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規范規定了影響規模場牲畜口蹄疫發生的風險因子及風險評估方法,以達到評估規模場牲畜口蹄疫發生風險度的目的。
本規范適用于四川省境內口蹄疫易感動物規模化養殖場的口蹄疫風險評估。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GB/T 18935-2003口蹄疫診斷技術
農業部《口蹄疫防治技術規范》(農醫發[2007] 12號)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規模場 經四川省農業行政部門批準,牲畜養殖規模及條件滿足以下規模的養殖場:生豬常年出欄量為500頭及以上、肉牛常年出欄量為100頭及以上、奶牛常年存欄量為100頭及以上、肉羊常年出欄量為300只及以上。
3.2 風險因子 影響疫病發生可能性的不確定性因素。分為特殊因子、關鍵因子、普通因子三類,特殊因子是與疫病發生可能性有直接關系的風險因子,關鍵因子是對疫病發生可能性有關鍵影響的風險因子,普通因子是可間接影響疫病發生可能性的風險因子。
3.3 風險評估 對各種風險因子進行測試和分析,以評價和估量疫病發生的可能性大小和程度,分為高風險、中等風險、低風險三個級別。高風險指發生疫病可能性大,應立即采取防范措施,中等風險指發生疫病可能性中等,應逐步對防范措施進行改善,低風險指發生疫病可能性小,防范措施已較完善。
影響規模場牲畜口蹄疫發生的風險因子包括特殊因子、關鍵因子和普通因子三類。
4.1 特殊因子
4.1.1 規模場牲畜是否健康帶毒,即口蹄疫病原學檢測結果為陽性但未發現口蹄疫臨床癥狀。
4.1.2 規模場牲畜是否免疫口蹄疫疫苗。
4.1.3 規模場所在縣(區)及毗鄰縣(區)當前是否存在口蹄疫疫情。
4.2 關鍵因子及普通因子 末尾標有“(關鍵)”的條目為關鍵因子,未標注的條目為普通因子。
4.2.1 場址、布局與設施設備
4.2.1.1 場址 規模場與屠宰廠、畜產品加工廠或其他養殖場的距離是否在2 000 m以上。
規模場與主干道或居民區的距離是否在1 000 m以上。
規模場上風向3 000 m以內是否有屠宰場、畜產品加工廠或其他養殖場。
4.2.1.2 布局 規模場周圍是否有符合防疫要求的圍墻或防疫溝,圍墻外是否建立綠化隔離帶。
管理區、生產區和隔離區是否嚴格分開且界限分明,各區入口處是否設明顯的警示標志。
配種舍、妊娠舍、產房、帶仔母畜舍、保育舍、育成舍是否依次沿著順風向建設。
場內凈道和污道是否分開且無交叉。
場內道路是否硬化。
展示廳和裝畜臺是否建在生產區下風方向邊緣并有專用通道。
4.2.1.3 設施設備 規模場及隔離舍的出、入口處是否設有符合要求的消毒池、消毒通道、更衣室。
是否有廢棄物(糞便、污水、墊料等)無害化處理設施。
是否有場內用運輸車輛。
是否有防鼠、防風、防盜設施,以及存放飼草、飼料的專用場所。
4.2.2 飼養管理 是否采用自繁自養和全進全出的飼養管理模式。
外來牲畜是否檢疫合格,引入后是否對其采取符合規范要求的消毒、隔離、觀察、檢測等措施。
是否建立完備的人員進出場管理制度并嚴格執行。
是否對進入規模場的動物源性飼料、鮮肉、肉制品等可能攜帶口蹄疫病毒的物資進行嚴格檢查和管理。
牲畜的營養狀況是否良好。
飼養密度是否合適。
規模場通風是否良好。
牲畜是否與其他畜禽混養。
墊草、墊料是否符合要求。
4.2.3 隔離、消毒及無害化處理 是否設有用于動物采樣和處理的場地。
是否選用口蹄疫病毒敏感消毒藥進行消毒,并且定期交替更換不同藥理類型的消毒藥。
每次消毒前的清掃工作是否徹底。
是否對外圍環境保持1周消毒至少1次,舍內的走廊、過道等保持1周消毒至少2次,產房、保育舍等車間保持1周至少3次的帶畜消毒。
發現發病的牲畜,是否及時進行隔離觀察;發病死亡的牲畜,是否及時進行無害化處理。
牲畜入場運輸所使用的車輛、墊料、排泄物及其他被污染物料等,是否在牲畜運抵飼養場后,及時進行消毒、清洗、再消毒。
是否針對隔離、消毒及無害化處理建立完善的制度并嚴格執行。
4.2.4 免疫 是否制定有適合本場的口蹄疫免疫程序。
是否嚴格執行免疫程序。
是否選擇與流行毒株相同血清型的口蹄疫疫苗用于預防接種。
疫苗的貯存是否符合要求。
疫苗的接種方法、劑量是否符合要求。
整個畜群的口蹄疫免疫抗體水平是否達到有效保護范圍。
其他主要動物疫病免疫抗體水平是否在有效保護范圍內。
4.2.5 監測與凈化 規模場是否開展口蹄疫監測。
監測方案是否包含口蹄疫病原監測。
是否開展口蹄疫分子流行病學調查。
是否對口蹄疫外的其他主要動物疫病進行凈化。
4.2.6 疫病流行狀況 規模場3年內是否發生過口蹄疫。
規模場目前是否有其他動物疫病流行。
規模場周邊地區3年內是否發生過口蹄疫。
規模場周邊地區的易感動物目前是否有其他動物疫病流行。
4.2.7 其他因子 規模場是否建立有獸醫診斷實驗室。
是否配備滿足需要的專業技術人員。
是否存在野生動物遷徒的影響。
規模場周圍1 000 m范圍內是否有易感動物及其產品的運輸、交易、加工、儲存發生。
是否存在養殖場間相互聯系的影響。
是否存在風媒傳播的風險(上風向200 km內發生口蹄疫疫情)。
5.1 規模場牲畜口蹄疫風險分析評估模型 規模場牲畜口蹄疫風險分析評估表作為評估模型。
5.2 風險評估模型的使用
5.2.1 風險因子結果判定 根據被評估規模養殖場的實際情況,對規模場牲畜口蹄疫風險分析評估表中的風險因子進行結果判定。依據每項風險因子的判定標準,分別在“A”、“B”或“C”欄目下劃“√”。
5.2.2 風險綜合判定
5.2.2.1 高風險 風險因子判定結果至少符合以下情況之一的,判定為高風險:特殊因子1項或以上判為“C”;關鍵因子4項或以上判為“C”;普通因子12項或以上判為“B”或“C”。
5.2.2.2 中等風險 風險因子判定結果至少符合以下情況之一的,判定為中等風險:關鍵因子1~3項判為“C”;普通因子8~11項判為“B”或“C”。
5.2.2.3 低風險 不符合高風險、中等風險判定條件的,判定為低風險。■
本標準依據GB/T 1.1—2009給出的規定進行編寫。
本標準由四川省農業農村廳提出并歸口。
本標準由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批準。
本標準起草單位:四川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張毅、陳斌、周明忠、李春、謝嘉賓、梁璐琪、裴超信、陳弟詩、鄧飛、侯巍。
附錄A (規范性附錄)

規模場牲畜口蹄疫風險分析評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