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香鳳
(大同市第六人民醫院,山西 大同 037000)
精神分裂癥作為一類無明確病因的精神疾病,指的是患者有思維、意志、感知、情感及行為上的障礙,主要以精神活動與環境的不協調為特征。多數精神分裂癥患者為慢性起病,臨床表現為學習成績下降、工作能力及積極性降低、多疑敏感、對待人與事冷漠或不感興趣等,部分患者還可出現頭暈、頭痛、失眠、乏力、沖動、語言或行為紊亂及暴力傾向等。精神分裂癥病情容易反復發作,部分患者還存在精神活動衰退及不同程度的社會功能缺失等。對于精神分裂癥的治療,臨床首選抗精神病藥物,雖然藥物治療能夠控制大部分的癥狀,所以許多患者經藥物治療后病情穩定時便可出院[1]。而出院后,患者仍需堅持用藥,長期服藥很容易使患者的依從性降低,從而導致疾病的復發,使其生活質量下降。因此,為了更好的穩定病情和減少疾病復發,出院后開展延續護理很有必要。延續護理是一種通過電話、網絡及上門隨訪等開展的一種延伸性護理,由護理人員與患者及其家屬之間建立有效溝通方式,通過院外提醒和指導,提高患者依從性,從而穩定其病情,實現生活質量提高的目的。為此,本文側重分析延續性護理的應用對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效果及生活質量的作用,匯總見下文。
1.1 基線資料。擇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入院診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112例為對象,入選標準:①符合精神障礙分類和診斷標準中關于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②年齡>18歲,<60歲;③溝通能力正常,可接受電話及微信聯系;④患者本人與家屬對研究知情且同意;⑤接受院內抗精神病藥治療超過2個月,精神癥狀基本消失,自知力良好,簡明精神病評定<30分。排除標準:①有嚴重的軀體疾病;②有意識障礙及溝通障礙者;③有大腦器質性病變者;④中途退出研究者[2]。患者中男73例,女39例;年齡27-58歲,平均(36.95±4.13)歲;病程1-6年,平均(2.65±0.65)年。按入院單雙號分參照組與延續組各56例,兩組基線資料在相比中未見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經過治療后病情穩定,且康復出院,出院時參照組給予常規的出院指導;延續組則在常規的出院指導基礎上,落實延續護理,具體如下:①成立延續護理分組:組員要求護理經驗豐富,并接受正式的精神分裂癥延續護理培訓,包括精神分裂癥形成的病因、表現、藥物作用、治療副反應、預后、治療維持時間、復發預防及家庭護理的內容等。所有護理人員經過考核且成績合格后方可從事延續護理相關工作。②建立出院檔案:出院時護理人員要建立好詳細的健康檔案,包含患者的姓名、地址、電話、診治記錄、用藥情況及出院時疾病情況等,并了解患者與家庭成員的心理狀態和遵醫行為,制定相應的延續護理計劃。③延續護理:首先,電話微信隨訪。在患者出院后,護理人員要定期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如每周一次,了解患者疾病的控制情況和服藥情況,同時日常通過微信等渠道向患者發送一些健康知識要點,使其加深對疾病和自我護理的了解。對疾病控制有待提高的患者,可囑咐其定時回院進行檢查和進一步治療。其次,上門隨訪:每個季度護理人員可親自上門隨訪一次,掌握患者的用藥情況和病情恢復情況,幫助患者處理所遇到的康復問題,提高患者對醫務人員的信任感,提高其遵醫行為,使疾病得到穩定的控制。最后,舉辦主題活動。可每月組織患者舉辦主題活動一次,以精神分裂癥的疾病控制作為主題,講解疾病保健、用藥治療、不良反應、預防復發、維持治療、遵醫行為、康復訓練等,使患者加深對疾病的了解同時能夠更好的控制疾病,對促進康復有著極大的作用。
表2 觀察兩組的生活質量評分情況(±s)

表2 觀察兩組的生活質量評分情況(±s)
?
1.3 觀察指標。采用PANSS評分及CGI-S評分對兩組護理前后的癥狀改善情況加以評價,其中,PANSS評分越高和CGI-S評分越低表示控制效果越好。同時評價兩組生活質量情況,包含因子有軀體疼痛、生理功能、生理職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活力及社會功能等,分值越高,證明生活質量越優[3]。
1.4 統計學處理。選用SPSS 21.0軟件統計處理本組數據,計量資料(±s)的比較以P<0.05代表組間存在統計學意義。
2.1 觀察兩組PANSS評分及CGI-S評分情況。護理后,兩組PANSS評分及CGI-S評分均比護理前有所改善,組間相比,延續組康復效果優于參照組,區別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觀察兩組PANSS評分及CGI-S評分情況(±s)

表1 觀察兩組PANSS評分及CGI-S評分情況(±s)
?
2.2 觀察兩組的生活質量評分情況。護理前,兩組軀體疼痛、生理功能、生理職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活力及社會功能等評分值相比區別不明顯(P>0.05),護理后,延續組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參照組,區別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精神分裂癥作為一類精神異常病變,以個性改變和思維、行為、情感分裂以及精神活動和社會環境不協調作為主要特征,患病者可發生認知功能損害,且病情反復發作及遷延不愈,給患者本人及其家庭帶來極大的影響。對于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在采取積極的用藥治療后,大部分癥狀可以改善,且自知力也基本恢復,多數患者在病情穩定后便可出院回家維持藥物治療便可[4-6]。但由于患者服藥的依從性比較差,尤其出院后缺少護理人員的監管,使其病情容易發作,所以開展院外的延續護理很有必要。
延續護理是一種將患者作為核心的服務理念貫穿到護理工作中,把院內的護理延續到院外家庭護理,以提高患者的遵醫行為和服藥依從性為目的的護理模式[7-9]。在本研究中,對比出院后常規的出院指導和延續護理的作用,可見延續護理組的PANSS評分及CGI-S評分均比參照組明顯改善,且延續組軀體疼痛、生理功能、生理職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活力及社會功能等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參照組(P<0.05)。提示我們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在康復出院后采取延續護理具有較高的可行性,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