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冬梅
“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明確要求,省委十二屆八次全會提出了“全面建成生態強省”“建成全國生態文明示范省”的目標。聚焦黑龍江省農業高質量發展,要以優化農村人居環境助推黑龍江省爭當農業現代化排頭兵、當好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一)精準宣傳解讀國家政策。一是利用微信、微博、短視頻及時準確宣傳我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方面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保障措施、決策部署和工作動態。二是加大正面引導和激勵,特別是要重點解讀國家和黑龍江省出臺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相關政策,消除農民顧慮或疑問,堅定信心進而形成整治行動合力。
(二)大力推廣成功經驗舉措。一是大力宣傳浙江、吉林等省先進經驗,開拓本省基層工作人員的工作思路。結合省情實際,以各村黨支部為單位,按照屬地化管理制定人居環境整治“作戰圖”。二是篩選全省整治工作成效好的自然村作為典型案例,積極宣傳推廣其做法,復制經驗,以點帶面,獲得村民對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支持和參與。
(三)全面普及環保衛生知識。一是通過動員大會、宣傳欄、宣傳標語、村廣播、上門入戶、定期開展活動等方式,提高村民對環境衛生與健康知識的知曉率,激發村民愛護、維護、保護居住環境的熱情和自覺參與整治環境的積極性。二是宣傳垃圾分類新時尚。逐步建立健全“分類收集、定點投放、回收利用、末端處置”的運行體系,實現農村生活垃圾源頭分類和資源化利用。
(一)切實發揮黨政“鐵軍”的主導作用。一是構筑建管體系。確定牽頭單位,明確各部門責任,做好改水、改路、改廚、改圈、改廁等治“亂”、治“臟”、治“污”重點工作,嚴密推進項目設計、設備采購、工程監管、資金管理、竣工驗收各環節工作。二是落實目標責任。堅持屬地化原則,制定各級黨委和政府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責任清單。將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納入目標責任考核體系,對于責任不落實或落實不到位、整治效果不明顯或根本沒效果的進行問責。
(二)積極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生力軍”作用。一是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從“袖手看”轉向“動手干”。做好返鄉創業人才隊伍的組織安排,積極發動從農村走出去的企業家,使其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持者、參與者和受益者。二是建議通過區域項目捆綁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進入,如將全省農村道路、改廁保潔等多項業務打包,形成一個復合項目包來增加項目總收益。
(三)充分發揮各村村民的“主力軍”作用。一是成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委員會。將誠信較好、責任感較強、文化程度較高、環保意識較強的村民吸納進來,帶領村民出謀劃策共同整治人居環境,掀起基層組織引領、黨員帶頭示范、群眾自覺參與的環境衛生整治熱潮。二是開展“門前三包”、可回收垃圾積分兌換、美麗庭院評比、環境衛生光榮榜等方式和活動。采取沿主街主路住戶污水匯集處理、邊遠散戶污水分戶處理的辦法,對村內的污水坑、排污溝先行治理,地下管道雨污分離,引入活水,做到水少時能引、水多時能排。
(一)加大財政投入。一是積極爭取中央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獎補資金,不斷整合省、市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資金、飲水和住房安全改造資金、危房改造資金、支持脫貧攻堅資金等專項資金和獎補資金,加大投入。二是建議從重投入轉為重維護和運營,從一次性無償補助轉為分批次前補后獎、以獎代補等方式,確保項目順利實施。
(二)創新融資機制。一是強化建立以效付費機制,從“買工程”向“買服務”轉變。鼓勵有條件的縣(市)搭建平臺,采取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BOT(建設—經營—轉讓)等市場化運作模式,吸引社會資本。二是充分調動社會資本投入的積極性,鼓勵社會團體、企業和個人以捐款或以其他方式積極參與其中,緩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所需的巨大資金需求。
(三)嚴格資金管理。確保資金精準、高效使用。一是將監督的重點放在環境整治項目上,特別是嚴把招標、立項等關鍵環節。二是加大資金使用的監督與審計由合規審計轉向效益審計,開展資金支出效果評價,用嚴格的制度管控資金出實效。
(一)加快研發推廣綠色技術。一是加大黑龍江省耕地質量提升與保育、綠色農業種植、畜牧生產、資源循環利用、環境監測、有機肥深翻增施、綠肥作物生產與利用、東北地區黑土保育及有機質提升技術的研發、應用及推廣。二是借力綠色技術,建議發展種植與畜牧相結合的生態循環產業鏈,將畜牧和農村生活排污回收處理,轉化成有機肥還田。利用太陽能、沼氣等清潔能源為紐帶,將沼氣池、豬禽舍、蔬菜栽培與日光溫室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提高對資源的循環使用效率。
(二)重點研發環保高效肥料。一是深化農業“三減”行動,降低面源污染程度。結合本省實際,分區域、分作物制定科學施肥指導手冊,統籌全省科研院校、農業技術推廣單位、農業龍頭企業等優勢資源重點研發并示范推廣緩釋肥料、水溶性肥料、液體肥料、葉面肥、生物肥料、土壤調理劑等高效新型肥料,推動肥料產業轉型升級。二是鼓勵企業和村民采用生態化的農業生產方式,對研制、生產無毒農藥、低毒農藥的企業進行扶持,對使用農家肥、禽畜糞便的農民進行資金補貼。
(三)創新農村環境治污技術。一是加快研發畜禽養殖污染減量與高效生態處理技術、新型標準地膜與農田高強度地膜回收技術、農田殘膜污染綜合治理配套技術。建議加快研發微生物降解式旱廁、堆肥式非水沖旱廁和智能無害化旱廁等適應本省寒地改廁的技術模式。二是加快推動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建立和完善融入遙感、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的綠色農業數字技術,建立數字化測土配方施肥信息化平臺、農業面源污染物聯網監測與預警平臺,推動農村污水、垃圾處理企業有效緩解運維人員管理難、設備維修保養難、運行成本高等問題,提升其整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