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浩進 唐 碩 胡 蕊
人類歷史進入19 世紀后,隨著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和階級斗爭形勢的變化,古典政治經濟學逐漸暴露出它的階級局限性和歷史片面性等弊端,而用一種嶄新、科學的政治經濟學指導工人運動則顯得極為迫切。為適應這一需要,從19 世紀40年代初開始,馬克思開始研讀大量經濟學文獻,系統研究經濟學問題,計劃撰寫一部以新世界觀為指導的政治經濟學著作。《〈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以下簡稱《導言》)就是馬克思為他計劃中的經濟學著作寫的“總的導言”。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導言》“可以看作馬克思全部政治經濟學著作的總導言”。
盡管《導言》是一部未完成的草稿,馬克思生前并未發表,直到1903年才首次在《新時代》雜志上發表,但《導言》卻實現了對政治經濟學的徹底變革。在《導言》中,馬克思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更為詳盡的集中論述了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敘述方法,同時也詳細闡明了生產和分配、交換、消費關系原理,為政治經濟學研究提供了總的遵循。《導言》賡續了馬克思自1843年開始經濟學研究和自《共產黨宣言》發表后科學理論發展的成就,因而有學者將《導言》稱作馬克思一生“黃金時代”科學探索的結晶。
19 世紀上半葉,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經過資產階級革命和產業革命,資本主義經濟處于上升時期。一方面,資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對歐洲封建制度造成了沉重打擊,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產業革命的逐步推進成為資本主義經濟迅猛發展的強大推動力。產業革命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機器大工業對工場手工業的逐漸取代。產業革命促進著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的巨大飛躍。19世紀三四十年代,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了當時先進的工業國家。但與此同時,以生產過剩為主要特征的經濟危機呈現出周期性爆發的傾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固有矛盾越來越明顯地表露了出來,最初作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已經逐漸成為生產力獲得不斷發展的阻礙。而另一方面,在一系列革命運動的開展之中,無產階級逐漸壯大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這一切,都為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研究提供了豐富詳實的材料。
1856年上半年,英國經歷了一場以金融貨幣危機為特征的嚴重的經濟危機。這年4月,馬克思在一次演講中指出:“現代工業和科學為一方與現代貧困和衰頹為另一方的這種對抗,我們時代的生產力與社會關系之間的這種對抗,是顯而易見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爭辯的事實。”馬克思預言,社會矛盾的對抗必將導致一場無產階級的大革命,無產階級將負有新的歷史使命。于是,從1857年7月至1858年5月間,馬克思寫作了包括《導言》在內的一系列經濟學手稿,以便為無產階級鍛造一把理論之劍。
作為一篇經濟學論文,《導言》的行文可謂極其簡短。但觀點簡潔、論證簡約,卻并不妨礙其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在《導言》手稿的封面上,馬克思寫下了他關于《導言》的寫作規劃,四個章節的標題依次為:“生產一般”“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之間的一般關系”“政治經濟學的方法”和“生產資料(力)和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和交往關系等等”。后來在寫作過程中,馬克思對封面上擬定的標題略有改動,前三節標題依次為“生產”“生產與分配、交換、消費的一般關系”“政治經濟學的方法”,第四節的標題則列為“生產。生產資料和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和交往關系。國家形式和意識形式同生產關系和交往關系的關系。法的關系。家庭關系。”列出第四節的標題后,馬克思只寫了兩頁,手稿就中斷了,但《導言》卻開啟了馬克思之后艱巨的政治經濟學探索。在《導言》寫作中斷后的歲月里,馬克思始終把握著這部手稿中所論述的基本思想,并以此為指引,繼續深化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研究。
概括來說,《導言》主要闡述了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批判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把生產看作獨立的個人行為,割裂社會經濟運行過程中各環節之間相互聯系的錯誤觀點;二是對政治經濟學的方法做了科學的論述,這是馬克思對政治經濟學方法做過的最為詳細的專門論述;三是提出了政治經濟學著作的“分篇計劃”,為政治經濟學原理部分的理論體系設計了著名的“五篇結構計劃”;四是對社會結構理論進行了重新構思。
《導言》標志著馬克思對政治經濟學研究的重要轉折。
《導言》是馬克思實現對政治經濟學研究重要轉折的標志。在《導言》中,馬克思對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和敘述方法這些最基本問題進行了僅此一次的集中論述與論證,集中批判了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關于生產的謬論和形而上學的研究方法,因而,《導言》也可以看作是馬克思對其以往政治經濟學思想的徹底清算。在寫作《導言》之前,馬克思對經濟學的研究更偏重于“研究”,充分地占有經濟學的各種資料、分析所有材料的各種發展形式,以及探尋其中的內在聯系。以寫作《導言》為起點,馬克思對經濟學的研究開始進入以“敘述”為主的發展階段。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曾提到他的政治經濟學研究方法,“在形式上,敘述方法必須與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須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系。只有這項工作完成以后,現實的運動才能適當地敘述出來。”可見,在馬克思眼中,“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是“敘述”的起點,而《導言》恰是其從“研究”過渡到“敘述”的轉折點。
《導言》確立了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在《導言》中,馬克思以全新的理論視角,對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系的內在結構進行了深刻剖析,揭示了資產階級社會有機體制的最深層次的構造,第一次集中論述了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等重要問題。在《導言》中,馬克思從一開始就確立了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物質生產”,但馬克思在《導言》中所論述的“物質生產”,是“現代資產階級生產”,也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在這里,馬克思特別指出,資本的生產是所有生產中“普照的光”,是一種具有決定意義的生產。同時,馬克思對“物質生產”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及其關系進行了深入分析,由此揭示了其研究的出發點及全部內容的社會性和歷史性,明確了其研究的基本立場和根本觀點。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雖然也把“物質生產”作為研究的出發點,但他們把生產看作單個的孤立的人在社會之外進行的生產,割裂社會經濟運行過程中各環節之間的相互聯系。馬克思后來概括道,政治經濟學“不是從它們的法律表現上即作為意志關系來把握,而是從它們的現實形態上即作為生產關系來把握”。
