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甘肅省將保障性安居工程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切實加快棚戶區改造實施進度,全省共實施棚戶區改造82.76 萬套,累計完成投資1870 億元,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40 萬套的206.9%,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任務。
據介紹,甘肅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建立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進度調度機制,定期通報棚改開工進度、基本建成任務、公租房分配入住以及財政資金撥付使用情況等,落實督查巡查機制,有效防范和避免保障性安居工程領域發生重大風險。甘肅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會同省財政廳、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爭取保障性安居工程財政資金支持,共爭取中央補助資金331.32 億元,落實省級配套資金38.81 億元;對符合條件的棚改項目給予貸款支持,共爭取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棚改貸款資金1594 億元,爭取到位棚改專項債券資金255 億元,為全省城鎮棚戶區改造工作提供了有力資金支持。(中國建設報)
近日,廣西預下達2021年中央農村危房改造補助資金4.55 億元。此次按照中央2020年下達廣西壯族自治區補助資金總量的50%預下達,涉及14 個設區市的73 個縣(市、區)。
據廣西壯族自治區財政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根據中央關于逐步建立農村低收入群體安全住房保障機制的有關要求,補助資金全部用于有關市縣低保戶、農村分散供養特困人員、貧困殘疾人家庭和建檔立卡貧困戶4 類重點對象,以及邊緣戶、抗震設防烈度7 度以上地區其他農戶的危房改造。自治區分配下達中央農村危房改造補助資金時,嚴格執行中央直達資金管理要求,按照“中央切塊、省級細化、備案同意、快速直達”的流程規定,依托直達資金監控系統,直接細化分解到縣(市、區),項目審批權限也全部下放到縣(市、區),并全部納入直達資金監控系統。
自治區財政廳將會同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加強農村危房改造補助資金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探索建立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相銜接的農村低收入群體住房安全保障長效機制,切實保障困難群眾住房安全。(廣西日報)
山西省政府辦公廳近日印發《山西省城鎮排水管網雨污分流改造四年攻堅行動方案》,2021年全省將完成約1763 公里城鎮雨污合流制管網改造,其中,太原市城區雨污合流制排水管網將全部改造完成。
《山西省城鎮排水管網雨污分流改造四年攻堅行動方案》明確,山西省計劃到2023年,用四年時間全面完成城市及縣城建成區范圍內現有市政雨污合流制排水管網的雨污分流改造,有效解決汛期污水溢流直排和城市積水內澇等問題,全省城市水環境得到顯著改善。同時要求針對目前雨污合流排水管道排水能力差、設計標準低、埋深較淺、破損變形嚴重、密封性差等問題,各地要結合當地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適度提高建設標準,尤其是高風險洪水淹沒區和重點防御地區,為城市發展預留充足空間。(山西經濟日報)
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日前發布了《關于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今年全省要完成1000 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到2022年,江蘇基本形成老舊小區改造制度框架、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市場化、專業化、智慧化物業管理服務覆蓋面不斷擴大;到“十四五”期末,2000年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的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任務基本完成,建成一批美麗宜居住區,人民群眾居住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實施意見》規定,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對象范圍主要是城市或縣城(城關鎮)建成年代較早、失養失修失管、市政配套設施不完善、社區服務設施不健全、居民改造意愿強烈的住宅小區(含單棟住宅樓)。重點改造2000年年底前建成的城鎮老舊小區;對2000年后、2005年前建成的,且居民改造意愿強、參與積極性高的城鎮老舊小區,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實施改善提升。
江蘇要求各地通過對2000年年底前建成的老舊小區改造、2000年后建成的老舊小區完善提升以及老舊小區緊鄰街區更新,建設一批美麗宜居住區、美麗宜居街區。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會同相關部門將加強工作指導,對達到創建標準的,授予“江蘇省美麗宜居示范居住區”稱號。(江蘇經濟報)
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日前出臺《關于推進智能建造的實施意見》。實施意見要求,以工程項目建設各環節數字化為基礎,以大力發展建筑工業化為載體,以大數據智能化技術在工程建造全過程應用為抓手,形成涵蓋設計、生產、施工、驗收、運營等全產業鏈融合一體的智能建造產業體系,促進建筑業數字化轉型。
到2021年底,全市建成智能建造管理平臺和建筑業數據中心,培育建筑業互聯網平臺2 個以上,發展智能建造專業軟件10 個以上,試點數字化建造項目100 個以上,實施建筑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項目1500 萬平方米以上,初步建立智能建造模式和與之相適應的制度體系、標準體系、管理體系,初步形成智能建造產業生態,形成較為完善的現代建筑產業鏈條。
到2022年底,全市30%以上工程項目采用數字化建造模式,30%以上的建筑業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到2025年,全市工程項目全面采用數字化建造模式,建筑業企業全面實現數字化轉型,培育一批智能建造龍頭企業。
為此,重慶市將進一步拓展“智慧工地”實施應用,對施工現場質量、安全、造價、人員、設備、建造過程等智能化應用水平開展分級評價,推進物聯網、BIM(即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和電子簽名簽章等技術的融合應用。從2021年起,全市新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項目應建設一星級“智慧工地”,主城都市區新建政府投資項目應建設二星級及以上“智慧工地”,鼓勵創建三星級“智慧工地”。(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