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格格
(青海大學,青海 西寧 810000)
我國農村垃圾治理呈現出“四難、兩化、一低”的問題,四難分別是:垃圾收集難、垃圾運轉難、垃圾處理難、保持難;兩化是資金來源單一化、管理過程碎片化;一低是垃圾回收率低。面對這種緊迫的環境壓力,治理農村生活垃圾迫在眉睫,分析農村生活垃圾產生的原因必不可少。垃圾產生的原因是村民的環保意識薄弱,生態意識不強,垃圾隨意亂丟亂棄,亂堆亂放,同時缺乏相關的基礎設施和針對農村垃圾處理的專項資金,使得農村垃圾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

表1
該數據統計于2019年,該縣共有286個村,常住戶數84528戶,常住人口328315人,其中有254個村對生活垃圾不進行分類,占比88.81%,有21個村對生活垃圾分2類,占比7.34%,有8個村對生活垃圾分3類,占比2.80%。215個村的生活垃圾主要處理方式是集中外運,59個村的生活垃圾主要處理方式是集中村內焚燒或填埋,有12個村對產生的生活垃圾沒有集中處理。
三年來共投入3175.046萬元,為16個鄉鎮的113個村配備埋地式果皮箱342個,擺臂式垃圾斗1113個,擺臂式垃圾車11輛,電動四輪自卸車42輛,保潔工具209套,修建公共廁所116,有效滿足了整治工作正常開展和生活垃圾高效處理的需求,實現了農村環衛設施所有行政村全覆蓋。
2018年以來按照80~100戶左右農戶配備1名衛生保潔員的標準,為267個新增村配備保潔員1022名,并為他們配備了保潔工具和保潔服裝;嚴格落實保潔隊伍管理和運行制度,確保全縣1022名保潔員正常、有序開展工作。
在全縣267個村開展“三清、五改、治六亂”為主要內容的村莊集中整治,以治理村莊存量垃圾為切入點,著力解決亂搭亂建、禽畜亂跑、柴草亂垛、糞土亂堆、垃圾亂倒、污水亂潑等“六亂”突出問題。狠抓村莊周邊綠化、農田林網、道路綠化、公共綠化、庭院綠化,將垃圾、柴草、建材清理后的每一塊空閑地因地制宜地設計為綠化帶、小花園、種菜區,增加綠化面積,杜絕農戶再次堆放柴草、垃圾的空間,徹底改善村莊臟亂差現象。
全縣生活垃圾處理采取“戶集、村收、鄉鎮處理、“和“村收、鄉鎮轉運、縣處理”兩種城鄉生活垃圾治理模式,已建成的丹麻、加定、五十、塘川、臺子、五峰6個鄉鎮生活垃圾填埋場及周邊鄉鎮采取“戶集、村收、鄉鎮處理”的鄉鎮集中治理模式,較為偏僻的鄉鎮、村莊采取分散治理模式。全縣實現了對生活垃圾進行處理的村莊全覆蓋。
各鄉鎮加大對村莊環境整治工作的宣傳力度,積極深入村莊、農戶,多層次、多角度宣傳發動和教育引導,注重培養農戶從源頭上進行垃圾分類的好習慣,做到農戶庭院及“三包”責任區打掃經常化、垃圾主動入箱入斗及時化、公共區域維護責任化,努力調動群眾參與環境綜合整治的積極性,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
個別鄉鎮、村干部思想認識不到位,未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及村莊清潔行動提高到講政治的高度,工作敷衍應對,缺乏連續性,鄉鎮和村社交界處于整治盲區;鄉鎮之間、村社之間橫向比較,工作進展極不平衡。
部分鄉鎮對中央和省市縣委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政策宣傳還不夠,動員工作不深不細,部分群眾對待觀望的依賴情緒嚴重,主體作用尚未充分發揮出來,“干部干、群眾看”的現象依然存在,全民參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氛圍還沒有全面形成。
生活垃圾治理長效管理機制還不完善,制度落實還不夠到位,成果鞏固難度較大;雖然,各鄉鎮建立了清掃保潔、垃圾清運、“門前三包”、評比獎懲、互查互評等制度,但在實際操作中“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執行落實上大打折扣,長效機制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存在邊整治邊反彈,前整治后反彈現象。
基礎設施短板依然較多,生活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環衛設施配備有限。
由于我縣村莊分散、整治點多面廣,且縣級財力有限,大部分村莊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果皮箱、垃圾箱及垃圾車等環衛設施數量配備有限,部分村社環衛保潔隊伍數量不夠,垃圾場及垃圾清運車輛運行經費難以落實到位。而且,無法為保潔員購買保險,存在安全隱患。
