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DIYer來說,平臺更新永遠是最值得關注的話題。在CES 2021期間發(fā)布的第十一代酷睿桌面版和500系列芯片組就宣布了即將到來的英特爾平臺升級。雖然仍采用LGA1200接口和14nm工藝制造,也繼續(xù)以湖(Lake)系列的Rocket Lake-S為名,但第十一代酷睿桌面版的架構實際上有了巨大進步,用Cypress Cove架構(圖1)取代了持續(xù)多年的Skylake架構,終結了在第六代酷睿架構上的縫縫補補。
具體到規(guī)格配置上,第十一代酷睿桌面版的一級、二級緩存得到了增強,IPC提升可達19%,并且引入了新的AVX-512指令集,Deep Learning Boost與VNNI等新特性為AI計算帶來了重大加速。此外第十一代酷睿還提供了20條外部PCIe 4.0通道和DDR4 3200,在PCIe帶寬和內存配置上不再落后(圖2)。

千呼萬喚始出來的Xe GPU單元在第十一代酷睿桌面版上取代了HD系列核顯,它支持核顯和獨顯同步運算,可提供AV1解碼能力,性能提升達到50%,且為4K乃至5K影像輸出進行了一定優(yōu)化(圖3)。
至于配合平臺方面,500系列芯片組中已經公布的Z590、B560、H510等更像是400系列的加強版,自身進化并不大。例如Z590也仍然只支持PCI-E 3.0,要提升與處理器的通信能力,只能選擇將DMI總線速度提升至PCIe3.0×8。它們比較明顯的進化一是增加了原生支持USB 3.2 Gen 2×2接口,可提供20Gbps帶寬外接能力;二是在B560主板上開放了內存超頻功能,這不僅說明英特爾對高頻內存的態(tài)度進一步放開,可能也暗示著第十一代酷睿將是內存帶寬“吞噬者”,高頻內存應該可以明顯提升其性能,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考慮搭配高頻內存使用。
第十一代酷睿桌面版也已經明確可以在Z490主板上使用,很多型號的Z490主板已經開始提供兼容BIOS(圖4)。至于B460和H410,據(jù)稱其不支持第十一代酷睿的最大原因是使用了太過古老的22nm生產工藝,這個理由顯然不太符合常理,所以未來會有破解也未可知。
第十一代酷睿桌面版最讓人感到驚訝的一點是“退化”到了最高8核16線程,i9-11900K與i7-11700K均為8核16線程,區(qū)別只是i9-11900K的最高睿頻達到5.3GHz,而i7-11700K的最高頻僅有5.0GHz,是的,比i7-10700K還要低100MHz。
其原因據(jù)推測可能有以下幾點,首先當然還是因為整體架構來自十一代酷睿移動版的基本設計,本身的“完整規(guī)格”就是8核16線程,加上使用了14nm工藝,也很難在平衡發(fā)熱、功耗、復雜度、頻率的情況下擴展內核數(shù)量。其次則是新架構的出色表現(xiàn),使得8核16線程完全有作為新一代旗艦的能力,加上引入更強的AI能力后,也會在很多應用中助力處理器,獲得額外的性能提升。
也許對很多電腦用戶來說,AI只是本機上那種一問一答式的“人工智障”,或者遠在超級計算機中的“傳說”式的能力。但實際上,在云端、手機,乃至第十一代酷睿筆記本電腦中,AI輔助已經無處不在。例如第十一代酷睿筆記本中,AI僅在影音方面就可以提供錄音與播放兩端的聲音降噪(圖5)、影像處理加速、人臉識別等功能。隨著AI加速普及到臺式機平臺,相信也會有更多的AI應用出現(xiàn)在電腦平臺上,僅從目前來看,對處理器的AI性能有著迫切需求的就包括影音處理、圖像優(yōu)化,甚至游戲AI等方面。
第十一代酷睿桌面版處理器芯片沿用了第十代酷睿的超薄設計,以焊鉗封裝工藝提高超頻能力。而且它還提供了更靈活的超頻控制參數(shù)(限可超頻版),例如增加了AVX的開關功能,這樣就可以讓用戶關閉AVX,把處理器頻率提到更高的水平。


另一個讓DIYer,特別是玩家們非常重視的產品發(fā)布當然就是英偉達的RTX 3060了,它沒有如傳聞那樣命名為RTX 3060 Ultra,且主要與GTX 1060的性能對比似乎顯示出英偉達對它的性能也不是很有把握。至于其他方面的信息,大家可以參考本期的《CFan新視野》欄目,這里就不再贅述了。
在英偉達的發(fā)布會中,RTX 3060及移動版RTX 30的發(fā)布占用的時間其實只有一半左右,在另外的一半時間中,當然少不了各種“商業(yè)互吹”、“自我吹捧”以及一些不得不做的解釋工作,例如在視頻中激起了無數(shù)彈幕的“我們會擴大生產”一類的承諾。但其中不少值得關注的細節(jié),標志著英偉達理解的游戲發(fā)展方向,當然也會影響其未來產品的設計、優(yōu)化思路。
在分辨率方面,雖然發(fā)布RTX3090時側面展示了它擁有的8K游戲能力,但在本次發(fā)布會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英偉達推薦的多款合作顯示器都是2K分辨率產品(圖6),其中甚至包括了顯然更適合4K分辨率的34英寸超大屏幕產品。這樣看來,近期選顯卡的時候,4K幀速仍然只能做個參考,2K才是英偉達近期更重視的游戲分辨率。

