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魯
江南水鄉的石門鎮上,盛產兩樣美麗的東西:亮晶晶的蠶絲和漂亮的藍印花布。小鎮上有不少蠶絲作坊和藍印花布染坊。豐子愷家的染坊叫“豐同裕”,是祖上傳下來的“老字號”。他從小在染坊里長大,每天都看到姑姑、媽媽和姐姐們在染制藍印花布和彩色綢傘。
有一次,他從染坊討來一些染料,給課本上的每幅圖畫都涂上了顏色。一本黑白色的《千家詩》,竟然變成了漂亮的彩色圖畫書。
春天里,他獨自來到郊外,站在開滿油菜花的田野上,看燕子飛舞,聽燕子呢喃唱歌。
水鄉的夏夜多么安靜,草叢里飄出蟋蟀們的琴聲。他喜歡坐在夜晚的井臺上,仰望像寶石一樣閃耀的星星,還有像小船一樣彎彎的月牙兒。
他小小的年紀,越來越喜歡所有“美”的東西了。父親曬書的時候,他看到里面有本《芥子園畫譜》,便悄悄把這本書拿走,天天照著書上的圖畫描呀畫呀。畫完了蘭草,再畫樹木、小人兒……
有一天,私塾先生看到他畫的圖畫,驚訝地問:“這真的是你畫的嗎?那你能不能照著畫譜,畫一張大一點兒的孔子像給我看看?”
他還從沒畫過“大畫”呢,怎么辦呢?幸好有姐姐們幫助他。姐姐教給他一個方法:先把畫譜上的孔子像描一遍,再在畫稿上打上一個個小方格,然后在一張大紙上畫上同樣數量的方格。這樣一個方格一個方格比著畫,就既簡單又準確了。
他把畫好的孔子像帶到私塾,先生和同窗們都朝他豎起了大拇指。先生把這張畫貼在私塾牌匾的正下方。這件事很快就傳開了,人們都夸贊說:“豐同裕染坊里出了個小畫師。”
1914年,16歲的豐子愷考進了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夏丏尊、馬敘倫、姜丹書、張宗祥、李叔同……很多名師都在這所學校任教。
豐子愷最喜歡李叔同先生的音樂課和美術課。李先生經常帶著學生們到西湖邊寫生。小橋、楊柳、游船、船娘……豐子愷把每一樣景致都畫得很美。
“你進步很快,你是我見過的最用功的學生,以后可以專心畫畫……”李先生的鼓勵就像春風和春雨,溫暖和滋潤著一顆少年的心。豐子愷下定決心,要專心畫畫,把一生獻給藝術。
1919年夏天,豐子愷畢業了。朋友們邀請他來到摩登的上海。他在一所私立藝術專科學校擔任美術老師。在那里,他和幾位朋友一起發起成立了中華美育會,出版《美育》雜志,他擔任編輯。
1921年春天,母親忍痛賣掉了一座祖宅,籌集資金供他去日本游學。楊柳依依時,燕子聲聲里,他離開了家鄉,離別了親愛的母親和姐姐們……
有一天,在東京街頭的舊書攤上,他與一本《夢二畫集·春之卷》相遇。竹久夢二優美和抒情的畫風就像無聲的詩,深深吸引了他。“寥寥數筆的小畫,不僅以造型的美感動我的眼,又以詩的意味感動我的心……”他曾如此回憶。從此,他一生都在追求這種交融著愛與美的抒情畫風。
從日本回國后,教育家夏丏尊邀請他到位于浙江上虞的春暉中學任教。在美麗的白馬湖畔,他一邊當老師,一邊開始畫畫。他在住所旁栽了一株楊柳,給住所取名“小楊柳屋”。除了給校刊《春暉》畫插圖和題花,也給上海的一些報刊畫插圖。
他還是那么喜歡所有“美”的東西:一道蘆簾、一彎新月、一枝桃花、幾絲柳條、幾棵翠竹……都帶著美和詩意,出現在他的畫筆下。
一個夏夜,聚會談天的朋友們都散去了,明凈的夜空只剩下一彎新月和幾顆星星,蟲子們在看不見的地方低聲私語……他坐在鋪著藍印花布的小茶桌邊,畫了一幅新作《人散后,一鉤新月天如水》。
他的漫畫得到越來越多的好評。1925年12月,他的第一本漫畫集《子愷漫畫》誕生了。一位評論家朋友說:“我的情思,被你帶到了一個詩的仙境……”一位散文家朋友說:“我們都愛你的漫畫有詩意,一幅幅漫畫就像一首首帶核兒的小詩……”
他用美麗的眼睛去發現世界的美,也用善良的心去感受人世間的不幸和憂傷。有一天,他看到一位貧窮的媽媽抱著襁褓中的嬰兒徘徊在育嬰堂門外,育嬰堂的墻角下,狗媽媽正帶著幾只小狗在玩耍……