堅持把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中央環保督察問題整改、河湖長制落實、違法用地清理整治、城鄉綠化等重點工作有機結合起來,統籌推進以“四清一改治十亂”為重點的村莊清潔行動,從關鍵區域,重點環節入手,狠抓集鎮、村莊節點和房前屋后、道路兩側、河流兩岸等死角、難點整治,全力整治各類頑疾。
緊盯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三年行動各項目標任務,集中時間、集中精力開展自查自糾,嚴格對照指標任務,盡快制定切實可行的推進計劃,持續完善村莊水、電、路、綠化、亮化等基礎設施,抓緊做好各項創建工作,確保所有指標任務按期實現。
按照督查與評價相結合,管理與服務相結合的原則,進一步完善能執行、能落實的長效管理機制,各鄉鎮、各部門要建立完善能執行、能落實的長效機制配套制度,結合各自實際,探索群眾積分制管理等辦法,強化機制落實的有效抓手,做到獎懲分明,進一步明確村、社、黨員、群眾責任和義務,推動整治工作規范化、制度化、常態化,堅決杜絕長效機制流于形式、成為空文。要切實發揮樣板村示范引領作用,確保各村社學有榜樣、趕有目標,以點帶面、全面提升。要充分調動村民支持、參與人居環境整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過程變成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的全過程,形成人人支持、人人參與的良好社會氛圍。
不斷加大垃圾收集、轉運等環衛設施配備力度,著力構建運轉及時有效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共配備保潔員2022人;五十鎮生活垃圾填埋場投入使用,臺子鄉、五峰鎮生活垃圾填埋場開工建設;為18鄉鎮配備果皮箱571個、戶用垃圾桶1571個、垃圾斗1480個、垃圾車55輛,267個村莊均對生活垃圾進行處理,覆蓋率達100%。
五十鎮3個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清理全部完成,建立了農村垃圾保潔收集處理市場化機制,結合垃圾轉運公司統一清運和鄉鎮自主清運,實現了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全域覆蓋,逐步推進垃圾減量化、收集分類化和處理資源化。
實施農藥化肥零增長行動,積極引導農民施用農家肥等綠色環保肥料,全面清理農業生產廢棄物及“白色污染”,回收殘膜166.6萬公斤;深入開展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污染治理,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不斷提高。
各鄉鎮、村“兩委”要切實發揮屬地責任和群眾主體責任,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責任細化到人,全域整治,全面推進。鄉鎮主要領導要強化督查指導,逐步把整治責任落實到村一級,指導村“兩委”班子增強“主人翁”意識,主動擔負起整治主體責任,積極采取“小手拉大手”、黨員積分制管理、黨員聯親屬、微信促整治、建賬銷號等有效措施,廣泛宣傳、動員群眾自覺參與到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當中,切實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匯聚人居環境整治的強大合力。
按照“政府出一點、部門整合一點、群眾集資一點”的辦法,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經費列為專項財政預算,確保財政資金投入到位,并按實際情況逐年增加。規范各項涉農資金使用辦法,明確規定此類資金優先用于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投入,最大限度發揮資金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參照城鎮家庭衛生處理費收取辦法,以自然村為單位收取農戶衛生處理費用,逐步實現農村環境衛生清理及垃圾處理有償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