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仕平,黃家春,周朝相
(四川省會東縣農業農村局,四川會東 615200)

會東綿羊屬涼山半細毛羊,主要分布在四川省會東縣海拔2 200米及以上的高寒山區,綿羊養殖是當地群眾經濟收入的支柱產業,但由于高山農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接收新技術新知識的能力有限,綿羊養殖基本按傳統飼養方式,常年以放牧為主,綿羊生長緩慢、飼養周期長、養羊效益低。因此亟需引進優質肉羊改良本地綿羊提高綿羊肉用性能,增加個體產肉量,實現規模化、集約化養殖,讓養殖綿羊成為高寒山區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
1.1 品種及規模 會東綿羊屬毛肉兼用型,是利用本地綿羊作為母本,先后引進考利代羊、羅姆尼羊、美利奴羊、林肯羊等作為父本,通過幾十年的雜交選育而形成的48~50支紗半細毛羊新品種,成年公羊體重在41千克左右,成年母羊38千克左右,屠宰率47%。2019年全縣綿羊存欄12.2萬只,出欄綿羊10.3萬只。
全縣已建立綿羊繁育體系中,核心育種場1個,現有269只種公羊,每年為養羊戶提供種公羊,以避免肉羊近親繁殖,提高綿羊的生產性能。
1.2 實行人工種草,全年飼草均衡 會東縣農戶習慣利用冬閑地種植光葉紫花苕,此外積極推廣多年生牧草紫花苜蓿的種植,一年生牧草和多年生牧草的搭配,保證了冬春季節牧草供應,實現了飼草全年均衡供應。利用退牧還草退化草原補播專項資金和人工草地建設專項資金,采購草種對退化草原進行補播,提高天然草原產草量和牧草品質,夯實了綿羊養殖的物質基礎。
1.3 家庭牧場及養羊合作社正在形成 由于有草原生態補助獎勵棚圈建設資金的支持,一些養羊大戶將羊圈改造成樓臺式圈舍。牧草良種補貼的專項資金,解決了牧草種子問題。一些養羊大戶正培育成為全縣養羊示范戶,逐步推行綿羊的標準化養殖。
2.1 綿羊本品種選育力度差 多年來,由于羊毛價格逐漸走低,但絕大部分地區未按綿羊改良技術要求進行選種選配,改良及選育力度不夠,導致綿羊個體變小,產毛量及產肉量少,品種退化現象嚴重。
2.2 圈舍條件差 圈舍陳舊,圈舍內環境差,有害氣體濃度高。多數農戶仍然采用無窗戶的地圈飼養,濃重的氨味易導致綿羊患結膜炎、咳嗽等病癥,圈舍潮濕易使羊患“腐蹄病”。
2.3 飼養觀念落后 養大羊、周歲羊的習慣仍然存在,導致飼草飼料消耗過度,綿羊商品率較低,效益差。農戶養殖觀念落后,采用傳統放養方式,羊走路爬山營養消耗較多,不利于羊只增重。
2.4 科技含量低 效益差 宣傳力度不夠,技術培訓不到位,農民科技意識不強,養羊科技含量低,效益差。
3.1 加大改良力度,培育肉用雜交商品羊 引進肉用性能好的綿羊品種,如薩福克為父本,本地綿羊為母本,生產雜交綿羊,提高個體的產肉性能。再引進產羔率高的湖羊為父本,薩本一代綿羊為母本,生產雜交綿羊,提高產羔率,進而提高生產性能,提高綿羊的商品性。
3.2 改造羊舍,建設養殖小區 轉變飼養方式,推行舍飼、半舍飼模式。在一般地區統一圖紙、統一標準、統一式樣,將規模養羊戶的羊圈改造成樓臺式圈舍,保障舍內冬暖夏涼,既符合綿羊的生活習性,又能充分發揮羊的生產性能,且利于疫病防控,降低養殖成本。在條件好的地區建立綿羊養殖小區,實行集中飼養,制定統一的飼養管理標準,逐步推行羊的標準化養殖。全縣充分利用近年來草原補貼項目中的圈舍修建補貼資金和扶貧移民局的貧困戶棚圈修建補貼資金,在本縣境內修建了上千套樓臺式羊舍。
3.3 推廣人工牧草種植,廣辟飼料來源 創新集體經濟經營模式,由養羊合作社籌措資金,對相對集中的撂荒地進行土地流轉,種植多年生牧草、全株青貯玉米;利用冬閑地種植光葉紫花苕,實行糧草輪作;將農作物秸稈進行氨化、青貯、曬制青干草、制作草顆粒等;提高秸稈飼料化利用率;進行飼料加工和日糧配方的優化,制成羊可用的草產品;改傳統的放牧方式為圈養,推行規模化、工廠化養羊。
3.4 加大培訓力度,增加綿羊養殖科技含量 畜牧科技人員要切實加大科技推廣力度,認真落實科技推廣任務。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綿羊科學飼養管理技術培訓,增加綿羊養殖科技含量,提高綿羊養殖綜合經濟效益。
3.5 強化防檢,保障綿羊養殖健康發展 依法加強肉羊防疫工作,執行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方針。加強綿羊重點疫病的監測工作,健全疫情測報制度。把好產地、運輸、屠宰檢疫關,確保綿羊養殖業的健康發展。
3.6 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政府在農用地審批、貯草棚建設、機械購置補貼、低息貸款等方面予以支持。加強對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育,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養殖模式,利用其示范作用,在綿羊生產中帶動和提高散戶養殖綿羊的積極性,切實提高綿羊養殖水平,帶動農民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