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競
(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510530)
創新創業型人才是當代社會和經濟的重要生產力。《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2018 年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建設工作的通知》指出,“深入推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職業道德教育緊密結合,深層次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因此,培養具有高水平實踐能力的創新創業人才,是當前社會賦予高職學院新的使命。校園文化作為高校育人體系的內在精神引領,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具有潛在性與長期性的影響。因此,從校園文化建設視域下,深入研究探索提升高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途徑,有助于推動高校進一步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為社會培養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
為了解高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育現狀,課題組對廣州市內高職院校的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本次調查采用網絡調查、線下調查及訪談相結合的方式,調查對象共558 人,有超過60%的受訪者認為學校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比較重視,有33.5%的受訪者認為學校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重視程度一般,只有不到10%的受訪者認為學校不重視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
結合調查結果,高職院校在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育的投入教大,能開展多項創新創業能力培育活動,但仍反映出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通過調查可知,目前高職院校針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開展的工作中,開設創新創業課程和定期舉辦創新創業大賽占比最大,其次是定期組織創新創業專題講座或培訓,接著是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社團活動等第二課堂活動。大部分學生認可學校開展的創新創業大賽或路演活動、模擬市場等創業實踐活動、創新創業專題講座或培訓、創新創業落地項目等形式,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具有非常良好的效果。可見,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其中創新創業大賽或路演活動、模擬市場等創業實踐活動備受大學生的歡迎。
對于創新創業的相關制度,72.40%的學生對國家、地方政府或學校出臺的創新創業相關制度有一定的了解,然而非常了解的學生僅占所有被調查學生總數的3.60%。另外,還有27.60%的學生表示不了解國家、地方政府或學校出臺的創新創業相關制度。可見,在高職院校中,學校對于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比較重視,但是對于國家、地方政府或學校出臺的創新創業相關制度,學生的了解程度并不高,對于創新創業相關制度的宣傳還需要加強。
根據本次調查發現,被調查對象中有31.70%的學生完全沒有創業的想法,68.30%的學生對創業有一定的興趣。然而,當問及“您畢業后的打算”時,僅有7.40%的學生選擇自主創業或和他人一起創業,13.20%的學生表示在工作幾年后會考慮創業,35.70%的學生選擇專插本,34.90%的學生選擇就業,8.80%的學生未考慮。學生創業意愿調查結果如圖1 所示。
可見,高職院校學生畢業后打算創業的人數居于少數,對自主創業的意愿較低,但是有超過80%的學生認為在校大學生有必要甚至非常有必要培養創新創業能力。
據進一步調查,當問到“您認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應該具備哪些素質?”有92.30%的受訪者認為大學生創新創業要有積極自信、踏實肯干、責任擔當等創業人格,有90.70%的受訪者認為大學生創新創業需要有良好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人際交往、團隊合作、抗壓能力等通識能力,有80.10%的受訪者認為大學生創新創業需要創新精神、洞察商機、資源整合等核心創業能力,有60.20%的受訪者認為大學生創新創業需要有強烈的創業意愿,有65.40%的受訪者認為大學生創新創業需要有扎實雄厚的專業能力。大學生創新創業應具備的基本素質調查結果如表1 所示。
圖1 學生創業意愿調查結果
表1 大學生創新創業應具備的基本素質調查結果
總體而言,受訪者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需求較高,不僅需要培養創業人格、通識能力、核心能力,還要培養強烈的創業意愿、扎實雄厚的專業能力。
通過調研發現,有61.60%的學生認為參加創新創業大賽或路演活動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最有幫助,有59.10%的學生認為參加模擬市場等創業實踐活動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最有幫助,有41.80%的學生認為創新創業專題講座或培訓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最有幫助,有41.20%的學生認為開展創新創業落地項目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最有幫助。這說明參加創新創業大賽或路演活動、參加模擬市場等創業實踐活動是學生提升自我創新創業能力的首選渠道。
