型的造影劑,可以直接借助組織學的水平反應判斷病灶的性質,將其運用于肝硬化患者中,若患者的病灶為良性結節床應用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