他邁著沉重的腳步回到家里,默默畫下了這悲傷的一幕。他手中的畫筆在顫抖,就像那位無助的媽媽的心在顫抖……
1928年,30歲的豐子愷開始為開明書店出版的《開明國語課本》《開明英文讀本》等中小學教科書和兒童圖書及文學書籍和雜志畫插圖、做美術設計。他自己的畫集、散文集等作品,也都交給開明出版社出版。
有一天,夜已經很深了,所有人都已入睡,街道上不時傳來打更聲。他正在為夏丏尊翻譯的意大利兒童小說《愛的教育》畫插圖。就像小說里那個五年級小學生一樣,他在靜靜的雪夜里埋頭“筆耕”。這團小小的橘色燈光,是他送給孩子們、送給明天的世界的光亮與溫暖……
早在1918年8月19日,豐子愷的老師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法號弘一。豐子愷有心追隨老師學習佛家智慧。后來,在豐子愷30歲生日這天,弘一法師為他取法名“嬰行”。
1933年春天,豐子愷回到故鄉,建造了自己的新家“緣緣堂”。一群像小燕子一樣的孩子圍繞在他身邊。天空中的燕子、月亮和星星,地上的孩子、楊柳和桃花,還有撐著油紙傘的江南女子,輪番走到他的畫紙上……
春雨洗過的小巷里,青石板路是那么潔凈。三兩枝鮮艷的桃花,伸出誰家的院墻?故鄉的小女孩,正打著油紙傘,走在淅淅瀝瀝的小雨中……
一位美麗的母親抱著孩子倚靠在窗戶邊,望向小巷的電線上一只斷了線的紙鷂……小巷這么深、這么空寂,她在思念誰呢?
他畫得最多的,是他的孩子們的日常生活。阿寶是他的大女兒,瞧,阿寶給凳子的四只腳都穿上了小鞋子……
瞻瞻是他的長子,他把兩把圓圓的大蒲扇往胯下一放,就變成了自行車的兩個輪子……
阿寶是大姊,軟軟是二姊,瞻瞻是弟弟。姐弟三人玩起了“婚禮”游戲。瞻瞻當新郎官,戴著爸爸的大禮帽;軟軟當新娘子,用媽媽的紅包袱蒙住頭;姊姊阿寶做媒人,拉住一對“小新人”,正要把他們送進“洞房”里去呢!
瞻瞻趁爸爸不在家時悄悄溜進書房,一手握筆、一手扶案,模仿起爸爸畫畫的樣子……不一會兒,他又開始搭積木了。玩累了,瞻瞻又和姊姊玩起了“買票”的游戲:地上放著積木小火車,還插著巡道工用的小信號旗。一把靠背椅成了售票的房間和窗口。姊姊在賣票,弟弟在買票……
孩子們玩游戲時,爸爸總會躲在門后或窗簾后面悄悄觀察這一切。有時候,爸爸也會快樂地參與孩子們的游戲。爸爸騎著自行車,后面牽拉著瞻瞻的嬰兒車,父子倆的“小旅行”開始啦……
有時候,瞻瞻也給爸爸當寫生的小模特兒。爸爸說:“開始畫了哦!坐好不要動哦!”瞻瞻真的一動不動地坐在那里,連眼睛都不敢眨一眨。
胡同口傳來了賣“轉轉糖”老爺爺的小銅鑼聲。五顏六色的糖果、小糖餅和一些小玩意兒擺在轉臺上,轉轉支架上的指針停在哪里,下面的糖果和小玩意兒就歸轉它的小孩子。哪個小孩子能扛得住這樣的“誘惑”呢?看吧,連兩只小雞娃都跑到轉臺下,等著吃點兒糖餅渣呢!
冬天來了,窗外飄起了雪花。孩子們坐在溫暖的火盆前取暖,通紅的炭火里還插著火鉗,上面擱著燒水壺……
看著孩子們安靜地享受著快樂的童年和溫馨的親情,豐子愷的心里也充滿了溫暖。“哦,孩子們,在我心中,你們有著與日月、星辰、藝術同等的地位啊!”他握著畫筆,默默想道,“我對你們的疼愛和關心里,也包含著對全世界的孩子的疼愛和關心喲!”
可是沒過多久,日本侵略者踏進了這片土地。1937年冬天,豐子愷攜著一家老小,開始了漫長的背井離鄉的逃難生活。
千里故鄉,從此只能在夢中回憶了。家仇國恨,日夜煎熬著他的心。
有一天,他在武漢郊外看到一棵被砍掉了樹冠的大樹,堅強的樹干上抽出了新的枝條,綻放出新葉,有的枝條甚至比其他大樹的樹頂還要高……
他畫了一幅《大樹被斬伐》,還配了一首詩:“大樹被斬伐,生機并不絕。春來怒抽枝,氣象何蓬勃!”生生不息的大樹,不正是中華民族樹大根深、堅韌不拔品格的象征嗎?
