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1+X”證書制度背景下,本文針對目前高職教育中課證兩張皮、教學與培訓各自為政、實訓條件建設不共享、資源共享率低等問題,通過對《建筑工程識圖職業技能等級標準》的研究,結合《建筑構造與識圖》課程理實一體的特點,構建了“課證標準融合、課證內容融合、課證考核方式融合、教學與培訓實施融合、課證條件建設融合”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五融合課程模式。
關鍵詞:課證融通;五融合課程模式;建筑工程識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一.“1+X”證書制度
2019年1月國務院頒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深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模式改革,啟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探索實施“1+X”證書制度,是職教20條的重要改革部署,也是重大創新。建筑工程識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及相應職業技能等級標準是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公布的第三批77個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名單和職業技能等級標準之一[1]。
二.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中有關建筑工程識圖能力培養現狀
識圖能力是建筑類行業眾多職業崗位的必備技能,也是企業用人選人的核心指標之一。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在職業院校建筑工程技術及相關專業中主要涉及的課程有第一學期開設的建筑識圖與制圖、第二學期開設的建筑構造與識圖、建筑CAD、第三學期開設的平法識圖,每門課程聯系緊密,相互滲透,但是又相對獨立,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因課時、外界條件等因素往往不能有機融合,這樣學生獲得的知識是碎片化的,系統性不強。盡管多年的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法的深入常態化應用以及信息化技術教學手段的不斷提高,但是課程之間的獨立性遠大于其關聯性,從學生崗位技能要求、適應行業可持續發展要求出發的所必備的“三基”知識仍沒達到完美融合的狀態。
三.課程標準融合
《建筑構造與識圖》是建筑工程類專業一門專業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專業基礎課程,按照知識課程結構構建的教學內容太過于理論化,知識點之間相互獨立,不能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按照課證標準同范疇對等的原則,把課程標準與建筑工程識圖職業技能標準(中級)進行融合,重新制定課程標準。
教學法,課程內容劃分為四個模塊:房屋認知構造;CAD制圖基本技能訓練;建筑施工圖識讀;CAD制圖技能訓練。
四.課程內容融合
課程目標以崗位需求為出發點,課程內容按照《標準》將以往的教學內容進行重構,將技能要求高度融入課程當中,課堂教學實施以學習者為中心,采用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項目
通過課前、課中、課后六個教學環節(見圖1),訓練學生的施工圖識讀能力、CAD繪圖能力,課程考核方式與證書考核方式一致,以課程實訓條件為保障,提高了考證率。
五.課程考核方式融合
按照模塊化考核互通、課認證的原則,把課程考核方式與建筑工程識圖證書考核方式融合使用過程考核與技能抽查相結合;總評成績由識圖技能抽查、CAD制圖技能抽查課程單元單項訓練項目和建筑構造知識考核成績四項成績組成。
六.教學與培訓實施融合
按照專+兼與教+培同步的原則,把課程教學實施與建筑工程識圖、建筑信息模型考證培訓學習融合。即以學習者為中心,采用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項目教學法,突出培養學生的識圖技能、CAD制圖技能。
七.課證條件建設融合
按照課證建設項目和條件最大化原則,把課程實訓條件建設與建筑工程識圖考證訓練條件融合。即制圖軟件與考證軟件一致;練習圖紙難易難度與考試圖紙一致;考位與訓練位相結合;訓練項目類型與考證題目類型相結合;訓練指導服務與校企合作技術服務相融合。
八.結束語
本課程通過重新制定課程標準、整合教學內容、改革課程教學實施方式、改進課程考核方式、完善課程實訓條件五個方面,即構建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五融合課程模式”,實現與“1+X”建筑工程識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中級)的課證融通。實踐證明,在“1+X”證書制度試點過程中,我們唯有不斷探索“1”和“X”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方案,將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內容融入專業課程體系,才能不斷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服務能力,助推學院高質量發展[2]。
參考文獻:
[1]方娥,宋國芳.“1+X”證書制度下《建筑制圖與識圖》課證融通教學改革研究.《經濟師期刊》2020.
[2]陳延東.“1+X”證書制度背景下建筑工程識圖課程改革探究.《山西建筑期刊》2020.
作者簡介:彭燕(1984—),女,陜西楊凌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建筑結構及市政工程等。
注:本文依托于楊凌職業技術學院2020年教育教學改革基金項目(項目編號:JG20-13)。