《導言》確立了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敘述方法。
在闡明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基礎上,《導言》提出了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建構方法。馬克思將政治經濟學理論敘述方法表述為“從抽象上升到具體”,并點明理論敘述要貫徹“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原則。“從抽象上升到具體”,指從有決定意義的抽象范疇上升到具體范疇的思維過程。它不是純粹的思維運動,而是思維把握和再現現實的重要方法,是對“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貫徹。馬克思指出,從抽象上升到具體,不是概念的自我運動,而是現實具體的運動在思維過程中的呈現;理論敘述不應是邏輯的自我推演,理論要再現現實,就要實現與歷史過程的統一。政治經濟學范疇的次序安排,應把握歷史規律,次序安排應能體現各范疇所反映的各經濟關系在現實社會中的相互關系。以此為基礎,《導言》指出要針對資本主義社會展開“人體解剖”,并提出了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五篇結構計劃”。這些都體現了馬克思對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邏輯與歷史相統一、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遵循。
《導言》當中所展示的諸多思想,時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讀懂《導言》對于我們領悟馬克思思想的力量、研究馬克思思想的發展,特別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導言》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提供了研究立場和世界觀、方法論上的根本遵循。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立論基礎是“我國國情和我們的發展實踐”。當代中國最大的“國情”,就是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當代中國社會“發展實踐”的顯著特征和根本動力就是要著力解決好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導言》中所蘊含的核心的研究立場與方法論,即無產階級立場和唯物史觀,為以上課題作出了深刻回答。
一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應遵循人民立場。馬克思寫作《導言》的初衷是為當時的無產階級運動提供理論指導。盡管這與當下我國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具體背景有很大不同,但《導言》所蘊含的意在造福無產階級的思想,應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得到繼承并進行新的闡發。《導言》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總的導言”,彰顯著為無產階級服務的革命理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其理論旨意也在于服務廣大人民群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不可撼動的基本的研究立場。二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應遵循唯物史觀的方法論。經濟現實總是呈現著紛繁復雜的形態,同時經濟實踐也總是處在不斷發展變化之中。要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建設與發展,需要始終貫徹唯物史觀這一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發展的觀點、聯系的觀點、總體的觀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必須立足于中國社會現實的經濟關系,也必然要對不斷發展的具體的經濟形式進行考察,才能從經濟形式發展演化出的多種規定性的表現中把握其中的規律,并將其進一步系統化為理論。
《導言》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提供了研究主題和理論體系建構上的科學指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實踐基礎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探索。無論是確定研究主題還是進行理論體系建構,都應從實踐基礎出發去找尋答案。《導言》明確將物質主產作為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強調政治經濟學理論敘述與歷史的統一性,這一思想邏輯,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可得到直接運用。
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社會中的生產關系作為研究對象,其研究主題應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現實。馬克思在《導言》中所一再批判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存在的根本缺陷,對社會生產割裂開來的研究、對生產關系缺乏歷史的認識、對生產一般規定和生產特殊形式的混同等等錯誤,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提供了警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應當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為主要研究對象,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實踐為依據展開理論研究與建設。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建構,要堅持“邏輯與歷史的統一”,以我國的經濟實際和不斷發展的經濟實踐為根據。馬克思在對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實際不斷考察的基礎上,抓住了范疇所表現的經濟關系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真實結構,由此對先前安排的范疇次序進行了修正,這是馬克思堅持“邏輯與歷史的統一”的鮮活例證。正是因為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社會經濟實際總是處于不斷變化之中的,因此,要實現現實過程敘于理論之中,就必須要堅持將“邏輯與歷史的統一”作為建構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貫徹始終的遵循。同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還要進行“術語的革命”,打造立足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新范疇,進而構建以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為出發點的話語體系,彰顯“中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