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貴霞,嚴潔敏,龍艷,張寶月
(中山市中醫院骨三科,廣東 中山 528400)
延續性護理是醫院護理到家庭護理的延續,內容涵蓋醫院的出院計劃、轉診以及患者出院后的家庭護理指導[1]。對于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而言,出院后仍然需要一段時間進行功能康復,然而患者出院后因為專科護理中斷,而家庭照護人員通常缺乏相應的醫學護理知識與陪護技能,易導致患者引發各種并發癥或意外,繼而影響其康復效果與生活質量[2]。因此,有必要對此類患者實施家屬同步教育的延續性護理,以確保患者獲得細致、周到的院外護理,并指導家屬積極參與其中,幫助患者盡早恢復健康。鑒于此,本研究為了進一步分析家屬同步教育的延續性護理對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生活質量的影響,運用前瞻性分析研究法對常規圍手術期護理與聯合家屬同步教育延續性護理的臨床效果進行對照分析,見下述總結報告。
1.1 一般資料。運用前瞻性分析研究法,選擇本院關節專科2019年6月1日到2020年5月31日收治的100例符合納入標準的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采用電腦隨機分組方法將其分為對照組50例與實驗組50例。對照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40-80歲,平均(59.2±8.1)歲;文化程度中,文盲24例,小學19例,初中7例。實驗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40-79歲,平均(59.0±8.2)歲;文化程度中,文盲24例,小學18,初中8例。對比兩組的基本資料,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40歲≤年齡≤80歲的THA患者;②首次行單側全髖關節置換術;③無認知功能障礙,能以文字或語言溝通;④至少有一位長期照顧者;⑤得到患者及家屬的知情同意并自愿接受調查者。排除標準:①年齡<40歲或>80歲;②非首次行全髖關節置換術;③伴有嚴重內科疾病或無法用文字或語言溝通,無專一家屬照顧者。
1.3 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圍手術期護理,包括病情觀察、生命體征監測、心理護理、運動鍛煉等基礎護理以及常規健康宣教。實驗組:實施常規圍手術期護理聯合家屬同步教育的延續性護理。常規圍手術期護理方法與對照組相同。家屬同步教育的延續性護理內容主要包括:①成立延續護理小組:組員包括主任醫師1名、主管護師1名、護士2名,主任醫師視患者病情制定后期治療方案并提供治療咨詢服務,主管護師負責制定詳細的延續性護理并對護士進行培訓與工作安排,護士則負責執行具體的延續性護理措施。②建立延續護理檔案:對患者建立檔案,詳細記錄患者的姓名、性別、年齡、入院診斷、手術名稱、手術日期傷口情況、肢體感覺情況、肢體活動情況、用藥、功能鍛煉、健康宣教等,將健康宣教單發放給患者及家屬,并明確科室隨訪與患者的復查時間。③實施家屬參與的同步出院宣教:以圖片、視頻、網絡連接的形式自動發放隨訪內容,內容包括出院后的注意事項、體位護理、皮膚護理、心理護理,患者復診信息、用藥信息,以及患者康復過程中的營養支持、飲食調理、康復鍛煉等。指導家屬予以患者必要的支持與幫助,并發揮監督作用,以提高患者的康復效果。④階段性電話門診隨訪:每月由固定人員通過電話的方式查看延續性護理的實施情況以及患者的康復情況,并予以必要的指導。
1.4 觀察指標。對比兩種護理模式的實施效果,觀察指標包括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質量以及護理好評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應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評價項目共10項,每項0-10分,總分100分,60分以上、40-59分、40分以下分別表示輕度、中度、重度功障礙[3]。②生活質量:運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包含8個維度,得分越高提示生活質量越好[4]。③護理好評率:對患者進行問卷調查,評價項目包括好評、中評、差評,護理好評率=(好評+中評)/n×100%。
1.5 統計學處理。選用SPSS 22.0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對比。實驗組護理后的ADL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ADL評分對比(±s)

表1 ADL評分對比(±s)
?
2.2 生活質量對比。實驗組護理后的SF-36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SF-36評分對比(±s)

表2 SF-36評分對比(±s)
?
2.3 護理好評率對比。實驗組的護理好評率高于A組P<0.05,見表3。

表3 護理好評率對比[n(%)]
延續性護理服務拓寬了護理服務范圍與對象,不僅能降低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還能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改善其負性情緒,繼而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與生活質量[5]。延續性護理實施過程中,延續性護理小組的成立,不僅是對醫護人員自身專業科研能力的提高,更是拓展、完善醫院服務的有效舉措,能夠提高醫院品牌效應;主任醫師、主管護師、護士專項專攻,使其在延續性護理服務中發揮出事半功倍的效果。延續性護理的實施方式具有多樣性,包括提供咨詢服務、電話回訪等,能夠滿足患者不同護理方式的需求,有助于及時解決患者在康復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適當給予健康指導與督促,進而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與康復治療效果[6]。延續性護理實施過程中同步對患者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充分發揮了家庭的支持、幫助以及監督作用,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進行康復鍛煉,因此能明顯提高康復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護理后的ADL評分、SF-36評分以及護理好評率均高于對照組,提示實驗組的護理質量優于對照組,即常規圍手術期護理聯合家屬同步教育的延續性護理優于常規圍手術期護理,由此證實,家屬同步教育的延續性護理對提高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與生活質量有顯著作用。
綜上所述,家屬同步教育的延續性護理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護理中的實行效果顯著,可明顯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與生活質量,患者的護理好評率高,值得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