這一時期,他的筆好像蘸著憤怒的血淚,創作了《戰地之春》《寄語我兒郎》《空軍殺敵歸》《大樹》等抗戰題材的漫畫,寫下了《中國就像棵大樹》和《辭緣緣堂》《還我緣緣堂》《告緣緣堂在天之靈》等散文,表達了對侵略者的憤怒和對家鄉故園的思念。
寒冷的雪夜里,家人都睡下了,他根據女兒一吟的經歷,為孩子們創作了歌曲《幼女之愿》和《我們四百兆人》。“……待兒年十五,自起將旗鼓,收復舊神州,與君共嬉游。”坐在橘黃色的燈光下,他含著眼淚,輕輕吟哦歌詞,等待黎明的到來……
在戰爭和離亂的日子里,他自己動手為孩子們選編課本,還經常給他們講解古典詩詞。他叮囑孩子們一定要好好學習中國古典詩詞,從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到辛棄疾、李清照、龔自珍……不僅要背誦他們的作品,還應該領會這些作品里的家國情懷。
一個夏天的傍晚,他沒有像往常那樣出來乘涼并給孩子們講故事。阿寶納悶:“這么熱的天,爸爸躲在屋里干什么呢?”她悄悄走進屋去看個究竟。原來,爸爸用工整的蠅頭小楷,把屈原的長詩《離騷》抄錄在一把白紙折扇上。爸爸對阿寶說:“我把它抄錄在扇子上,你每次扇扇子時都可以讀到,一個夏天就能背下來了。”
無論多么辛苦的日子,都絲毫不能減弱他對孩子們的疼愛。他白天要出去教書講課,晚上回到家還要畫畫,給孩子們講故事,幫孩子們溫習功課。
正因為這種熱愛和親近,他深深體會孩子們的心理,發現了一個和成人世界完全不同的兒童世界。他把這個世界畫進了漫畫和插圖里,也寫進了童話和散文里。在他的心目中,孩子的心是最美和最純潔的“王國”,他給這個“王國”取名“明心國”和“赤心國”。
無論多么艱難的日子都不能改變他對美的發現和對生活的熱愛。有一次,他看到蚊帳上破了一個洞,就畫了一個玲瓏可愛的小圖案,讓女兒繡在白布上,再剪成圓形補在洞上。還有一次,窗玻璃的一角破了,女兒正要拿厚紙去糊上,他馬上阻止說:“這很不雅觀哦。”說著,就用白紙裁出一角,在上面畫了“一枝紅杏出墻來”的圖案,補在玻璃窗上……
1949年10月,新的時代開始了。豐子愷帶著家人結束了流離失所的日子,回到上海定居。
他擔任了上海中國畫院院長等職務,創作了《繪畫魯迅小說》《格林姆童話全集》等大量作品。他每天辛勤筆耕,翻譯了俄羅斯文學名著《獵人筆記》、日本文學名著《源氏物語》等。還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葉圣陶的鼓勵下,翻譯了不少兒童音樂教育和美術教育著作。
豐子愷一生敬愛自己的老師弘一法師。弘一法師善良慈悲,對世間生靈充滿敬畏和愛護之心。1929年,老師50歲壽辰時,豐子愷畫了50幅愛護生靈題材的畫作結集,書名叫《護生畫集》(初集),獻給自己的老師。老師60大壽時,豐子愷又獻上了續護生畫集60幅,表達自己的敬意。
他還對老師做了一個美麗的承諾:以后每隔10年,就創作一集《護生畫集》為老師祝壽。老師70歲時,作護生畫集第三集,共70幅;80歲時,作護生畫集第四集,共80幅……100歲時,作護生畫集第六集,共100幅。
弘一法師去世后,豐子愷默默信守著美麗的承諾,直到完成了《護生畫集》第六集。六集《護生畫集》共450幅作品,全部由豐子愷繪畫。畫集里除了少量文字采自中國古代詩文中的佳句,其余詩文大多由弘一法師、豐子愷師徒二人撰寫。
萬物有靈且美。地球是人類、動物、植物們共同的家園。“護生”就是“護心”。愛護動植物的生命,也就是愛護人類自己的生命。《護生畫集》是引導人們學會敬畏大自然、愛護生命、培養善愛之心的“生命教育”讀物,也是豐子愷留給人類藝術寶庫的一匣閃閃發光的珍珠。
1975年,77歲的漫畫家、文學家、翻譯家和藝術教育家豐子愷,提前畫完100幅“護生”畫作,到另一個世界和自己的老師相聚去了。
豐子愷生于1898年11月9日。整整100年后的這一天,中國國家天文臺在茫茫宇宙中又發現了一顆新的小行星。2020年6月3日,經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準,這顆小行星被正式定名為“豐子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