⑦

在平臺技術上,AMD在RX6000顯卡發(fā)布時正式面世的,基于銳龍5000處理器和AMD 500系列主板的AMD Smart Access Memory(簡稱SAM)技術,已經迅速被英偉達承認、吸收,并以Resizable BAR技術的名義推出。它同樣會賦予處理器訪問顯卡全部顯存的能力(圖7),可大幅加快兩大高性能配件間的數(shù)據(jù)交換,提升效率,提高性能。由于目前英特爾芯片組主板也已經開始廣泛提供相應能力,所以這一技術其實在正式面世的半年內就獲得了業(yè)界的普遍支持,也算是相當傳奇了。
在發(fā)布會中還展示了游戲體驗優(yōu)化技術,其中早在RTX 20時代就推出的直播去背景功能——英偉達Broadcat在RTX 30顯卡上的表現(xiàn)當然更好,不過受眾稍微少了點,畢竟更多的玩家還是會沉浸在自己的游戲中,應該沒有直播分享的意愿和信心。那么大家更應該關心的就是另一項在RTX 30時代推出的新技術,用來降低游戲整體延遲的Reflex。
玩家感到的游戲總體延遲其實分為多個部分(圖8),由于沒有任何廠商能涉及其中所有的軟硬件部分來進行統(tǒng)一優(yōu)化,所以分別升級了顯卡、處理器、高分辨率顯示器、高速網絡、電競鍵鼠后,只能略微降低相應的延遲數(shù)據(jù),卻難以改善整體感受。英偉達的辦法是首先盡量減少和自己關系最大的GPU部分延遲,其實就是提升幀速,同時降低游戲畫面對處理器的壓力。考慮到英特爾和AMD新處理器同樣為游戲進行了優(yōu)化,這部分在近期的改善相當明顯。最重要的是,英偉達又利用其影響力,敦促“上下游”的顯示器、鼠標及游戲廠商進行相應的優(yōu)化。
以游戲開發(fā)商為例,要想支持這種快速響應,應該就是將動作判斷放在本機,同時不再受顯示幀速的限制。當然這對顯示來說,可能意味著開啟Reflex就需要關掉G-Sync這種會拋棄畫面的穩(wěn)定技術,否則可能會出現(xiàn)槍口沒噴火敵人就倒了的怪事。
至于實際效果,根據(jù)目前對已支持這一技術的游戲進行的測試,在幀速已經很快時,比如用RTX30顯卡在1080 P下玩畫質一般的游戲,Reflex的效果并不明顯。但如果是用一些主流顯卡在2K等高分辨率下、使用最高畫質、打開光追效果,造成游戲幀速一般甚至較低的時候,Reflex技術就可以明顯降低點擊和射擊之間的延遲,讓低幀速的時候游戲“不跟手”的感覺大幅降低,對配置并不高的玩家來說,確實是很值得擁有的技術。
目前Reflex技術的限制條件比較多,比如Reflex認證的鼠標和顯示器不光數(shù)量少,而且大多或者太新、太偏門或比較貴(圖9),此外這個技術顯然解決不了網絡延遲的問題,所以需要游戲支持,而目前這樣的游戲也還不多。好在從其發(fā)展趨勢看,原本是配合RTX 30發(fā)布,現(xiàn)在也支持GTX 16甚至GTX 10系列說明了它的定位相當親民,加之自身完全免費,相信很快就會有更多主流游戲電競硬件、主流游戲進行支持。到時候主流甚至入門級游戲平臺使用較高畫質玩游戲的時候,只要幀速勉強可用,應該就不會出現(xiàn)延遲太大,動作不跟手這種討厭的感覺了。

⑨

⑩

⑾
在AMD的CES 2021發(fā)布會中,“商業(yè)互吹”與移動平臺成了主角,讓很多DIYer有點失望,但如果細看視頻和其后的正式新聞,就會發(fā)現(xiàn)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隱藏在視頻背景中的新主流RX 6000系列顯卡(圖10)和在會后新聞稿中提到的面向OEM的銳龍5000處理器新型號(圖11)。
AMD之所以沒有正式發(fā)布這些產品,筆者認為有兩個可能性,第一是實際上市日期難以確定,第二是實際供貨難以保證,與其紙面發(fā)布還不如暗示一下了事,這樣不用對RX 6000的發(fā)布、上市日期負責,更不用費力去說明銳龍7 5800、銳龍95900是否能供應零售市場。
在處理器與顯卡之外,明顯影響系統(tǒng)性能的另外兩大配件——內存和固態(tài)硬盤,在CES 2021中也正式宣布了新架構的降臨與新標準的普及。
內存方面,SK海力士、三星、美光等大廠在CES 2021期間披露了自己的DDR5規(guī)劃。而作為模組廠商,威剛則直接紙面發(fā)布了DDR5內存(圖12),并宣稱已經推出了相應產品,正在與微星、技嘉兩大主板廠商合作測試,以確保兼容性。

