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戎
牛仔射擊表演中,騎手使用發射減裝藥.45柯爾特槍彈的柯爾特M1873單動轉輪手槍射擊氣球
45口徑的傳承演變是相對有序的。與美、英兩個國家在輕武器發展史上的地位完全相稱的是,各種.45口徑手槍及槍彈基本都出現在這兩個國家。這些手槍彈中的大部分相互間或多或少有著某種血緣關系,特別是轉輪手槍彈,它們當中有一些甚至可以通用或是混用。如果我們把所有.45口徑手槍彈看作是一個大家庭,那么現在要組織一次家庭聚會,應邀而來的都會有哪些成員呢?
各種版本的柯爾特M1911自動手槍將.45口徑槍彈成功地推向了全世界
45柯爾特轉輪手槍彈(右)和它的前身.44柯爾特轉輪手槍彈(左)
早期.45柯爾特轉輪手槍彈仍采用本尼特底火。其底火雖然位于底部中央,但被包裹在一體式彈殼之內
45柯爾特轉輪手槍彈又稱.45柯爾特長彈、.45 LC或11.43×33mm突緣彈,簡稱.45柯爾特彈,但注意不要與后面要提到的柯爾特M1911自動手槍所用的.45ACP手槍彈相混淆。該彈是純正的美國血統,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872年,更為難得的是,它是一種相當長壽的彈種,自1873年被美國陸軍采用后一直生產并使用到現在,而且現今依然十分流行。
最初,.45柯爾特彈是為柯爾特M1873軍用單動轉輪手槍開發的黑火藥轉輪手槍彈。1871年,位于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的柯爾特專利槍械制造公司開始研制這種轉輪手槍,并于次年年底向美國陸軍提交了樣品。1873年,這種新設計被正式采納,該槍取代了軍隊原先裝備的.50口徑M1871雷明頓單發手槍及各種火帽擊發式轉輪手槍,開啟了屬于金屬彈殼定裝槍彈的新時代。
法蘭克福兵工廠1874年生產的12發紙盒包裝.45柯爾特轉輪手槍彈
法蘭克福兵工廠在一戰前生產的.45柯爾特轉輪手槍彈,特點是采用小型底火
45柯爾特彈是柯爾特公司與康涅狄格州布里奇波特的聯合金屬彈藥公司共同開發的。其前身是老式的.44柯爾特槍彈,雖然標稱為.44,但彈頭實際直徑應為0.452英寸左右,而且該彈采用外部潤滑方式(即防止掛鉛的潤滑劑直接涂覆于彈頭外露部分),在運輸過程中容易沾附灰土,新彈則改為更先進的內潤滑方式。聯合公司提供給陸軍測試的新彈最初仍使用舊式的本尼特底火,后來批量生產的商業彈改用可靠性更高的伯爾丹底火,隨后又改成使用更廣泛的博克賽底火。最初,聯合公司設計的.45柯爾特彈采用質量16.5g的裸鉛彈頭,也有質量14.9g的彈頭,發射藥質量2.6g,后來減少到2.3g,軍隊正式采用的再次減少到1.8g,槍口初速一般在320m/s左右。
在此后的14年中,.45柯爾特彈一直是美國陸軍的標準手槍彈。不過,與之相配套的柯爾特M1873軍用單動轉輪手槍結構設計上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它只能逐發手工裝入新彈,退出彈殼時也必須挨個頂出,需要雙手配合使用,騎兵使用時不僅裝填效率低,而且影響操控馬匹,因此陸軍又引進了史密斯-韋森公司生產的M1875斯科菲爾德轉輪手槍,后者采用撅把式結構,撅開的同時空彈殼全部自動彈出,然后將手槍插在腰帶上,單手即可進行裝填,因此更受歡迎。但M1875只能發射彈殼長度較短的.45斯科菲爾德手槍彈,雖然該彈在柯爾特M1873手槍上可以照常使用,但M1875卻不能使用相對較長的.45柯爾特彈。由于陸軍同時裝備兩種手槍和不能完全互換的兩種手槍彈,給后勤供應造成了一定困擾,因此后來又設計了被稱為M1887政府型的.45 斯科菲爾德通用手槍彈,以解決這種問題。在1880年代末,作為當時美國陸軍輕武器彈藥獨家供應商的法蘭克福兵工廠,干脆放棄了.45柯爾特彈的生產,直到1892年M1887手槍彈再次被.38柯爾特長彈取代。
