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底,《廣東省文明行為促進條例(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見稿)》開始向社會各界公開征求意見,5月,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將會對這個條例進行三審。文明行為進入立法并引發社會重視和實踐,確實和當下公民道德建設與文明行為引導中遭遇的新老問題密不可分的。
總體而言,制定條例是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的內在要求。所以文明行為促進工作應當堅持政府主導和社會共治相結合、法治和德治相結合、自律與他律相結合、獎勵和懲戒相結合,實現共建、共治、共享。這意味著不能只是單純依賴口號式的感性宣傳,而要形成具有立體的、可執行、可分辨的剛性準則,以此提升社會的共同意識和行為規范。
在公共場所文明行為規范方面,規定了在公共場所內控制手機及其他電子產品音量,不得干擾他人;開展歌舞、健身等活動時,遵守環境噪音管理有關規定,不得干擾他人正常生活。這個文明規定針對的已經是多年老問題,但是依然需要法規加以強化。比如很多人在車廂內外放聲音,既有隨機觸摸導致的誤發聲、沒戴耳機想聽得更清的需要、放音樂逗小孩子不哭的需求,還有根本就以為低音量不擾人的主觀判斷。對于這類干擾的有無,目前幾乎就是依靠“旁人原則”。旁人都能忍,就不叫干擾;司機不干預,也不叫干擾。小小的外放聲音問題,具有很明顯的關于文明引導與自律的要求。
可以說,類似無處不在、不留痕跡、不易監督、既忍且縱的社會現狀,對于文明行為促進是一種極大的挑戰。面對這些“小問題”往往是無法處罰的。比如很多人無意外放了聲音,卻可能總找不到關掉音量的按鍵。因此,只能通過長期綿密的宣傳,長期的自我訓練,實現一步步行為修正,與此同時,還得防止對不適應人群比如傳統老人的歧視和打壓。
至于開展歌舞健身導致的噪音問題,則是更大面積的一種社會文明沖突所在。參與活動的認為是自由權利,沒有參與活動的,則認為利益受損。誰的權利更應該支持,多遠不能叫干擾,這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爭議性。至于說動用噪音儀執法或者城管隊伍來加以控制,因為針對廣大群眾而不是個別走鬼,管理必然阻力重重,甚至比工地擾民還難管理。這同樣也是文明遭遇的困境,它需要群眾廣泛改變認知和習慣,比如舞者需要戴藍牙耳機來參與活動等——這對很多人來說自然是考驗了。
再如,不得在禁止吸煙場所吸煙,在非禁止吸煙場所內吸煙時注意避開他人。這是文明行為促進的必然要求。可現實往往是對前者還有約束力,后者就完全沒有約束力。前者可以通過貼標識、放廣播來加以明確,后者則完全靠實踐者的內心素養了。在一些發達文明地區,直接規定公共場所禁煙,這個范圍是相當大的,更意味著抽煙只能找吸煙區。但目前我們還只是到達室內禁煙、室外不管這個程度。文明行為促進,有很多的空白點。
再舉一例,愛護互聯網租賃交通工具,規范有序使用和停放;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按照有效客票記載的時間、班次和座位號乘坐,不得強占他人座位,不得干擾駕駛人安全駕駛。這些規定,顯然也是針對近年來的共享單車被惡意損毀的普遍現象、乘坐高鐵被人占位且難得解決的狀況而來的,都具有時新性。但是大量無處不在的有意無意損壞,是更難消除的。這意味著除了文明的宣導,也需要技術性的創新,以爭取在競爭中跑贏。這就需要文明行為的促進更加深入到法治層面,用普法來普道德。
為了加強不文明行為的治理與監督,在治理機制上規定了縣級以上政府應當建立健全綜合整治工作機制和查處協調聯動機制,組織有關部門開展重點監管、聯合執法,重點治理社會反響強烈、群眾反映集中的不文明行為。此外還要制定不文明行為重點治理清單和治理方案,經本級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批準后公布實施。此外還要建立信用信息系統,實施信用聯合懲戒,提高全社會文明誠信意識。
顯然,這些措施都是為了扭轉集體思維、改變陋習惰性、懲戒不公現象的有力保障。可以說,沒有保障的條例是無法執行的,沒有法治的道德是不可依靠的。只有持續的用法的精神貫徹到日常的傳播中,才可能讓契約精神和權利尊重深入人心,形成文明的共識,減少低端問題的扯皮、爭論和消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