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湘波,林少漫,毛小燕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南院,廣東 廣州 510000)
麻醉是確保手術順利開展的必要手段,臨床護理十分關鍵。預見性護理是一種通過事前評估風險做好相關防范干預的護理方式[1],循證護理則是根據已知的護理問題在進行文獻查詢后制定相關方案進行干預的護理方式[2],兩種護理方式各有優勢,基于此,本文就預見性護理和循證護理在手術室麻醉病人護理中的干預效果進行探討,具體內容如下闡述。
1.1 一般資料。納入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126例手術室麻醉病人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方式不同進行分組,將應用預見性護理的67例患者設為A組,其中女29例,男38例;年齡26-72歲,平均55.15歲。將應用循證護理的59例患者設為B組,其中女29例,男30例;年齡19-72歲,平均55.22歲。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發現差異無顯著差異(P>0.05),可進行對比分析,且研究已獲得患者及其家屬的知情同意。
1.2 方法。A組實施預見性護理,具體措施如下:通過事前風險評估患者麻醉過程中常見的風險有低體溫、壓瘡形成、蘇醒期躁動等,根據風險制定如下防范措施:①術中注意患者保暖,對于非術區且暴露在外的肢體部分應使用毛毯或較厚的棉被蓋上,術中使用的沖洗液溫度應保持在42℃左右,室內溫度控制在22至26℃。②術前注意患者體位的安置,取患者最舒適且符合手術要求的體位,同時術前進行壓瘡風險評估,等級較高的患者可給予海綿墊墊在患者的受壓部位,必要時還可使用減壓床墊。③復蘇期必須加強對患者的監控,根據其需求給予相應鎮痛、鎮靜藥物進行干預,減少其術后因麻醉藥效過后引起的疼痛而躁動。B組實施循證護理,具體措施如下:根據臨床經驗得知手術室護理中常遇到的護理問題有患者的恐懼心理、麻醉藥效過后出恢復室較緩等,筆者通過查證相關文獻制定下列護理方案:①強化對患者的麻醉知識教育,術前護理人員不僅需要對其的麻醉等級進行評估,在評估的過程中還需與患者解釋其使用的麻醉方式,講解所用的藥物、可出現的不良反應和處理方式。②術前做好患者心理輔導工作,發現患者不良情緒及時才做深呼吸放松法、注意力轉移法等改善患者不良情緒。③手術結束后護理人員需頻繁的呼喚患者名字,同時密切關注其體征變化,重點監測患者血壓、呼吸、心率、瞳孔等情況。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麻醉蘇醒時間和出恢復室時間,同時觀察其相關并發癥情況,統計類型和例數,計算發生率。
1.4 統計學處理。本研究采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對相關研究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χ2檢驗。當P<0.05,表示差異顯著且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麻醉蘇醒時間和出恢復室時間。通過對兩組患者麻醉蘇醒時間和出恢復室時間對比發現,兩組麻醉蘇醒時間差異不顯著(P>0.05),B組出恢復室時間則短于A組,兩組間差異顯著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麻醉蘇醒時間和出恢復室時間(±s)

表1 兩組患者麻醉蘇醒時間和出恢復室時間(±s)
?
2.2 兩組患者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通過對兩組患者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發現,A組的總發生率低于B組,兩組間差異顯著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患者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n(%)]
麻醉是一種通過用藥物等方式抑制人體的中樞神經和(或)周圍神經系統,從而達到讓患者痛覺喪失的目的,確保手術可順利開展。但是麻醉是一種高風險的操作,除了嚴格把控麻醉劑量之外,還需配合積極有效的護理干預,從而更好的確保患者麻醉效果以及術后蘇醒等[3-4]。在本次研究中,筆者在手術室麻醉病人護理中分別實施了預見性護理和循證護理,前者是一種以預防先與治療的護理干預模式,其主要通過事前評估患者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來制定相關的防范方案,通過預防性措施減少風險的發生[5];后者則是一種遵循醫學詢證理論的護理干預方式,主要是根據臨床實際提出相應問題,然后在通過文獻查詢等方式查找科學合理的方式解決問題,確保醫療方案的科學合理性[6]。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術后蘇醒時間無顯著差異(P<0.05),但實施循證護理的B組術后出恢復室時間顯著快于A組,而在相關并發癥方面,實施預見性護理的A組總發生率顯著低于B組,組間差異顯著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由上得出結論,通過本次研究發現,在手術室麻醉病人護理中,預見性護理和循證護理均具有各自的優勢,前者具有減少并發癥的優勢,后者則具有加速患者出恢復室時間的優勢。但是本次研究仍存在些許不足,研究主要探討可預見性護理和循證護理兩種干預方式分別在手術室麻醉病人中的效果,并沒有對兩種干預方式聯合使用的效果進行分析,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還需進一步完善,擴大樣本容量,深入探討兩種護理方式單一運用和聯合運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