45柯爾特彈最初裝填黑火藥,現代生產的則改用無煙火藥,裸鉛彈頭直徑一般比被甲彈頭大0.25mm,而且彈殼的尺寸在近150年的生產中也有細微變化。如現代制造的這種槍彈在彈殼底緣上沿位置往往會車削出一圈溝槽,以方便在不同的武器上可靠退殼,但此前的產品特別是19世紀末期的則采用標準的突緣式直筒彈殼。按照現代產品的標準,該彈彈頭直徑11.5mm,彈殼口部直徑12.2mm,彈殼底部直徑同樣為12.2mm,突緣最大直徑13mm、厚度1.5mm,彈殼全長32.6mm,全彈長40.6mm,彈殼容量為2.7cm3,均配用大型手槍底火。不同廠家、不同年代的.45柯爾特彈因彈頭、發射藥質量不同,其性能、威力差別很大。標準的工廠裝填這種槍彈平均初速260m/s,槍口動能540J左右,與.45ACP手槍彈的大致相當。但很多廠家產品的威力超過這一水平。以“雙擊”公司生產的現代.45柯爾特手槍彈為例,配用質量10gTAC XP彈頭,其初速為343m/s,槍口動能為610J;配用16g空尖彈頭,初速為270m/s,槍口動能也為610J。有些種類,如柯爾特公司生產的.45柯爾特彈,其配用的軟尖彈頭質量19g,但初速高達400m/s,槍口動能也達到1527J。
二戰早期制造的柯爾特.45口徑轉輪手槍槍管內徑為0.454英寸,此后生產的同類產品直徑縮小到0.451~0.452英寸,這些產品仍然發射原來的.45柯爾特槍彈,但膛壓會更高一些。現代生產的無煙藥彈一般只能用于現代手槍,有些手工裝填的版本膛壓可達170MPa,幾乎是.45柯爾特彈標準壓力的1.8倍,因此絕不能在任何柯爾特單動轉輪手槍的原品或復制品上使用,甚至大多數轉輪彈膛壁較薄的現代轉輪手槍在這個壓力下都有炸裂的可能,其中包括陶魯斯、伯萊塔以及魯格公司的一些產品。此外,早期生產的彈殼在一些現代手槍上使用,可能需要對其長度進行裁切。
與.45柯爾特“新服務”雙動轉輪手槍一同推出的M1909轉輪手槍彈
包括柯爾特在內的各種轉輪手槍是西部時代的重要標志,同時奠定了.45口徑在美國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1962年上映的美國西部片《雙虎屠龍》中,由約翰·韋恩扮演的主人公湯姆·多尼豐(右)手持一把.45柯爾特軍用單動轉輪手槍
超高速彈藥公司生產的采用復古包裝的.45柯爾特轉輪手槍彈,發射藥為無煙藥
原子能彈藥公司生產的50發包裝. 45柯爾特轉輪手槍彈,彈頭質量13g
灰熊彈藥公司生產的采用16.8g軟尖彈頭的.45柯爾特+P轉輪手槍彈,初速進一步提高到411.5m/s
1909年,一種稱之為M1909手槍彈的.45口徑新彈與.45柯爾特“新服務”雙動轉輪手槍一同推出。但除了底緣直徑更大之外,這種槍彈尺寸幾乎與原始的.45柯爾特彈相同。正因為如此,該彈在其他使用推彈桿結構的柯爾特轉輪手槍上無法使用,裝在兩個相鄰彈巢中的槍彈底緣會相互干擾。同時該彈從未作為商業彈銷售過,相對應用不廣。
雖然.45柯爾特彈在1892年就不再作為軍隊制式手槍彈,但在民間的使用一直延續至今,而且如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受歡迎。由于有著強勁的威力和極高的精度,現在幾乎各種類型的民用槍械都有使用這一口徑的型號,從德林杰雙管袖珍手槍到各種杠桿步槍,并常被用作對付類似鹿和黑熊等大小動物的狩獵彈。