然而,根據調查結果,經常參加創新創業相關活動的學生僅占比6.30%,有時參加創新創業相關活動的占25.80%,大部門學生偶爾會參加創新創業相關活動,占比42.50%。當進一步問及“參加過哪些創新創業活動”時,參加創新創業專題講座、創新創業大賽、社會兼職、參加社團組織的人數占比最大,而參加創新創業落地項目和路演活動的人數占比最小,說明目前學生參與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活動多選擇簡單的理論知識學習以及普適化能力培養活動,較少親身參與創業核心能力專項實踐。通過與學生進行深度訪談和調查過程中也了解到,因學校提供給學生的校內實踐平臺較少,校外導師參與指導較少,學生項目創新性不高,啟動資金缺乏等多方面原因,導致學生項目多停留在創意階段,無法進一步開展落地孵化。
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在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豐富校園創業文化內涵建設,建設創業賽訓實踐平臺,完善就業創業一體化指導服務等,完善就業創業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
將創業文化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通過組建雙創型社團組織,引用創業者思維對社團進行組建和管理,從而將創業理念融合到社團建設全過程中;廣泛開展創業意識、創業知識、創業時事、創業政策的宣傳,特別要加強對國家、地方政府或學校出臺的創新創業相關制度,幫助學生從宏觀角度去了解雙創環境,為學生制定個人職業發展規劃提供充分的外部環境認知和科學的路線設計。
開展多元化校園創業文化活動。通過舉辦模擬市場、跳騷市場、“三創”大賽、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等多樣化校園創業主題活動為載體,吸引學生自主參與、體驗,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體作用,提升大學生專業技能、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邀請優秀企業導師、風投專家、創業公司高管開展“創業名人名家進校園”“創客大講堂”等創新創業學術活動,形成了濃厚的創新創業文化氛圍,從而將創業文化知識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日常校園學習過程中。
完善校內學生創新創業保障及激勵辦法,為學生參與創新創業各類活動提供保障和激勵政策;細化第二課堂學時管理辦法,將第二課堂參與情況作為評優評先的重要依據,提高學生參與校園雙創活動的積極性;制訂創新創業教育學分管理制度,鼓勵學生通過技能競賽、創業大賽、發明創造、技術開發、發明專利、社會實踐、發表論文和自主創業等方式轉換替代學分,提升學生積極性。規范創新創業獎學金管理辦法,對積極參與“攀登計劃”、“挑戰杯”科技創新、“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并獲得立項或獎項的學生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和資金獎勵。
近年來,創新創業大賽層出不窮,“互聯網+”“挑戰杯創青春”“挑戰杯彩虹人生”“眾創杯”等吸引了眾多的創業團隊。這些活動平臺為學生提供了創意激發、項目實戰和挫折體驗的機會,通過比賽進行機會識別、項目開發、團隊組建、運營管理、企業初創、發展規劃等全過程的項目模擬實踐,體驗創業公司的成立、生存與發展。然而,大賽創業項目的創新性和落地孵化率并不高,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也陷入紙上談兵的困境。
針對此困境,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突破:①鼓勵師生參與項目實踐研究,將大賽項目轉化為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大學生攀登計劃項目、挑戰杯課外學術作品大賽項目等形式,實現創業教育和專業教育的有機結合,拓寬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綜合素質;②在創新創業教育中切入實踐性教學環節,集聚校內外優質“雙創”教學資源,通過構建校內外創新創業交流和實戰平臺,在校內形成雙創大賽、創業項目訓練、實踐研究“三位一體”的多元化創新創業教育新格局;③在大賽中邀請優秀創業者、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和風投專家作為學校兼職指導教師參與項目指導,在打造項目的同時,極大地促進了師生尤其是教師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提高,更有效、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創新創業,在彌補了校內導師創業經驗不足的同時,也促進學生創業項目與產業行業企業發展的契合度,最終建立專業化的創業導師團。
開展大學生職業發展規劃教育活動,鼓勵學生從入學時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制訂個人職業目標。學校根據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提供就業、就業—創業、創業三種不同職業路徑的人才培養方案,形成“創新創業為導向,核心競爭力遞進”的就業創業人才培養新模式。
有效整合“校政行企”資源,組建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產學研孵化基地、創新創業科技園等支持、服務大學生創新創業及技能實訓場所,為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活動提供場地、經費、項目、設備、創業培訓、創業能力測評、創業指導、政策咨詢和創業信息等配套服務,為學生創業項目實現落地孵化及推向市場提供強有力的軟硬件保障,同時引進企業管理者、風投專家等校外導師與校內導師組成專業化、專家化的校企雙導師團,建立校政行企協同開展創新創業實踐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