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曉輝
“四史”作為對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統稱,是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在開展、推廣、深化歷史教育的實踐過程中形成的歷史學概念。2021年第11 期《求是》雜志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學好“四史”,永葆初心、永擔使命》一文。該文是習近平總書記從2016年12月至2021年3月期間關于學好“四史”重要論述的節錄。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重要論述,為我們指明了學習“四史”的重要意義、基本要求和推進路徑。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營養劑。“十四五”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新的歷史節點邁向新的歷史征程,開展“四史”教育正當其時,意義重大。
有助于堅定理想信念。心有所信,方能行遠。“四史”是記錄中國共產黨人堅守理想信念的生動教材。在革命戰爭年代,共產黨人革命理想高于天,面對裝備精良的敵人,鐵骨錚錚、毫無懼色。李大釗、方志敏、楊靖宇等成千上萬的共產黨人用鮮血換來了民族的解放。新中國成立后,面對積貧積弱的祖國,王進喜、焦裕祿、鄧稼先等共產黨人堅守理想信念,克服艱苦條件,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之初,面對溫飽都成問題的基本國情,杜潤生、楊善洲等共產黨人堅定理想信念,“摸著石頭過河”,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使國家徹底擺脫貧困并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四史”對這些歷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記錄,必將在精神上感召后人為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不懈奮斗。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希望廣大黨員特別是青年黨員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結合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努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有助于砥礪初心使命。初心就是共產黨員為人民謀幸福,使命就是共產黨員為民族謀復興。堅守初心使命是共產黨人的靈魂。“我們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歷史,就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建黨伊始,黨就明確了“黨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實行社會革命”,以解救勞苦大眾,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新中國成立初期,面對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的局面,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地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順應人民建設美好家園的愿望,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框架,各項事業蒸蒸日上。在鄧小平同志的帶領下,中國共產黨認真分析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順應民心,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偉大決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建設成就。由此看來,學習“四史”就是一部堅守初心的歷史,就是一部生動的不忘初心使命、砥礪前行的歷史。
有助于提高執政本領。“我們回顧歷史,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學習“四史”有助于黨員干部清醒、客觀地去分析歷史,認清歷史前進的方向和規律,提高黨執政的戰略思維有助于黨員、干部學會運用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思維方式,對世情國情黨情進行科學研判,把握客觀規律,解決現實問題,提高黨執政的決策水平。有助于黨員、干部置身于歷史視域中去思考、定位、謀劃,提升深刻認識和自覺服從大局的能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不僅指明了學習“四史”的重要性,而且還明確了學好“四史”應遵循的基本要求。
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更加自覺地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增強辯證思維、戰略思維能力,努力提高解決我國改革發展基本問題的本領。”在“四史”學習中,堅持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就是要把我們黨100年的歷史、新中國70 多年的歷史、改革開放40 多年的歷史與500年的社會主義發展史聯系、銜接起來,深刻把握黨的領導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的歷史必然性,更好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中的重要地位。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雖然是四段不同時段的歷史,但是相互包容、相互交錯。從本質上而言,不論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還是社會主義發展史其背后都有中國共產黨的核心作用,是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謀獨立、謀幸福、謀復興、謀大同的偉大斗爭史。黨史是“四史”的核心,“四史”是黨史的延展。
要構建“四史”學習的體系。“四史”是理論創新,是精神薈萃、經驗集成之寶藏。學習“四史”的目的是能夠更好地指導當下實踐,展望未來。為此,要以破解現實問題為導向構建“四史”學習的體系。一是通過學習理論悟明道理。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學史明理的首要要求。“四史”不僅是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史,也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學習“四史”首先要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主線,準確把握這一思想的精髓要義和精神實質,不斷增進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二是通過弘揚精神堅定信念。學史增信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史學習教育提出的第二項要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中國精神,離不開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四史”中薈萃了豐富的精神,從五四精神、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鋒精神、大慶精神、特區精神、女排精神、航天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這些精神承載的是無數仁人志士的理想信念。三是通過總結經驗增強實踐力量。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就要進一步總結黨的歷史經驗。“四史”積累了彌足珍貴的經驗。學習“四史”就是要以科學的視野和發展的眼光對待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經驗,繼承我們黨在長期奮斗歷程中所形成的堅持黨的領導、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為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智慧,增強力量。
要注重方式方法創新。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要注重方式方法創新”“要鼓勵創作黨史題材的文藝作品特別是影視作品,精心組織黨史主題出版物的出版發行,發揮互聯網在黨史宣傳中的重要作用……著力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在全社會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宣傳教育的通知》,明確提出要通過開展讀書學史活動、組織基層宣講活動、開展學習體驗活動、開展致敬革命先烈活動、開展學習先進模范活動、開展紅色家風傳承活動、開展全民國防教育活動、組織群眾性文化活動。
在開展“四史”教育中,要以黨史為重點,從以下三方面推進:
學習活動要走“心”。黨史學習教育,基礎在學。一是解決好“學什么”的問題。利用參考資料,拓展指定書目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及時跟進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前后貫通、聯系實際學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四史”的重要論述;做到常學常新、常思常悟、常研常得。二是解決好“怎么學”的問題。堅持集中學習和自主學習相結合,把集體學習作為重要方式、把潛心自學作為基礎保證,推動個人自學與專題學習、現場教學、分享互學、組織促學、定期述學、指導督學等有機結合起來、有效貫通起來,做到真學、細學、深學。三是解決好“學到位”的問題。堅持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堅持邊學習邊思考、邊學習邊總結,堅持做筆記、寫心得、談體會,做到學有所思、學有所悟、學有所得。
教育活動要做“活”。黨史學習教育,目的在教育。要把握黨史學習教育的特點和規律,因地制宜,創新方式,確保落到實處、取得實效。一是注意因人而異。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方式。面向黨員干部重點是引導其在對歷史的深入學習思考中謀劃現實工作、更好走向未來;面向全社會,主要是進行以黨史為重點的“四史”宣傳教育,普及黨史知識,引導人們聽黨話跟黨走,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傳。二是講活歷史故事。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主線,利用線上線下,結合紅色資源、實際工作、身邊先進典型,邀請英雄人物、親歷者及親屬講歷史故事,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深入人心。
實踐活動要做“實”。推進黨史學習教育,不僅要讓廣大黨員干部受洗禮、有提升,也要讓群眾受教育、得實惠,把為民服務解難題、辦實事作為檢驗黨史學習教育成效的“試金石”。一是突出問題導向。從最困難的群眾入手,從最突出的問題抓起,從最現實的利益出發,想群眾之所想、憂群眾之所憂、急群眾之所急,回應“槽點”、紓解“痛點”、打通“堵點”、補齊“斷點”,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二是加強基層調研。組織黨員干部深入基層群眾,廣泛聽取意見、了解民生需求,找準查實基層和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精準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三是實行清單制度。不同地區、不同領域、不同層級黨組織要分層分類制定“我為群眾辦實事”清單,把群眾反映的問題清單、基層提出的需求清單變成履職清單,明確完成時限,實行臺賬管理,把人民群眾是否滿意作為衡量實踐活動成效的重要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