最早的.45柯爾特彈并不像.44-40溫徹斯特槍彈那樣可以在手槍和步槍中通用,一方面是早期的這種槍彈沒有像現代產品這樣的加深抽殼鉤槽,更適合步槍的大型抽殼鉤。另一方面,當年柯爾特公司允許其他制造商的手槍使用.45柯爾特槍彈,但要求必須在其原始專利到期后才能在步槍上廣泛應用。不過如今復制的溫徹斯特M1892、溫徹斯特M1894、馬林M1894等經典型號,以及亨利、齊亞帕、羅西、尤伯蒂等廠商生產的現代卡賓槍或杠桿步槍,都有發射.45柯爾特彈的型號,終于彌補了這一延續了近100年的缺憾。
考慮到.45柯爾特轉輪手槍彈的普及性,一些本來發射其他槍彈的武器后來也經過改裝,改為發射這種彈。圖為一支經過改裝的.45柯爾特口徑英國韋伯利軍用轉輪手槍
少見的溫徹斯特公司生產的.45柯爾特空包彈
史密斯-韋森公司制造的.45斯科菲爾德M1875轉輪手槍
45柯爾特轉輪手槍彈在牛仔射擊表演中也非常流行,包括參加者需要穿著西部牛仔服裝,使用老式武器參與“三槍”比賽,既是比賽,更帶有表演色彩。這種射擊表演中最常使用的就是柯爾特M1873單動軍用轉輪手槍的原品或復制品,專供這種用途的.45柯爾特彈仍使用黑火藥,初速約為230m/s。此外,隨著更重更結實的魯格黑鷹、紅鷹等框架式轉輪手槍的推出,從1950年代開始,.45柯爾特彈就被作為手槍狩獵和金屬輪廓靶射擊比賽中的一種常用彈藥,而且隨著相關專用武器市場的拓展,這種槍彈的普及率仍在穩步提高。
45斯科菲爾德轉輪手槍彈又稱.45 S&W斯科菲爾德手槍彈,是由史密斯-韋森公司為M1875斯科菲爾德撅把式轉輪手槍開發的槍彈,最初作為黑火藥槍彈設計。它與.45柯爾特手槍彈相似,區別是彈殼長度較短、底緣直徑稍大,因此從轉輪彈膛中排除空殼時效率更高。
M1875斯科菲爾德手槍系根據喬治·斯科菲爾德少校的建議,由史密斯-韋森Ⅲ型轉輪手槍改進而成,分別于1871年6月和1873年4月獲得美國專利。當時,美國軍方提出需要一種單動的撅把式轉輪手槍,以便騎兵在馬上就能夠輕松地為手槍重新裝彈。斯科菲爾德M1875重新裝填一次用時不到30秒,只有柯爾特M1873的一半。同時與后者相比,M1875的后坐力有所降低,更容易保持射擊準確度,雖然威力也下降了一些,但就通常的交戰距離仍能保持有效的制動力。所以到1879年,美軍先后購買了8285支M1875斯科菲爾德手槍。單純從數量來看,此時柯爾特M1873仍然是美軍的主要裝備,但.45斯科菲爾德槍彈還是成為了兩種軍用手槍彈之一,直至被M1887通用手槍彈所取代。M1887是兩者的折衷,具有較短的斯科菲爾德式彈殼和較小的柯爾特式底緣,在兩種轉輪手槍上都能正常發射并排出空彈殼。
左為1874年法蘭克福兵工廠生產的.45柯爾特轉輪手槍彈,中為1875年同一兵工廠生產的.45斯科菲爾德轉輪手槍彈,右為供對比的現代生產的.45柯爾特轉輪手槍彈
現代生產的.45柯爾特轉輪手槍彈(左)和.45斯科菲爾德轉輪手槍彈(右)對比。可見后者彈殼除了更短之外,底緣直徑也稍大
45斯科菲爾德槍彈采用突緣式直筒彈殼和大型手槍底火,彈頭直徑11.5mm,彈殼口部、底部直徑都是12.1mm,突緣外徑13.3mm、厚度1.5mm,彈殼長27.9mm,全彈長36.3mm。早期產品均使用黑火藥,現代產品則改用無煙藥。配用13g半沖孔裸鉛彈頭,初速262m/s時,槍口動能445J;配用16g裸鉛彈頭,初速220m/s時,槍口動能384J;工廠裝填的15g裸鉛彈頭商業彈,初速220m/s,槍口動能374J。
45斯科菲爾德槍彈因其高度的可靠性和準確性,以及在戰斗中的有效性,在使用者中贏得了很好的聲譽。除陸軍之外,這種槍彈及配套的斯科菲爾德手槍在西部也相當受歡迎。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喬治·阿姆斯特朗·卡斯特在作為其戎馬生涯終結的小畢格霍恩河之戰中就曾使用過它。這場發生在1876年6月25日,印第安聯盟與美軍第七騎兵團之間的戰斗,以印第安人取得最后勝利,消滅了700名美軍騎兵而告終,卡斯特本人也被打死。
