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潔芳,何隆權
(江西工業貿易職業技術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8)
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迅猛發展,涌現出了一批批辦學有特色、人才培養質量高的行業類國家或省級示范性高職學院,但也有相當一部分行業類高職院校在生源不足和就業形勢的壓力下,不能很好的走出發展困境,面臨著生存危機[1]。因此,如何在辦學過程中突出行業特色,育人過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培育,培養行業急需的應用型人才,應當成為行業類高職院校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
產教融合是在產學研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是基于“產”和“教”兩者的人才培養模式,是人才培養單位與用人單位“融合”在一起,打破彼此的界限,將兩種不同的產業形態融合成以產業發展為需求、校內學習、產業實習的人才培養組織活動。在產教融合中,雙方以人才培養為共同目標,深度參與,形成緊密合作的人才培養共同體[2-3]。黨的十八大以來,產教融合逐漸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國家教育改革、產教資源配置、人力資源開發的整體制度安排。同時,深化產教融合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的改革任務。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也明確指出,“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要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工匠精神涵蓋各行各業,糧油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產業,作為行業類高職院校,肩負著為我國行業產業培養能夠勝任一線工作技術技能人才的使命。因此,行業類高職院校在育人過程中,著力融入工匠精神的培養,需從懂技術、精技能、能創新等方面多管齊下,同時要借助其行業屬性特色,做優做強品牌文化,讓學生在校內實現潤物無聲歷練成才[4-6]。
糧油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產業,需要大量懂技術、精技能、能創新的技術技能人才。為解決校、企點對點合作,企業參與性不高、人才培養規格不準確及課程教學內容陳舊、學生實戰能力不強的問題,2013年3月與行業協會、企業聯合開展了基于產教融合的“示范性高職院校提升社會服務能力研究與實踐”的研究,2014年形成了“高職糧食工程專業工學結合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再經過四年實踐,優化完善,確定了《“深融合、強研創”的糧油工業現代工匠育人體系》(333體系)。

圖1 “333”育人體系現代工匠培養示意圖
“3”:三融合構建產學研育人平臺。通過“學校、行業協會、企業”三位一體融合構建“生產實訓、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一體化產學研育人平臺,將平臺匯聚的生產科研設備和項目、工程技術人員、企業文化等資源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
“3”:三對接構建人才培養方案。依托平臺開展新技術研發與應用等的前沿性、實戰性和創新性優勢,以“專業設置(方向)對接產業需求、人才培養體系對接崗位職業標準、教學內容更新對接生產技術進步”的“三對接”構建人才培養方案。
“3”:三進入升級人才培養方法。以“推行教師進平臺、學生進項目、教學進現場”的“三進入”升級“教”與“學”方法,全面提升提高教師實踐能力、學生實戰能力和創新意識。
校、企點對點合作,企業參與性不高:專業設置及其人才培養方案來自于產業,又服務于產業,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辦學的基本模式。校、企點對點合作輻射面狹窄,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被動且難以深入,導致較難形成深度、持久的校企合作。搭建高效率的產教融合平臺及走暢通的校企合作之路是首當其沖要解決的難題。
人才培養規格不準確及課程教學內容陳舊:企業參與度不夠,學校單方面制訂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體系無法滿足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加上專業服務產業能力不夠,獲取產業前沿技術的能力和途徑極為有限,加之企業對產品核心技術、工藝技術的保護,導致生產案例少且陳舊,教學內容更新難以跟進產業技術進步。
學生實戰能力不強、職業素養不高:學生校內課程學習理論和實踐不平衡,缺乏一些實踐平臺來給學生訓練真實的企業生產項目,且企業生產過程中存在設備、生產和人身安全等風險,企業不愿意學生獨立操作和生產,到企業生產性現場學習難以開展,學生實戰訓練不足,職業素養難以養成。
為解決糧油工業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不準確、課程教學內容更新慢、學生實戰能力不強和職業素養不高的問題,學校堅持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聯合行業協會、糧油企業等,匯聚社會資源形成合力,構建“三融合”、實施“三對接”、推行“三進入”的方法,是發揮協會作用,完善高校功能、利用企業優勢,培養現代工匠的有效途徑。
2.2.1 預測人才需求,構建人才培養體系,生產案例納入教學,實施“三對接”
通過“三位一體產學研育人平臺”共享信息,獲取產業發展動態和人才需求預測,實施專業動態調整,專業設置對接產業需求;行業企業為主細化完善崗位職業標準,學校為主構建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人才培養規格對接崗位職業標準;將平臺上的新產品試制、技術研發和服務等項目成果納入生產案例庫,教學內容更新對接技術進步。
2.2.2 推行“三進入”,提高教師技術服務能力、學生實戰能力和創新意識
制定《學院教師創新創業管理辦法》、《專業教師赴企業鍛煉管理辦法》等一系列制度,推行教師進入平臺,成立教師工作室,開展生產管理、技術研究和服務等項目,提高教師技術服務能力;將平臺項目轉化為綜合素質提升課程,通過學生創新社團,推行學生進入項目,作為項目助手,培育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主干專業課實行校內教師和企業教師“雙主體”授課,實踐性強的內容按生產管理要求和工藝技術規范進行教學,推行教學進入企業現場;升級“教”與“學”方法,培養學生實戰能力。
隨著糧油工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針對科技成果轉化、新產品試驗試制、工藝技術工藝方法研究、產品檢驗檢測等共性技術需求,結合專業(方向)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需要,通過校企合作、信息共享、技術交流等方式,匯聚人才、項目、技術和資金等資源,構建了服務行業企業技術應用、培養高水平師資隊伍和現代工匠的產學研育人平臺,主動融入糧油工業生產、技術、管理、服務和創新體系,支撐區域產業發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形成了“深融合、強研創”的產學研育人平臺建設新理念。
學生在素養、能力、創新等方面得到提高,每年畢業生供不應求;2016年專業學生參加“挑戰杯——彩虹人生”全國職業學校創新創效創業大賽創業計劃類競賽中榮獲高職組別二等獎;2018年首次參加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賽項,榮獲團體三等獎;江西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賽項榮獲團體一等獎和二等獎。
制定《學院教師創新創業管理辦法》、《專業教師赴企業鍛煉管理辦法》等一系列制度;成立了學院糧油科技服務工作室、學生糧油創新社團;與江西省糧油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共建投資300萬、面積500m2的“糧油食品安全檢測技術協同創新中心”;骨干教師赴海外開展專業和業務培訓,專業教學團隊每位教師赴企業掛職鍛煉滿6個月,“雙師型”教師達100%;完成了教育部行業指導職業院校專業改革與實踐項目《糧油工業類專業企業生產實際教學案例庫》、《職業院校糧食工業類部分專業頂崗實習標準》;《糧食工程技術專業(飼料生產方向)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課題獲批省教育廳重點建設項目;教師發表專業論文13篇,完成省級以上課題6項,編寫專業課程教材20余部,建設省級精品課程3門,省級在線開放課程1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