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習慣通過自身癥狀和舌脈表現來判斷自己是否脾虛。這個判斷脾虛的方法在《黃帝內經·靈柩·經脈》中早有記載——“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意思就是說,身體上的許多實證和虛證,都會在穴位上出現凹或凸的變化。
足三里是我們常用的一個健脾要穴,它就位于我們雙腿外膝眼下三寸,即四指寬度,脛骨外一橫指的地方。在這里摸到有凹陷,就可能預示脾虛。如果還伴有腹脹腹痛、消化不良、食欲減退、腹瀉便秘等癥狀,那確診為脾虛就“八九不離十”了。
中醫認為,調養脾胃的關鍵,是要順應各臟器氣機的變化規律。胃氣主降,脾氣主升,說的是食物經胃部腐熟,需要下行進入小腸來進行下一步的消化吸收,脾氣則把食物精華上輸于肺,再輸布于其他組織器官。通過脾胃升降有序的運化,全身才能得到足夠的滋養。八段錦中記載的單舉手臂這個動作,正是利用這一機理,對于調節脾胃很有用處。
具體做法為:端身站好,兩腿膝蓋稍微彎曲,兩只手掌心向上,捧在小腹前;左手翻掌,往上舉,右手翻掌向右胯的旁邊按;兩掌一上一下撐開,同時兩腿站直,把整個身體拉伸開;一次維持2秒即可,兩手回到原來的狀態,合于小腹前,全身放松;一套完成后,換為右手來一遍,重復30次。需要注意的是,手臂上舉時要緩緩吸氣,小腹微收,而手臂下落時要慢慢呼氣,小腹微松。
(據《中國醫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