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是農村商業銀行參與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基礎,在脫貧攻堅工作取得全面勝利、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之際,對構建農村信用體系、暢通融資渠道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農村商業銀行要主動與當地政府部門對接,參與農村信用信息數據庫和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并使之轉化為金融服務的生產力,為農村發展壯大加油助跑。
一、農商銀行參與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優勢和劣勢
(一)農商銀行參與優勢
多年來,農村信用社一直扎根農村,服務三農,與農民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在廣大農村地區中形成了很高的品牌形象和忠誠度,甚至在部分偏遠地區,成為唯一的金融機構。在農村市場占有絕對市場份額。同時,作為地方一級法人金融機構,農商銀行具有獨立法人決策權,業務流程短,審批效率高,相對國有商業銀行及其他股份制銀行,其經營方式及經營手段比較靈活,可根據市場行情和政策變化及時調整作出調整,有效應對市場變化
(二)農商銀行存在的參與劣勢
經營成本較高,農商銀行大多數的基層營業網點位于農村地區,80%以上的業務量是存取款業務。另外,農商銀行營業網點多,從業人員多,造成其運營成本和人力資源管理成本均高于其他金融機構。另一方面,金融功能單一,當前農商銀行金融功能仍較為單一,主要金融產品只限于傳統的存款、貸款和一般匯兌業務,貸記卡、投資顧問、理財產品等金融服務產品尚未開辦,信貸品種較為單一,難以滿足客戶多樣化的金融服務需求。
二、農商銀行參與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面臨的問題及采取的措施
(一)農商銀行參與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面臨的問題
1.擔保難題尚未破解。由于農業具有不穩定特點,且農民自身經營規模有限,信用風險相對較高,金融機構不愿意在沒有有效擔保和抵質押情況下將資金投放給他們,而農戶手中最重要的財產就是房產和土地承包經營權。雖然國家己出臺“兩權”抵押貸款的相關指導意見,但相關法律法規尚不明朗,抵押物處置難依然存在,并且農村信貸擔保機構較少,其風險化解能力和擔保能力有限,所以金融機構大都持審慎推進態度。
2.農民信用意識淡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基礎薄弱,農村地區對于信用意識和信用行為的記錄還沒有收到普遍的關注,受地區經濟發展落后等因素影響,有些農戶小農思想根深蒂固,忽視自身信用的積累,存在惡意逃廢債務、合同違約等失信現象屢見不鮮,農商銀行對其懲戒作用有限。對參與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造成一定的困難。
3.農民信息采集難度大。隨著農村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戶搬遷和外出打工人員日益增多,給信息采集造成較大阻礙,使很大一部分農戶始終游離于信用體系之外,而金融機構人員相對較少,農戶信息采集主要有農商銀行一家進行,采集難度較大;有些沒有貸款或無貸款需求的農戶、個體工商戶,不愿意提供其相關信息,以至于非存量客戶信息無法采集等,嚴重影響信息質量。
4.民間金融市場缺乏有效管控。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以民間借貸為主的民間金融行為,成為農村融資渠道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三農”生產與生活過程中融資難的問題,但由于缺乏有效管控,使得諸如非法高利貸行為等現象不斷蔓延,這不僅影響了農村金融秩序的穩定,而且不斷發生的借貸違約、欺詐、暴力等事件還將嚴重影響到農村社會穩定。
(二)農商銀行參與農村信用體系采取的措施
1.解決融資難問題。與傳統農戶相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專業化、機械化和規?;?,需要投入更多資金,有更大的融資需求。農村信用信息數據庫作為金融基礎設施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能力、融資可獲得性和融資便捷性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建設農村信用信息數據庫,能夠實現農商銀行與農村經營主體之間的信息透明,縮短農商銀行信貸流程,實現批量集中性授信,更快捷便利的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信貸支持。
2.助推鄉村振興。構建完善的農村經營主體信用體系,將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狀況更加清晰,金融機構可以實行差別化的信貸政策,讓優質企業、具備發展潛力的企業高效獲取低成本貸款資金,降低融資成本,解決貸款貴的問題,從而進一步提高經營效益,在促進自身健康發展的同時,壯大農業產業力量,帶動廣大農民增收致富,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3.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由于部分農村經營主體缺乏規范的財會制度,農商銀行難以通過常規手段對其進行信用評價,往往要求農村經營主體提供抵質押物達到授信條件。建立農村信用信息數據庫,能夠較為全面的評價農村經營主體的經營狀況、發展前景、風險隱患和償債能力等信用狀況,為農商銀行識別不同類型農村經營主體的信用狀況提供重要參考,為農商銀行實施精準營銷提供決策支持。
4.防范信貸風險。防范信貸風險,不僅需要分析農村經營主體各方面歷史數據,還需要對貸款客戶的行業發展前景及還款能力進行預測,因農商銀行服務客戶種類眾多,對許多行業的市場規律及發展前景判斷方面尚有一定欠缺,預測方式較為簡易且主觀性較強,會因市場誤判帶來較大信貸風險。農村信用信息數據庫可以加入各行業最新的市場價格信息及變動趨勢,銀行可以據此對市場行情進行評判,更加準確的評估信貸風險,并制定相應的工作預案,有效防范信貸風險。
三、農商銀行參與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下一步工作建議
(一)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模式和產品。
一是以科技創新改變傳統金融服務。信息不對稱是農商銀行支持“三農”面臨的瓶頸,而借助大數據技術能夠有效緩解信息不對稱的難題,無疑為農商銀行參與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鋪平了道路。二是豐富涉農信貸增信方式和手段。農商銀行要抓住十九大報告提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的政策機遇,探索發放農村土地經營權和農房抵押貸款,開展農業設備抵押貸款和生產訂單融資業務,推出“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基地+農戶”“電商平臺+農戶”等新型融資模式,有效滿足“三農”資金需求。三是圍繞農村產業鏈加大支持力度。針對隨著現代農業規?;洜I推進,進入農業產業鏈的經營主體對金融需求呈現出由小額向規?;D變、由單一向多元化轉變的實際,農商銀行要以有效解決農業生產環節、流通環節、加工及銷售環節融資入手,打造差異化金融產品體系。
(二)改善農村支付服務環境。
推進農村金融支付工程建設,實現農村金融服務全覆蓋。按照“以鄉鎮網點為基點,行政村布設農金通、自然村布設電話POS”的總體思路,增設普惠金融服務網點和電子機具,積極促進現代化支付結算方式在農村地區發展,進一步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積極推進人才隊伍建設,通過引進、培訓等多種方式,打造一支專業化、規范化、高素質的農村金融服務隊伍。大力開展網上銀行、手機銀行、電話POS機、農民自助服務終端等新型金融服務工具推廣,使廣大農民直接享受到農商銀行的一條龍服務,解決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
作者簡介:
姓名:吳登平;性別:男;出生年月日:1982年7月19日;籍貫:山東省莒南縣十字路鎮大曲流河村;民族:漢學歷:本科;職稱 :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