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南通市第六人民醫院,江蘇 南通 226000)
腦卒中作為一類常見的腦血管意外,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及致殘率,多數患者發生首次或再次卒中后,會出現肢體偏癱活動不靈、語言功能或生活自理能力的喪失,嚴重降低了患者病后的生活質量,間接造成了患者家庭的經濟負擔[1]。隨著臨床技術的發展,腦卒中發生后的及時救治能夠使患者的恢復得到最基本的保證,但腦卒中患者身體機能的恢復需要較長的時間,普通的院內護理效果往往不理想,延續性護理應運而生,本試驗針對延續性護理的護理效果進行展開,具體如下[1]。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通過我科門診診斷急性腦卒中后住院治療后治療的患者120例,其中男性54例、女66例;平均年齡為(64.3±2.8)歲。隨機分入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各60例,兩組分別給予常規及延續性護理。納入標準:①經頭部影像學檢查,符合腦卒中診斷標準;②在院期間肢體運動障礙未完全恢復;③有自主意識,患者及家屬知曉相關注意事項、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病情較重或不穩定者;②患者有意識障礙,無法配合延續性護理工作;③有失語、失智等情況的患者;④患有嚴重高血壓心臟病,且病情嚴重的患者。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非觀察指標上無明顯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常規護理,同時對患者病情進行了解,向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在此之上對于試驗組患者以早期的心理輔導和延續性護理進行干預,在患者出院時告知出院后相關事項,給予患者包含出院后如何有針對性地展開康復訓練計劃自制手冊,并在出院后的一個月內定期隨訪,在電話中了解患者康復進展情況,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指出、講解和改正,對患者及家屬在康復過程中存在的疑惑進行解答,具體方法如下[2]。
1.2.1 腦卒中患者體位護理:在試驗組腦卒中患者基本生命體征穩定后,積極對患者進行正確體位的告知和指導,使患者的肌肉、關節處于活動位狀態,避免日后的廢用性萎縮和攣縮,有助于肢體功能的保留,為日后的康復訓練做好準備。腦卒中發生后的正確體位應以健側臥位為主,曲肘曲髖屈膝,但不能長時間保持單一姿勢,每兩小時可更換為健側臥位。在指導患者進行體位擺放時需要動作輕柔,語氣溫和,避免用力過猛扯痛或弄傷患者。進行站立姿勢的訓練時,首先要輔助患者進行平衡訓練,幫助患者重新找到身體的重心,逐漸進行其他功能的回復。囑患者家屬在患者首次下床活動時進行陪同,避免摔倒而引起骨折等情況,此外還要對家屬進行相關護理知識的簡單教授,以便在出院后進行長期的護理工作,有利于患者的康復。
1.2.2 腦卒中患者康復護理:在患者入院進行基本的神經內科治療各項生命體征趨于平穩后即可開始進行康復訓練工作,所要遵循的原則從簡到繁、先易后難。患者神志未恢復前要對患者進行肢體肌肉、關節的按摩,保證肢體的血液循環,避免發生肢體壞死和壓瘡,每次至少兩小時,但力度要輕柔避免對患者肌腱產生過度拉伸;患者神智恢復后,可以開始進行握手、翻身、做起等簡單的訓練,后逐漸過渡為床上移動或之后的下地運動。
1.2.3 腦卒中患者心理護理:在腦卒中發病早期,患者可能會產生驚恐焦慮的情緒,擔心短時內的肢體活動不靈可能會繼續發展,日后恢復困難,甚至生活不能自理,所以需要在此時對患者進行心理上的疏導,盡早開始與患者之間的溝通,注意患者的情緒上的變化,根據其自身特點、教育程度等有針對性的進行疏導,肯定治療的作用,并用成功恢復的事例幫助患者恢復信心,激發患者的積極性,從而為日后的治療打下主觀良好的基礎。
1.3 觀察指標。由受過專業培訓的護士在患者離院前和出院后1個月時分別進行Barthel指數以及Fugl-Meyer量表的評定,以對比患者接受不同的護理方案后恢復的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所得量表及指數數據使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相關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采用χ2檢驗、t檢驗,若P<0.05則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Barthel指數評分。出院前兩組患者在代表患者活動能力的Barthel評分上無明顯差異(P>0.05);而出院1個月后,試驗組的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表1 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s)

表1 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s)
?
2.2 Fugl-Meyer評分。出院前兩組患者在代表患者肢體運動能力的Fugl-Meyer評分上無明顯差異(P>0.05);而出院1個月后,試驗組的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
表2 Fugl-Meyer評分比較(±s)

表2 Fugl-Meyer評分比較(±s)
?
腦卒中作為一種多發于中老年人群的腦血管疾病,通常發病急驟,有較高的致死致殘率。伴隨著社會向老齡化發展的結構變化,腦卒中患者的發病率逐年升高,醫療手段的不斷進步使得發生腦卒中患者的病死率逐年下降,但很多患者經治療后,未能有效地恢復肢體功能,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痛苦[3]。護理工作在腦卒中患者的院內治療和先期恢復中起著重要的輔助作用,但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是一個較長較慢的過程,需要患者較強的自我主動意識,患者出院后康復訓練的輔助工作主要由家屬進行承擔,但由于患者的畏懼情緒、家屬對康復訓練知識的匱乏等因素使得患者出院后長期的恢復工作并未得到有效開展,患者喪則失了恢復肢體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的機會。因此近年來逐漸發展出一種旨在把護理延續至患者家中的新型護理模式,延續性護理[4]。
本研究將延續性護理應用到腦卒中患者的康復中,結果顯示在基礎護理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適當的體位、心理和康復訓練的指導,能夠有效延長護理工作的作用時長,離院后兩組患者活動能力和肢體運動恢復的相關評分有明顯差異,說明延續性護理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遠期預后,持續性的康復指導能夠在早期避免肌肉關節的萎縮畸形,與此同時給患者建立起健康的恢復期心態,鼓勵患者進行運動嘗試,相較于單純的常規護理,具有更好的長期效果。在以往的報道中,護理工作者的示范性教育能夠獲得患者和家屬更大程度的認可,也更有利于患者恢復,在對患者和家屬進行健康指導的同時對康復動作進行示范性的展示,能夠更直觀地對地對之后的訓練打好基礎。除此之外對患者進行更多的心理疏導也是十分必要的,使患者從心理上認可長期的恢復訓練并積極配合,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5]。
綜上所述,在腦卒中患者的康復過程中給予延續性護理可以顯著增強康復訓練效果,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