現今,.45斯科菲爾德槍彈也經常被用于牛仔射擊表演,因這種表演中的槍彈多使用減裝藥,該彈較短的彈殼更加適用。斯達萊恩公司仍在生產這一型號的全新黃銅彈殼。如果使用者買不到新彈殼也沒有關系,通過裁切.45柯爾特彈的彈殼也可以將就使用。
描繪小畢格霍恩河之戰的畫作,中立持轉輪手槍者為喬治·阿姆斯特朗·卡斯特
分別由聯合金屬公司、雷明頓-聯合金屬公司生產的.45柯爾特轉輪手槍彈和.45斯科菲爾德轉輪手槍彈,前者的底標為UMC,后者為REM-UMC
450亞當斯是一種英國制造的黑火藥轉輪手槍彈,于1868年設計,同年11月被正式采用,隨后被命名為.450博克賽Mk Ⅰ手槍彈。它是英國軍隊裝備的第一種中心發火轉輪手槍彈,最早用于改裝后的博蒙特-亞當斯轉輪手槍,使用者包括英國軍隊、加拿大西北騎警以及各殖民地軍隊、警察部隊。1880年,英軍開始換裝性能更好的.476恩菲爾德轉輪手槍彈,到1887年兩者均被.455韋伯利轉輪手槍彈所取代。
由超高速彈藥公司生產的采用復古包裝的.45斯科菲爾德轉輪手槍彈
由于歷史悠久、使用地域廣泛,加上英國槍彈的命名一直較為混亂,.450亞當斯彈也被稱為.450轉輪手槍彈,.450柯爾特手槍彈,.450短彈,.450科托手槍彈和.450Mk Ⅲ手槍彈,在美國則被稱為.45韋伯利轉輪手槍彈,這么多名字其實指的都是一種型號。最早的這種槍彈使用14.6g裸鉛彈頭,配用0.84g黑火藥,后來發射藥也換成了無煙火藥。盡管名稱不同,但這些槍彈都可以放進任何一支.455韋伯利、.455柯爾特或.476恩菲爾德轉輪手槍并發射出去。
從左至右分別為:.450亞當斯轉輪手槍彈、.455韋伯利Mk Ⅰ轉輪手槍彈、.455韋伯利Mk Ⅱ轉輪手槍彈。可見.450亞當斯手槍彈是三者中彈殼長度最短的
450亞當斯彈采用突緣式直筒彈殼,底火為博克賽式,彈殼口部直徑12.1mm,底部直徑12.1mm,突緣直徑13mm,彈殼全長18mm,全彈長28mm,彈頭直徑11.6mm,最適宜膛線纏距411mm。同樣采用15g彈頭的柯諾奇公司產品中,以黑火藥為動力的民用彈,初速200m/s,槍口動能286J;以無煙火藥為動力的軍用彈,初速210m/s,槍口動能332J。在威力方面,該彈與現代的.38 S&W轉輪手槍彈、.41柯爾特長彈或美國.44 S&W轉輪手槍彈大致相同。
盡管.450亞當斯彈威力較小、射程有限,并不被認為是一種合適的軍用手槍彈,但它的生命力相當頑強,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仍有部分.450亞當斯Mk Ⅲ型手槍彈在英國軍隊中服役。在民用方面,使用.450亞當斯彈的韋伯利RIC(皇家愛爾蘭警察部隊的縮寫)和“斗牛犬”轉輪手槍一直很受歡迎,它們都是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和歐洲平民階層廣泛使用的武器。因此,這種型號的槍彈在歐洲和大洋彼岸的美國都有生產,在美國甚至一直持續到1940年前后,柯爾特和史密斯-韋森公司當年都提供過此型號的產品。
博蒙特-亞當斯轉輪手槍和.450亞當斯手槍彈
使用.450亞當斯轉輪手槍彈的短管“斗牛犬”轉輪手槍
裝備博蒙特-亞當斯轉輪手槍的騎警
意大利菲奧奇公司生產的.450亞當斯轉輪手槍彈,采用14.6g鉛彈頭、無煙發射藥
在.450亞當斯彈的基礎上,后來又發展出.455韋伯利/愛萊手槍彈(愛萊是英國著名彈藥制造商)。今天,為了讓一些采用這一口徑的老式轉輪手槍能夠重新運轉起來,也會將現成的.455韋伯利手槍彈彈殼截短來裝填.450亞當斯手槍彈彈頭。(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