⑿
從目前泄露的疑似威剛DDR5內存條來看,DDR5是近幾代少有的無“披甲”(散熱片)產品,這說明對于DDR5內存顆粒的頻率、容量來說,目前的制造技術其實已經綽綽有余。而且在部分DDR4內存已經沖擊到4800MHz、5000MHz的情況下,DDR5顯然也有足夠的余力快速攀升頻率,甩開DDR4,避免再次出現(xiàn)DDR3、DDR4切換初期,DDR3內存因為響應時間的優(yōu)勢而性能更出色的尷尬情況。
在固態(tài)硬盤上,新一代旗艦型號全面進入了PCIe 4.0時代,同時新的旗艦級讀寫速度標準也提升至7G B/s,從穩(wěn)重的金士頓到目前最廉價的大品牌PCIe 4.0固態(tài)硬盤廠商技嘉(圖13),都推出了這一檔次的新品,曾經極為吸引人的三星、西數(shù)的旗艦產品迅速變得“泯然眾人”矣。

⒀

在往年的CES會場中,閃爍的顯示器和色彩斑斕的機箱總是非常醒目的存在,今年的線上展會中當然不再有這樣的盛景,但作為DIY電腦對外展示的“面子”,它們同樣廣受關注。
為了配合強大的新一代顯卡,高分辨率高刷新率的新一代電競顯示器紛紛現(xiàn)身,HDMI 2.1接口成為了標配(圖14),可以滿足4K分辨率160Hz刷新率級別的產品,但更高帶寬的DisplayPort 2.0接口缺席,還是讓這些顯示器的性能缺少了一點“前瞻性”。另一方面,miniLED、MicroLED面板的研發(fā)速度和熱度則大幅下降,目前這些新型面板的產品在性能、設計理念、價格上大都更適合商業(yè)用戶而非玩家。對性能要求高的玩家來說,“目標”顯示器恐怕只能等待下一屆CES才能看到了。

對顯示器有點失望的玩家,可以看一看本次展會上的機箱產品來適當“回血”,繼透明側板、雙透明側板、前部燈效之后,透明機箱設計更進一步——三面乃至四面透明設計(圖15)在CES 2021期間大量露面,將機箱變成了一個“展柜”,無死角地展示燈光、配色、圖案,乃至顯示屏都個性十足的內部配件。

與之呼應的則是一些配件燈效的發(fā)展,例如高端水冷散熱器的水冷頭開始大量出現(xiàn)屏幕設計(圖16)。如果再搭配高端主板、顯卡的屏幕以及自定義的狀態(tài)參數(shù)或動圖,通過三面、四面透明機箱展示出來,那么效果遠不是從外面一眼看到各種運行參數(shù)這么簡單,而是可以讓方方正正,有些脫離現(xiàn)代精致、小巧、輕薄審美的機箱瞬間變得“賽博朋克”起來,絕對是超級時尚的存在。
與這些賞心悅目的外設相比,靜悄悄進化的網絡就有點不起眼了,但它對用戶的體驗當然也很重要,特別是CES 2021上主推的Wi-Fi 6 E標準(圖17)。由于6G Hz高頻頻段的使用和大幅提升的數(shù)據(jù)速度需要強大的處理速度,加上天線配置等,使得Wi-Fi 6E網卡的復雜度、耗電、發(fā)熱都大幅提升,因此至少在目前階段,它更適合體積、供電、散熱能力都更好的臺式機而不是手機與筆記本電腦,所以我們會首先在英特爾Z590系列主板上看到它。

⒅

⒆

⒇
同時在高端Z590主板上大量普及的還有超高速的2.5G乃至萬兆有線網絡接口(圖18),在入戶寬帶快速邁向千兆時代,路由器也擁有了數(shù)千兆至萬兆級別(Wi-Fi6和Wi-Fi 6E)數(shù)據(jù)處理能力的今天,2.5G及萬兆有線接口當然也成了高端用戶的剛需。
CES 2021的精彩還遠不止這些,近到早已呼之欲出的新一代高端顯卡水冷散熱器(圖19),遠到雷蛇的Project Brooklyn概念游戲椅(圖20),都吸引著電腦用戶、DIYer和玩家的關注。而更加精彩的移動領域“大戲”,我們也會在近期的文章,如本期的《助力超便攜游戲體驗淺析35W版第11代酷睿處理器》中逐步向大家呈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