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英花
(吉林省吉林市延邊大學附屬醫院,吉林 吉林 133000)
重癥監護病房的患者均伴有病情危重,同時多數患者免疫功能不佳,需要使用大量抗菌藥物和進行侵入性操作,易導致多重耐藥菌(MDRO)感染風險增加,危害患者健康安全,采取一項有效的護理,能預防感染發生[1]。因此本次研究對針對性護理的效果進行分析,見下文。
1.1 一般資料。本文研究對象為重癥監護病房(ICU)患者,研究例數一共200例,重癥監護病房(ICU)患者均采取抽簽分組方式分為兩組,收取時間在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觀察組;年齡在40-81歲,平均(60.21±1.21)歲,其中男50例、女50例。對照組;年齡在41-80歲內,平均(61.15±1.12)歲,其中男51例、女49例。觀察組、對照組平均年齡、性別等資料相比,采用P>0.05代表,患者無顯著差異性。
1.2 方法。對照組100例均使用常規護理。對患者進行基礎護理,主要包括手部衛生護理、減少廣譜抗生素應用等[2]。觀察組100例均使用針對性護理。
1.2.1 對護理人員進行MDRO感染知識教育和培訓,使護理人員充分了解感染的預防措施、不良后果以及危險因素,制定MDRO感染監測流程,若發現患者伴有MDRO感染情況,應立即進行隔離,預防感染擴散[3]。
1.2.2 定期對病房內空氣和物品進行消毒,護理人員在實施護理操作時,應嚴格按照隔離標準進行,例如穿隔離服、戴口罩等,每位護理人員均應執行無菌操作,在進行氣管插管、深靜脈置管等醫療操作時,應嚴格按照規范進行,避免感染情況發生,加強對ICU患者皮膚、口腔等護理措施,在對患者進行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后,嚴格消毒[4]。
1.2.3 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告知患者有關多重耐藥菌(MDRO)感染方面的相關知識,并將內容制作成手冊,給予每位患者發放,從而促進患者對多重耐藥菌(MDRO)感染知識有充分了解,增強自我護理能力,護理人員應加強與患者溝通,并為患者講解有關相關知識,使其能夠消除負面情緒,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與此同時邀請治療成功者進行現身說法,使其能夠樹立康復自信,提供配合度。
1.3 觀察指標。對比對照組、觀察組多重耐藥菌(MDRO)感染發生率。對比對照組、觀察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滿意度。
1.4 統計學處理。統計學數據處理采取SPSS 25.0軟件,本次研究各項指標對比不同,可使用P<0.05表示,具有差異。
2.1 對比感染發生率。觀察組重癥監護病房(ICU)患者的多重耐藥菌(MDRO)感染發生率6.00%低于對照組患者15.00%(P<0.05),見表1所示。
2.2 對比2組焦慮和抑郁評分。觀察組患者焦慮(6.96±1.21)分、抑郁(7.03±1.15)分與對照組相比較,存在差異(P<0.05),見表2。

表2 2者焦慮和抑郁評分的比較(分)
2.3 對比滿意度。觀察組滿意度93.00%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所示。

表3 兩組滿意度指標的比較
據相關研究顯示,ICU患者一旦發生多重耐藥菌(MDRO)感染情況,易對患者病情和健康造成影響,而采取一項有效的護理操作十分重要,能保障患者健康安全,預防感染情況發生。
常規護理為基礎護理操作,將其應用在重癥監護病房(ICU)患者中,由于其無針對性,導致護理效果不佳。通過應用針對性護理后,取得顯著效果,在各項護理操作中,從消毒、培訓、無菌操作、隔離等多個方面實施,進行無菌操作、職業防護、嚴格管控以及系統培訓,在進行各項護理操作時,均執行無菌操作,呼吸機管道應定期消毒、更換,培養檢查患者痰液細菌,能降低患者交叉感染發生,保障每位重癥監護病房(ICU)患者的健康[5-6]。經研究表明,觀察組重癥監護病房(ICU)患者的多重耐藥菌(MDRO)感染發生率6.00%低于對照組患者15.00%(P<0.05);觀察組患者焦慮(6.96±1.21)分、抑郁(7.03±1.15)分與對照組相比較,存在差異(P<0.05);觀察組滿意度93.00%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通過對ICU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后,取得顯著護理效果,值得在臨床中推廣及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