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洞見 編輯:七錦

10年前我在北京報社上班的時候,有一次難忘的經歷。有天上午開會,我沒有準備,被領導問及采訪一位重要人物的關鍵問題,沒能答上來。雖然領導和同事沒說什么,但從他們的眼神和動作中,我貌似察覺了很多隱藏的意思。然后不知不覺就往自己身上去聯想。他剛瞄了我一眼,是不是在看我笑話?領導皺了眉頭,不會對我有想法了吧?
帶著各種心思和情緒,我熬到了下班。回家后躺在床上,原本已經關好燈準備睡覺,但一想到今天在會上的表現和明天要面對的采訪,忽然又變得很焦慮。翻來覆去,到了凌晨2點也睡不著。
第二天的采訪成了我記者生涯中的一個失敗案例。經過這件內心極度煎熬和自責的事之后,我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況。身體不好,內心焦慮,陷入了長久的自我貶低之中。我知道,再這么下去,會往更嚴重的方向發展,比如抑郁,社交障礙等……后面我通過閱讀相關書籍,明白了這是典型的精神內耗。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叫做“過度思慮”(overthinking)。它不但會耗盡你的精力,降低你的行動力,讓你感到疲憊不堪;還會降低你對生活的滿意度和幸福感,甚至影響你對自己存在意義的認知。
最近在書里看到一個故事,叫《一位校長的怪病》。這位校長就陷入了嚴重的精神內耗狀態。他原本頭腦冷靜,適應力也很強,可有一天忽然病倒了。整個人頭暈目眩,只有躺下才會覺得好一點。每當他試著坐起來的時候,頭暈就會加重,甚至嘔吐。
原來,他礙于面子,答應給朋友做貸款擔保。但擔保完后,校長開始后悔不已:這筆貸款數目太大,我一直很猶豫,可我不能拒絕他,因為他是我的好朋友。但如果他還不起錢怎么辦?那我所有的存款怎么辦!我的房子怎么辦!豈不是都要化為烏有了?在巨大的不安與焦慮中,校長病倒了。去醫院,醫生也束手無策。但神奇的是,當朋友來探望他,告訴他已經還清了銀行貸款時,校長一下子就康復了。第二天生龍活虎地去上班。他擔憂的所有事,一件都沒發生,但他的內心卻上演了一部大戲。
其實很多時候,一個人身體狀況不好,很有可能和思慮過度有關。就像《裝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人公一樣,他總認為生活會出現亂子。所以他出門時,即使是晴朗的天氣,也會帶上雨具,穿好鞋套和暖大衣。他常活在自己臆想的擔憂里,最后也在憂慮中逝去。
世界衛生組織曾研究表明,世界上90%的疾病都和情緒有關。中醫也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精神一旦變得消極不安,會對我們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人,千萬不能讓心生病。
日本作家松浦彌太郎說過:“所謂人生困境,不過你胡思亂想,自我設置的枷鎖。”美國一家報社里,有位普通記者瓊斯。一天,上司叫他去約訪大法官布蘭德斯,瓊斯連忙拒絕,并列舉出一大堆不去采訪的理由:“不行不行!他根本就不認識我!我只是無名小卒,經驗不足,對方或許不會見我……或許別人去了,會比我表現得更好,我還是別去了……”
上司瞥了她一眼,撥通了對方的電話:“你好,我是記者瓊斯,我奉命采訪布蘭德斯法官,不知道他今天能否接見我幾分鐘?” 瓊斯一聽,惶恐地說:“他不會答應的!我的能力還不能采訪他。”這時,電話那頭傳出聲音:“1點15分,請準時。”瓊斯聽后,愣在原地,他怎么也沒想到自己反復掙扎、糾結很久的事情,對方竟想也沒想就答應了。
曾國藩年輕的時候極度焦慮,產生了嚴重的精神內耗。他為讓自己減少胡思亂想,專門在日記中記下了一句話,用以警示自己:“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下不雜,既往不戀。”該讀書的時候,就好好讀書,心里不要想著還要見客人;該會見客人的時候,則專心接待客人,心里不要還想著讀書的事。事情沒發生之前不患得患失,如果事情來了,就坦然面對。
看過這樣一句話:“精神力要受體力的保護。”當我們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才有能力去安撫自己的精神。若身體一團糟,那只會給自己的精力增加負擔。運動可以幫你排除身體和情緒的毒素,治愈疲憊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